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在讲授我的心理学工作坊时,解梦是必备节目。每天上午,学员们到齐后,我会问,谁有梦要分享?

    课程期间,学员们很多人会做印象极其鲜明的梦,所以这时解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时,我还会布置作业:如果你对某件事感到困扰,那么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对潜意识发出一个请求——我有一件事感到困惑,请梦指引我,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潜意识总是很慷慨的,当你提出这个请求后,总会有一些或奇特或神奇或印象无比深刻的梦出来。

    譬如,一天课上,男学员小郑说,他有一个梦想分享。

    小郑有点恐高,尤其怕坐过山车,那天的前一天晚上,他在睡觉前向梦发出了一个请求说,我希望知道我为什么会怕坐过山车,请梦指引我。

    果不其然,他做了一个梦。梦很简单,他看到一个人从高处坠落,掉在地上被摔死了,而在坠落的过程中,这个人面部一直朝向他,好像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但没说出来。看着这个人的脸,他感到无比的恐惧,一下子从梦中醒来。

    我请小郑出来,坐在教室中间,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开始回忆并体会梦中的感觉。

    他闭上眼睛一会儿后,我问他,体会到梦中的感觉了吗?他说,体会到了一些。

    很好,我说,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不必做努力,说出第一时间跳到你脑海中的想法就可以了。

    他突然间激动起来,说,我想起来了,我知道这个梦的意思。

    你想起了什么,我问。

    他讲出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感觉:破除你内在藩篱的钥匙               人的内心世界非常奥妙,跟着感觉走才会不迷路。

 

最恐怖的感觉源自妈妈?

    那是约15年前,小郑刚工作。一天中午,开饭了,他去打饭,饭堂在一栋正在修葺的大楼的5楼。打完饭后,大家会挤在5楼的走廊上吃饭。

    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间,一个距小郑仅1米远的工友跌了下去,小郑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一幕,而且还看到,那个工友面朝向他,嘴巴张开,好像有什么话说似的。

    小郑的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时间有一个判断——这是一个创伤事件,小郑现在会有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的症状和反应,而处理PTSD的一个常用办法是让当事人完整地回忆起此事。所以,我很详细地问小郑,事发时有什么细节。例如,当时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身体有没有一些鲜明的感受,当时还有什么想法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开始,小郑只能记起男子掉下去那一幕,但慢慢的,他回忆起了一个又一个细节,他记起,他后来回到了同在5楼的宿舍里,一个室友还质问他,那个人是你的属下,你为什么回来了,你应该去处理这件事。

    我让小郑一遍遍从头讲这件事,讲了3遍后,事情越来越清晰了,但好像小郑仍没有一点解脱感,我也感觉,事情好像卡住了,再继续追问工友坠楼而死的事情,对小郑并没有什么帮助。

    既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不如问小郑该怎么办。所以,我问小郑,现在你想讲什么。

    小郑说,他想起了另一个噩梦,比这个梦恐怖很多。

    很好,我说,请讲这个梦吧。

    小郑记不起这个梦是什么时候做的,但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梦中,他和一个工友睡在一间约5平米的房间里,突然一只老鼠爬进来,爬到他的胸口后不见了,他极度恐慌,从床上跳了起来。工友也醒了过来,他问工友,你看到老鼠去哪里了吗,你看到老鼠去哪里了吗?工友说,没看见。

    显然,这个梦的关键环节是,那只老鼠爬到小郑的胸口不见了。所以,我让小郑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回忆这个梦,并细细体会那只老鼠爬到胸口不见后的感觉。

    很快,小郑进入状态,而我也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电流一般的感觉流遍我全身,我觉得毛骨悚然。

    我问小郑,那种感觉又来了,是吗?

    小郑拼命点头。

    我接着问,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

    我妈妈!小郑说。

 

不为妈妈争气=死?

