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时隔两年,顶级台剧《俗女养成记》,终于回归。
 
果然不负众望,开播豆瓣评分9.6,比第一部还高出0.3分。
 
几乎所有看过这部剧的人,都忍不住感慨:
 
太真实了!真是太爱女主了!
 
因为,她身上藏有太多人的影子:
 
想要货真价实地活着,
 
但却被生活困得动弹不得,
 
最后还是俗人一个。
 
但偏偏,40岁的女主,却顺从了自己的“俗”,走出一条底气十足的路。
 
01
 
女主陈嘉玲,在台北奋斗将近20年。
 
在大多数人看来,39岁的她,算得上是一个体面的独立女性。
 
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一家公司当董事长特助,收入不错;
 
有一个家境还行的男友,感情稳定,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但在陈嘉玲看来,临近40岁大关的自己,依旧一事无成,用她的话来讲就是:
 
我是一个生活在台北,
 
但永远成不了台北人的台南女儿,
 
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
 
一转眼就要40了,
 
我的人生好像一事无成,动弹不得。
 
为什么?
 
表面上风光无限的工作,就跟打杂一样。
 
每天除了正常工作,还要处理董事长和他夫人的鸡毛碎事。
 
要帮董事长夫人监督老公喝水吃药还有吃水果沙拉;
 
要帮董事长照顾小三,替他打掩护,陪他玩叠叠乐。
 
跟女佣差不多,毫无晋升空间。
 
感情上,在一起4年的男友,更像是室友。
 
没新鲜感、没激情,性生活就像是做例行任务。
 
后来,在前男友结婚的刺激下,她向男友求了婚,两人间的问题却愈加明显——
 
准婆婆的超强干预;
 
男朋友的妈宝特质;
 
老夫老妻的相处状态……
 
这些种种都让陈嘉玲越来越觉得,自己不爱对方了。
 
事业陷入瓶颈,爱情成了鸡肋,39岁的陈嘉玲,陷入两难的境地:
 
是继续维持现在的工作,还是辞职重新来过?
 
是结婚,还是恢复单身,成为大家口里的大龄剩女?
 
继续往前,人生一眼到底;
 
稍作后退,人生也许失控。
 
该进,还是该退?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提到这种「选择困境」:
 
人是喜欢逃避自由的动物。
 
有一个叫“选择困境”的心理学理论,
 
人们害怕选择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因为要为选择承担责任而焦虑;
 
因为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而担忧。
 
陈嘉玲很难做出选择。
 
她清楚,身处这个年龄,没有公司愿意重新栽培自己,也很难再进入到新的行业。
 
她警惕,阿嫲曾说,想越多越难嫁,越晚嫁嫁越差,都40了,再单身就危险了。
 
换句话说,重新开始,很有可能意味着中年失业+失恋。
 
她不敢脱离大众的轨道。
 
但,轨道里的东西,真的是她内心真正想要的吗?
 
02
 
正如弗洛姆所言:
 
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
 
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
 
但事实上他追求的,
 
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
 
在世俗的标准下,在老一辈的期望中,女生的人生历程应该是:
 
出生,长大,上学,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等。
 
这可以说是社会定义下的合格人生。
 
如果学历不够好,工作不够稳定,工资不够高;
 
如果一直是单身,或一直不结婚,亦或一直不生孩子;
 
如果中年失业,离婚……
 
那么,这都不算是合格的人生。
因此,和陈嘉玲一样,我们大多数人为了达到「合格」,不断在人群中奋斗、冲撞着。
 
然而,这里面却隐藏着一种对自己的「不诚实」;
 
并且,在这过程中,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需要。
 
就像总在董事长面前假笑、在准婆婆面前唯诺的陈嘉玲。
 
她并不乐意处理董事长的私事,也不是真的想要进入那段婚姻,更不想结婚后做一个贤妻良母。
 
但她更害怕自己到中年仍一事无成,成为别人嘴里的寂寞老女人,辜负家人的期许,以及落后于别人。
 
所以她在公司忍声吞气了5年,也打算通过婚礼来欺骗自己还爱男朋友。
 
然而,不诚实的人生,只是靠伪装后的生活惯性推动。
 
而当惯性不能再维系下去时,人的潜意识会暗戳戳地蓄谋一场爆发。
 
就在结婚的前夕,陈嘉玲差一点就和合作客户Mark接吻了;
 
而且她鬼使神差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男朋友;
 
与此同时,男朋友吃了她准备的早餐,因为花生酱过敏被送去医院急救;(潜意识真的太有意思了,明知道未婚夫花生酱过敏,为什么陈嘉玲非要每顿都吃花生酱呢?)
 
他躺在病床上质问她:
 
为什么会有花生酱?
 
为什么要跟我求婚?
 
