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成为你自己!

  为我的书《七个心理寓言》(现在升级版为《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签名时,我常给读者朋友留下这句话。成为自己的人,也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他发现他们具有许多条优点,如:

  宽容而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能容忍模糊状态,具高度的创造力;

  ……

  那么,一个儿童能不能成为自己呢?5月31日,我在广州举行了一场主题为《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的讲座,其核心观点就是,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的角色,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不过,可惜的是,我没在讲座中给出一个鲜活的例子,以说明成为自己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但就在6月4日,我和一个朋友聊起了她有趣至极的儿子,这个8岁的小家伙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成为自己的人”。

  先讲几个故事吧。

  故事一:前不久,他跟妈妈去参加一个聚会。吃饭时,一个叔叔逗他说:“小孩,你喝酒吗?”

  他回答说:“让小孩喝酒是犯法的,小心我告你,你就会被抓进监狱,判××天的监禁。”

  故事二:去年,一次在麦当劳吃东西时,旁边桌上的一位妈妈先是催自己的儿子:“快点吃!你慢得像猪一样!我们上课时间就晚了!”

  她儿子显然有了情绪,说:“不吃了!我们走吧!”

  他这句话一下子令他的妈妈陷入歇斯底里状态,她暴跳如雷地训儿子,嘴里嘟噜出了一大堆别人难以听清楚的难听的话。

  我这位朋友的儿子看不下去了,只有7岁的小家伙站出来对那位阿姨说:“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

  这句话令那位妈妈惊讶地合不上嘴,等稍一醒过神来后,就二话不说拽着儿子的胳膊向外冲了出去。

  故事三:小家伙只有三四岁话都说得不利索时,妈妈带着他在小区散步,迎面一条狗走了过来。

  它像是一条流浪狗,脏兮兮的,似乎好多天没有管它了,妈妈本能地说了一句:“这条狗真丑!”

  这句话被儿子抓住了把柄,常被妈妈教育讲礼貌的他对妈妈说:“你对狗怎么这么没礼貌!狗有狗的模样,你通过你的眼光看觉得它丑,狗狗们可不一定这么看。”

  她讲完第三个故事后,我先是震惊得有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接着和她一起大笑起来,笑完后,对她说:“你儿子真了不起,这么小就有大哲学家风范,已能站在动物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它们考虑。”

  我这是真心话。她也说,当时她完全被小不点给震惊了,她本来认为自己够有同情心了,但和儿子天然的“众生平等”相比,实在相差太远。

  她说完这句话后,我感慨说:“你儿子不是你教的。”

  她听过我的讲座《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明白我这句话中的意思,一样感慨说:“的确不是我教的,是他自己长成了这样子,我一教,他就会被毁掉。”

  也就是说,这个小家伙虽然很小,但他已是“成为自己的人”了。

 

8岁的他主动辞掉班长职位

  其实,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成为自己的人”,但抚养者们非得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压制了,最终在不同程度上丢失了自己。

  一如撒旦的“养育婴儿的计划书”,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都在扮演“行使赏罚的天使”这个角色,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某个条件,如果达到了,就奖励他,如果没达到,就惩罚他,于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而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结果,在家中,他们很容易被父母的意志所左右,在学校,也很容易被“行使赏罚”的老师所左右。

  我这个朋友讲,上小学一年级时,她儿子的班里竞选班长。绝大多数孩子的竞选词都是父母或其他亲人所写,但她没有替儿子操办这种事,而是对有点焦虑的儿子说,你自己想说就说什么。

  第一次竞选班长,他自然是什么都不会说,所以他要求最后一个发言,这样好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的。等所有同学挨个“念”完大人给写的看似精彩但其实又臭又长的竞选词后,他上去就说了三句话:“我叫×××,我希望大家支持我做班长,我会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

  结果,他以高票当上班长。但有趣的是,当了一年班长后,他觉得做班长太不舒服了,于是找到班主任说,他不想当班长了。那个班主任惊讶至极,她教了这么多年书,这是头一次遇到有不愿意当班长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都不和家长商量就辞职不干了,这简直匪夷所思。

  不过,老师们普遍不喜欢他。因为,老师们的赏罚手段对这个孩子差不多无效,他们夸奖他没用,惩罚他也没用,这个孩子不会轻易偏离自己的轨道。但同时,他也决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儿童,因为他的内心自然会指引他走在自己所渴望的道路上,而这样的道路很少是不对的。

  一些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有一个问题: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一门课;讨厌一个老师,就讨厌一门课。但像这个孩子,是不会有这个毛病的,因为他热爱一门课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老师行使奖励的结果,他不喜欢一门课也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老师行使惩罚的结果。所以,热爱一门课是忠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忠于老师的选择。其他孩子热爱一门课则是对老师表忠心,但若老师令他讨厌,他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读小学时的故事。记忆中,我没逃过一次课,也从来都没厌过学,甚至连逃课的想法都没产生过,而且尽管有多个老师令我不大喜欢,但我所有科目都学得不错。那时的具体心境已记不得了,但可以说,驱动我学习的动力决不是父母和老师的奖励,而是掌握知识满足好奇心所带来的天然快乐。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我的成绩从来都排在前五名,只有一次最差到了第14名,同时我也很少惹事,但我却没成为少先队员,对于我这种学习成绩的孩子而言,这是绝无仅有的事。现在回想,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少先队员是老师们用来奖罚孩子们的工具,但我对获得别人的奖励兴趣很低,所以自己也不努力去表现,而老师们也讨厌我这种人,虽然学习好,虽然不惹事,但却怎么都掌控不了,所以他们不会将这种奖励浪费在我身上。

  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是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那样孩子就是他们意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作品。但依照摩门教的传说,这就是行使撒旦之事。

  居住在广州的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孩子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就会一开始就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作者:武志红

微信:wzhxlx

——————————

本文摘自《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