    小郑的这个回答让我一时有点头晕,我本来有了一个判断,以为这种感觉和那个工友的死有关,但没想到小郑居然想到了他的妈妈,这真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这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经常出现的情形,每当这种情形出现,一个合格的治疗师会在第一时间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去关注个案发出的信息。

    于是,我问小郑,请具体讲,你想到了妈妈什么。

    一开始,他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妈妈站在了我面前,我很有压力。

    没关系,我说,这时你可能想逃走,想远离妈妈,但试着不逃,试着去面对妈妈,然后看看,妈妈在对你做什么。

    他试了一会儿说,我听见妈妈一遍遍地在对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我请他睁开眼睛,在我们学员中选一个像他妈妈的人上来,他选了一个精强能干且颇有些强势的女学员。我请那个学员想像自己就是小郑的妈妈,然后对小郑一遍遍地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小郑的选择很到位,那个女学员一上来,就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小郑,用很大的声音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听到这个声音,小郑一下子泪流满面,身子也从椅子上瘫软了下去,并喃喃自语说,不要这样子,你不要这样子说。

    我问小郑,老鼠钻到胸口不见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吗?

    小郑点头说,是,百分百就是这种感觉。

    很好!我说。我请那个女学员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回到自己的角色里。

    接下来,我再一次请小郑回忆工友坠楼而死的细节。

    之前,虽然小郑已经回忆了三遍这一事件的细节,但有些关键的细节,他有些忽略,而我也没有逼问他,而这一次,我想适当逼问他。当回忆到那个工友坠楼时的细节时,我对他说,认真看着这个工友的脸。他这样做了一会儿后,我继续问:他是谁?

    这时,他有点恍然大悟地说,哦,我知道他是谁了,他是我现在的上司。

    听他这么说,我又晕了,而这一次晕得尤其厉害,哦,上帝,难道那个男子没摔死,而他现在又做了他的上司。哦,这样实在太好了……

    不过,我还是问他,真的是你现在的上司吗?你是说,他没有摔死?

    他愣了一会儿后说,不,不,我现在的上司不是那个工友,那个工友肯定是死去了,我只是现在想起了上司的脸,你让我看着那个坠落的工友的脸时,我看到的是现在上司的脸,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为什么会看到他的脸?

    我解释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联想,这很好,你继续看着这张脸,这又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他说,他想到了这个上司最近一次调动,总公司升了这个上司的职,他当时预言说,这个上司的能力与那个职位不匹配,他肯定还会掉下来的。果然,几个月后,他掉了下来,又回到了以前的位置上,还是继续做小郑的顶头上司。

    我提醒小郑说,我注意到,你谈到上司时,用了“掉下来”这个词。

    小郑一开始有点不明白,反问说,用了“掉下来”这个词又怎么样?但他接着又一次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这是一次真正而彻底的明白,小郑那一刹那发现,工友“掉下来”摔死的事之所以对他有那么大影响,他之所以那么怕坐过山车时“掉下来”的感觉,和之所以对上司“掉下来”这么敏感,都是因为,他惧怕果真成了妈妈所指责的“不争气”的男孩。尤其是工友摔死的事情,这好像是在告诉他,“不争气”而“掉下来”就会死掉,所以对他刺激极大。

​感觉:破除你内在藩篱的钥匙               如果有“不争气就得死”的担心,就难以登上巅峰。

 

找到原始的恐惧点

    小郑的故事很经典,它充分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而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

    记得大学四年级时,我要捉一些昆虫给一个朋友,她正在做这方面研究。我所在的北京大学绿地很多,捉昆虫很容易,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这个在农村长大的人,居然特别惧怕很多昆虫,以至于必须鼓足勇气才能在灌木丛中穿行,因为很惧怕虫子落在自己身上。