后来,陈嘉玲回到公司开会,而令人头疼的男朋友、老板娘全部都闯进来,办公室乱成一锅粥。
 
陈嘉玲成为了混乱的中心。
 
最终,一切惯性——婚姻、工作,都不可收拾地走向瓦解。
 
在混乱之中,她终于喊出了很久之前就想喊的一句话:
 
老娘不干了!
 
这是一次压抑已久的大爆发,却也是一个直视自己的契机。
 
所以,在冲动之下辞职后,她还和男朋友说了分手。
 
失业又失恋。
 
双重打击下,崩溃的陈嘉玲被弟弟带回到了故乡。
 
03
 
突破惯性、打碎虚假的外壳很不容易;
 
但重建自我,更不容易。
 
回到亲人身边的陈嘉玲,身处于“活得不符合社会期待,就是不成功”的难堪中。
 
她怕大家知道自己的失业。
 
都已经40岁了,还要家人担心自己没工作,这的确让人不安。
 
她也怕家人知道自己的悔婚。
 
十岁那年,她目睹二姑姑因为和未婚夫个性不合,坚决悔婚后,家人的不解与责备。
 
她觉得自己会像二姑姑一样,让父母非常失望。
 
然而,让陈嘉玲没想到的是,她的家人,反而给了她最大的接纳和勇气,让她面对真实的自己。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嘉玲传统又爱面子的阿嫲。
 
她得知孙女恢复了单身,担心孙女年龄大太劣势,于是安排了一次次的相亲。
 
但在睡前聊天时,面对无助茫然,只得装睡的孙女,她悠悠讲出自己这辈子的遗憾:
 
虽然阿嬷每天都在念你没嫁,实在说起来,阿嬷有时候也很羡慕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阿嫲做了六十年的陈李月英了,现在我也做到累了……我也很久没听到我自己的名字了。
 
等哪天阿嫲懒得呼吸的时候,你要记得把阿嫲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让阿嫲能自由自在去当李月英好吗?
 
这次坦白,也许只是阿嫲跟自己的一次和解。
 
同时却也给了陈嘉玲一份对抗世俗眼光、找到自我的信心。
 
还有,刚逃回家时,陈嘉玲忐忑地问妈妈:
 
“你会不会失望?”
 
一直对孩子报以期待的妈妈,却出乎意料地回答:
 
“你不会,我就不会”。
 
这是来自妈妈一句有力量的理解。
 
也正是家人这样的支持,陈嘉玲才逐渐找回到一种重建人生的话语权:
 
人生合格的标准,应该自己说了算。
 
因此,在第一部结尾,她开始真正忠于自己,尊重自己对体验性的判断。
 
她放弃追求她的男生介绍的工作,考了英文导游证,留在家乡当外国旅客的导游;
 
她选择和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在一起,哪怕对方暂时没有工作,甚至还离异过;
 
她用全部存款买下小时候最害怕的“鬼屋”,并打算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式去装修它……
 
04
 
当然,做到「诚实待己」,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一定能找到清晰又安全的出路。
 
即使找到,它也不一定是全部顺心的。
 
对陈嘉玲来说,人生的下半场,并不所有都如自己所愿。
 
她依旧有些狼狈。
 
想要亲自动手装修房子,却因此受各种伤,被医生误以为被家暴;
 
做导游时会遇到臭脾气的旅客,会因为被投诉而害怕老板的批评。
 
也依旧烦于家人对自己生活的指点。
 
迷信的爸妈,会不打招呼就带风水大师闯进房子;
 
审美老旧的妈妈,会擅自换掉自己原先挑好的沙发。
 
甚至,她还陷入了年龄焦虑。
 
40岁的陈嘉玲,被医生告知自己提前进入了更年期。
 
易怒、疲倦、情绪不稳定……这些症状都在提醒着她,容颜不再。
 
她开始担心自己变得又老又丑,会被男友嫌弃。
 
而更让她抓狂的是,本以“不婚不育为优势”的自己,居然怀孕了!
 
意外、拧巴、不安、衰老……这些体验并没有因为她开启了第二人生,就不再存在。
 
但正如李松蔚老师说的,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唯有尊重自己的体验的判断,我们才能做到不轻易勉强自己。
 
所以,哪怕还是要和家人斗智斗勇,要每天应对各种意外,要面对中年焦虑,但陈嘉玲有理由活得更理直气壮。
 
她会坚决从爸妈那里拿回话语权,哪怕只是一张沙发,也必须自己说了算;
 
也会直接在男友面前袒露脆弱,哭着诉说自己的担心和不安……
 
因为,40岁的陈嘉玲深切意识到:
 
「诚实待己」,是与外界、与自己和解的必经之路。
 
一辈子不长不短,我们不妨也理直气壮一点,诚实接受自己的“俗”。
 
就如同陈嘉玲在第一部结尾说的:
 
亲爱的陈嘉玲,
 
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你可以跌到再站起来,
 
作梦又醒过来。
 
你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最后,愿你我跟着感受往前走时,都能喜欢上此时此刻的自己。
 
作者 | 张罐子,假想非正常人类;责编 | 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