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最近,我在B站看了一部短剧,叫《突如其来的假期》。
 
总共12集,每集只有25分钟,周末一天时间就能刷完。看完直呼“爽”!
 
女主真是好绝一疯批——
 
对社会标准不管不顾,
 
生活中,从不讨好别人;
 
工作上,怼起领导来伶牙俐齿。
 
几乎所有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不由感叹:
 
女主真是个疯女人,但她活出了极致的自我,那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1
 
女主刘恋,又被叫榴莲,刚好30岁。
 
从小被告知自己是个试管婴儿,没有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被同学嘲笑为“克隆人”。
 
但在妈妈看来,榴莲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孩子。
 
榴莲和同学打架,从不指责不过问;
 
榴莲的画不受待见,当面质疑老师……
 
正是因为妈妈的教育方式和不被旁人接纳的经历,榴莲慢慢地成长为大众眼里的“怪人”。
 
甚至一开始看这部剧时,我也很难接受榴莲的行为举止。
 
她会跟前男友去别人婚礼上蹭饭,发现新娘是背叛自己的闺蜜时,毫不顾及对方面子,在婚礼上讲一大段不合时宜的话;
 
在路上看到别人丢弃的沙发时,她会站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大声喊叫,任由旁边的朋友尴尬;
 
甚至,因为要交姥爷养老院费用,无奈欠前男友钱,她给自己安排了各种相亲,目的是为了蹭饭。
 
没想到的是,越往下看,我却越为这个女人着迷。
 
表面上看是低情商,实际上是反内卷的先锋代表。
 
旷工3天,领导不予联系就说要辞退,直接找理由说要休假1个月,并由不得对方反对;
 
假期被领导无故安排工作,直接说自己没能力胜任,在会议上一口拒绝对方;
 
室友因为已婚,上司觉得她会怀孕耽误工作,试图安排新人顶替,榴莲直接闯到对方公司,狠狠教训对方一番。
 
内卷,可谓是当下职场的潮流。
 
但榴莲不仅不内卷,她还理直气壮地反其道而行之。
 
而这,恰恰代表着我们无法达到的理想状态。
 
反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
 
在第二集中,提到了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
 
渔民为了让沙丁鱼更加有生命力,会放一条鲶鱼进去,刺激它们。
 
这样的鲶鱼,充斥在生活各处,而我们很难不跟着他们的节奏游走。
 
它是别人家的孩子,让我们不得不努力去争取第一;
 
它是早已加薪的同事,让我们不得不拼命加班升职;
 
它是成家的同辈亲戚,让我们不得不得按时结婚生子……
 
一方面,无处不在的鲶鱼,的确激励着我们上进;
 
但另一方面,它们又让我们滞留于盲目努力的条框中,不敢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但榴莲,却偏偏打破了这些条条框框,由自己做自己的鲶鱼。
 
就如同导演王佳曦形容那般:
 
像大多数平凡人一样,她也迷茫,也在寻找生活的意义。
 
但仍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打破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去凿穿那面“墙”。
 
榴莲的专属节奏,和现实应有的节奏,产生了超强的摩擦力。
 
而这种摩擦力,正是我们在生活中,鲜少能看见的。
 
2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部剧,并不单纯为了爽。
 
它的精彩点还在于,导演能把理想化后的代价,真实体现出来。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对于榴莲来说,只听从自己的节奏,同样也束缚了她。
 
因为过于理想化,她没法在现实中实现一些东西。
 
人是社会性动物,过于自我,会少了该有的社会属性。
 
榴莲刚入社会时,和闺蜜马迪开工作室,一起设计作品。
 
因为资金问题,马迪建议先把作品的版权转让出去,以维持工作室的运营。
 
但榴莲不接受妥协,两人产生巨大分歧。
 
最终,马迪靠着卖版权的钱赚了第一桶金,步步高升。
 
而榴莲,只待在一家小公司当设计,内心却一直难以适应这种桎梏,再也画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因为过于格格不入,她始终孤独。
 
因为无法接受要通过结婚证把两人绑在一起,她选择和在一起8年的男朋友分手。
 
后来,妈妈突然去世,表面上,她没表现出太多的丧失之痛。
 
但实际上,她害怕这种再次失去的感觉,想要寻求复合,却被对方告知要结婚了。
 
并且,她暧昧过的小画家,有了女朋友。
 
而好不容易交到的同居好朋友,也决定要去北京发展。
 
到最后,榴莲身边,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
 
可以说,榴莲坚守自我,同时却也被自我束缚了。
 
她过于向往自由,所以无法拥有稳定的关系;
 
她非常理想主义,所以一直无法和现实和解。
 
于大多数人而言,这并不是容易承受的代价。
 
因为,特立独行,往往意味着冒险。
 
也因此,我们喜欢看榴莲在生活里横冲直撞,却不敢成为像她这样的人。
 
3
 
巧妙的是,剧里的另一位女性,却有着现实中很多人的身影——
 
易祖竹,又被叫山竹,30岁,已婚,是榴莲新招的租客。
 
人如其名。
 
榴莲浑身是刺、难以靠近;
 
山竹乖巧可爱、平易近人。
 
虽然只是配角,山竹的人生,同样让人感叹,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吗?
 