    这一惧怕令我感到惊讶,一直以来,我都自诩是一个自然的爱好者,但那时看来,我脑海中的自然,似乎只应该有绿色的植物和宜人的蜜蜂、飞鸟等,而绝不应该有那些讨厌的虫子,甚至连蝴蝶都不要有,因为假若认真去看蝴蝶,你会发现,除了那一双迷人的翅膀外,蝴蝶的身子和毛毛虫没什么两样。

    站在一个灌木丛中,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最后想起了童年时的一件事情,知道那便是答案了。那是读小学的时候,我是超级爬树能手,别人爬不上去的树,像很滑的白杨树,我都能爬上去。一天,我和一个小伙伴在老家的一个堤坝上玩耍时,我看到一刻高大的杨树上有一个树洞,而那个树洞明显是一个鸟窝,于是我爬了上去,伸手去掏。

    那果真是一个鸟窝,而我也掏出了一把毛茸茸的东西,但掏出来后,我才发现,那全是形形色色的毛毛虫,应该是鸟主人捕来喂食小鸟的。那一刻,我感到恶心至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并在一瞬间将那一把毛毛虫又甩进了树洞里,也在那一刻,我另一只手松了,我的身体倒了下去,但就在那危机时刻,我两只手突然用力,一起抱住了那棵大树。如果没有抱住的话,估计我的小命就没了。

    现在回忆起这一事件,以及童年时种种恶行,觉得惭愧极了。小时候我弄过多把弹弓,用弹弓击落并杀死过多只麻雀、燕子,一次还击中一只鸽子,但鸽子承受能力强很多,它又飞走了。此外,还杀死过多条蛇。其中最恶劣的行为,该是掏鸟窝了,而这些行为,差不多全是恶作剧,顽童无聊时的举动,实在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小孩子会追求一种全能控制感,也就是一种能操控一切的感觉,而最能证明自己有全能控制感的,就是去伤害小动物。最好是,不管自己怎么伤害小动物,小动物都不会离开自己,甚至会继续爱自己。这时,自己的操纵一切的感觉就得到满足了。幼小的孩子有时弄坏玩具,尤其是将公仔玩具弄得粉碎的行为,也是在追求这种感觉。

    这种行为在童年时尚属正常,但到了成年后假若还有,还在追求这种全能控制感,那就会对周围人造成极大的困扰和伤害。一些父母痛打自己的孩子,一些男人残酷折磨妻子,有时就是在追求这种感觉——“无论我怎么对待你,你都不会离开我,你都会听我的。”

    对于童年时的这些行为,我一直心存内疚,有时会想,假若我那时就能明白这一切,而从小就成为一个大自然的真正热爱者,就像宫崎骏的动画片《风之谷》中的女主人公,那该多好。那时,我,我的小伙伴们,以及我们周围的几乎是所有成年人,都对顽童们的这些行为熟视无睹,好像我们作为人这个所谓的“万物之灵”,就天然有权利可以对其他生物为所欲为似的。

    话题说远了,再回到原来的主题上吧。站在那块灌木丛中,回忆起童年这件往事后,我再看着那些形形色色的昆虫,那种惧怕感已减少很多了。

 

你可以站在任何位置上

    觉知会带来改变,而全然的觉知会导致全然的改变。假若我彻底觉知到为什么会畏惧虫子,那我就可以彻底不惧怕它们了。但这很难。

    不过,如果真想训练自己,希望自己能从某种状态中解脱出来,而抵达一种新的境界,那也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强行令自己处在新的境界中,感受其中的感受。

    譬如小郑,通过前面的那番对话,相信会对他有很大的帮助。明白他之所以惧怕“掉下来”的感受,是因为妈妈老质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他会获得相当的解脱。但是,等再次处在高位而有“掉下来”的危险时,他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恐惧。这时,他假若想化解这种恐惧,他可以迫使自己处在高位,而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所有感受。

    后来课上,我们做一个很简单的练习,其中一个环节,是要一个人站在椅子上,和坐在椅子上的伙伴对话,接着,两个人再调换位置,站着的坐下来,而坐着的站起来,继续对话。

    这个练习结束后,我问小郑,感觉如何。他说,当他坐着,而他的伙伴——一位女学员站在椅子上时,他觉得很自在,而当伙伴坐着,他站在椅子上时,他感觉到很晕,很想坐下去。

    这是惯性的力量,小郑习惯了妈妈高高在上而他处于低位的感觉,所谓的自在就是“又回到了习惯中”,而他既不习惯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又担心“掉下来”的感受,所以那时会感觉到很晕。

    但我问他,想改变吗,想体会高高在上的感觉吗?他说,有时想,现在也想。

    很好,我说,并请他重新站在椅子上,看着我们所有人,愿意说话的话,也可以和我们说说话。

    于是,他重新站上椅子,而我们其他30多人,要么坐着,要么站在地上。

    一开始,他仍然说晕,但细细地体会了一下站在高位上的感受后,他笑了起来,说这种感觉很好,他现在很喜欢这种感觉。

    我对他说,任何时候他想体会这种感觉,都可以做这个练习。并且,他在生活中一定有处在高位的时候,那时,他可以迫使自己处在高位,细细体会那种感受,他会发现,他其实可以处在这种位置上。

    其实,我们若愿意这样做,势必会发现,我们真的可以处在任何位置上。

​感觉:破除你内在藩篱的钥匙              既可以登上巅峰,也可以深入井底。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内心没有矛盾

    读颇受欢迎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最吸引我的人物是王阳明,他被誉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顶峰。读他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个人心中好像没有什么牵绊他的力量。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他37岁顿悟“天理即人欲”后便立即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时已70岁,并且,我想王阳明应该并不喜欢孔子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说法还是先设置了一个似乎凌驾一切之上的规矩。对于王阳明而言,没有什么规矩,但他做的一切,一样是对社会有益无害的。

    王阳明这种境界,可以说是心的自由,即对他而言,没有什么东西羁绊着他的心,在任何情景中,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最佳应对之道,并立即将其付诸实施。因为这种特质,他一生征战无数,但从未有败绩,他在政治上也遭遇种种风险,但与他作对的政敌不管地位高出他多少都败下阵来。同时,更难得的是,王阳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善行。

    对此,小说的作者“当年明月”说,“王先生虽说是哲学家,但某些方面却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枪就是良民,拿起枪就是悍匪……”

    王阳明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知行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原因是他内心中没有矛盾,而我们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我们在行动时就有了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力,所以行动力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譬如,对小郑而言,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希望有成就,但他不敢全然追逐成就,因为他很担心抵达高位后“掉下来”的感觉。对他而言,“掉下来”就意味着死掉——其实是再也得不到妈妈的爱,所以他会尽一切努力防止这种感觉的发生。

    但是,小郑之所以恐惧“掉下来”,是妈妈给他种下的一个看法,这个看法因为妈妈一再强调,而让小郑以为这好像就像真理一样,不用检验,一定会发生的。所以,只要他一站在高位,他就会恐惧,就会怕得要死。

    然而,如果小郑自己用心去探索,他就会发现,这些恐惧并不成立。如果细细体会站在高位的感觉,他还会发现,这也可以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

    有无数人有小郑这种心理,所以不敢真正追求成就。相反,也有无数人有和小郑完全相反的心理,会刻意追求成就,而根本不敢处于低位。这样的人和小郑有着看似相反其实类似的心理——“处于低位就会被人瞧不起就会被抛弃,而被抛弃就意味着死掉。”

    若想破掉这种潜在的心理,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既可以去探究这种心理形成的历程,也可以试着迫使自己处在低位,而去感受其中的感受,那么最终也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很自由自在地处在低位。

    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知行合一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你至少可以试一试破掉一个心中的藩篱。

————————

本文摘自我的图书《身体知道答案》:

​感觉:破除你内在藩篱的钥匙 


作者:武志红

微信: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