从小被教育,只要考个好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人结婚,就会一帆风顺。
 
然而,从没叛逆过的山竹,过得并不如家人预言般美好。
 
丈夫大男子主义,喜欢安排和控制一切。
 
待在这段婚姻,已经让她越来越透不过气了。
 
但如果选择离婚,“30岁离婚”的标签,令她退却。
 
是继续压抑自己,还是选择离开?
 
山竹拿不定主意。
 
因为已婚,领导介怀她迟早会怀孕影响工作,歧视又霸凌她。
 
厕所被堵,暗示是山竹乱丢姨妈巾导致的;
 
迟到一次,要山竹花大钱请大家吃下午茶;
 
甚至,安排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新人来为难山竹,背地里还想让新人顶替她的职位。
 
身为女性,山竹还被社会的病态审美控制住。
 
为瘦成一条闪电,穿上不合穿的裙子,不顾身体健康,疯狂节食。
 
山竹就如同我们很多人。
 
她有点虚弱,怕得罪领导而失去工作,不敢作出反抗;
 
她有点讨好,为不影响朋友心情,会硬着头皮吃过敏的海鲜。
 
她从不叛逆,正被社会节奏紧紧框住。
 
4
 
在这部剧的热评下,有这样一条评论:
 
榴莲和山竹,是人生岔路口的两个答案。
 
但似乎无论选择哪个答案,最终都让人感到绝望。
 
榴莲不愿循规蹈矩,代价却显而易见。
 
没存款,大龄单身,工作没出路,最后还裸辞了。
 
山竹遵循世俗标准,人生却不如所愿。
 
婚姻不幸福,工作不顺心,人生一眼到底。
 
可以说,她们都把自己缩进了一个壳里。
 
一个是自己构造的壳,里面只能有自己,孤独又黑暗;
 
一个是社会营造的壳,里面有很多规矩,彷徨又杂乱。
 
那么,该如何敲破这些壳呢?
 
在剧里,导演引用了萧伯纳的一段话:
 
该结婚就结婚,该单身就单身,反正最后都是会后悔的。
 
人生啊,就是难以预料,结婚生子就能保证不孤独终老吗?
 
不一定,所以计划这个计划那个的,倒不如自己活得开心。
 
在我看来,所谓活得开心,就是在社会节奏和自我节奏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榴莲的平衡点,是她要学会直面现实。
 
妈妈意外去世,榴莲并不知如何应对,甚至为了逃避这件事,她开始挽回前男友。
 
她以为,一旦前男友回来,便没有那种“丧失”的感觉。
 
但事实并不如她所愿,对方明确拒绝了她。
 
在回家路上,她喝得烂醉,抱着一棵盆栽,崩溃大哭。
 
因为这棵盆栽,很像妈妈生前最喜欢的那棵。
 
哭出来的那一刻,她开始接受“失去”,直面妈妈的去世。
 
虽然没能和前男友复合,而妈妈也真的不在了。
 
但当一个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她便能在自我的节奏里,腾出一些空间给他人,能开始与现实社会接轨。
 
山竹的平衡点,是她要找到独立的勇气。
 
渴望独立,不想活在丈夫一手安排的生活里,是她想离开的第一理由。
 
而刚好从榴莲身上,她找到了做自己的一部分勇气。
 
她开始不那么焦虑和在意别人的眼光。
 
并且,因为工作能力出色,她升职了,还得到了去北京总部发展的机会。
 
有充足准备的她,选择了离开。
 
更巧的是,因为山竹的离开,促成了榴莲把家改造成工作室的想法。
 
在故事的结尾,榴莲和山竹都开始成长起来,和现实有了更真实的联结。
 
两人带着榴莲妈妈的骨灰,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假期。
 
在假期的最后,榴莲把妈妈的骨灰埋在妈妈和爸爸曾约会的地方。
 
这意味着她开始直面生活,不再留恋妈妈以及害怕孤独了。
 
假期结束后,她真的开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画自己真正想要的作品。
 
而山竹和丈夫离婚后,真的去了北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正如在最后一集,当榴莲决定要把妈妈的骨灰埋在那个地方时,山竹问榴莲:
 
你有没有想过,
 
万一阿姨不是很喜欢喜欢这个地方,
 
或者说她不想回忆起跟你爸的过往,
 
这样会不会不合适啊?
 
榴莲回答:
 
谁让她不告诉我以前的事呢?
 
我就当她喜欢呗,
 
再说了,人呢,总是要学会面对一些事情的。
 
我在学,她就不能吗?
 
是啊,我们总是要学会去面对一些事情的,不可能一直都待在那个安全的壳中。
 
有时候,我们要去适应社会的节奏;
 
有时候,我们要去打破社会的束缚。
 
但无论如何,请相信,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作者 | 张罐子,假想非正常人类;责编 | 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