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大脸&武志红
chapter 01 一个词,描述你的父亲
最近,微博上热传一个视频:如何用一个词描述你的父亲。
 
视频中邀请了5-50岁不同年龄的人形容父亲,有人说耐心、善良、关心、保护者,有人说勇敢、榜样、太阳、哥们儿……
 
父慈子孝,画风一片温馨。
 
如果说视频里是温情告白,评论就是大型翻车现场。
 
自私、陌生、霸道、懦弱、自大、无能、可怜……这些词用在了父亲身上,还有人表示此生要远离父亲这样的人。
 
和欧美父亲的强壮阳光不同,中国父亲似乎显得特别“不堪”。
 
提起父亲,很多人总有藏不住的失望,就如作家李承鹏在他的《所有人问所有人》中所说:
 
“在中国,每个父亲在子女眼里,都是不堪的。”
 
但亦如他所言:中国的父亲跟全世界的父亲有些不同,我觉得拿一身洒满北美阳光的父亲的标准来要求中国父亲并不公平。
 
因为,中国的父亲都是家庭顶梁柱,必须小心翼翼隐藏住自己不堪的奋斗;
 
他们也是权力体系中是失败者,是芸芸众生,是沉默的大多数。
 
中国父亲大多沉默,他们爱孩子,却总要在孩子面前装得若无其事。
 
而这种若无其事,也让他们的爱,犹如他们自身的存在,变得淡淡的、弱弱的、可有可无。
 
好父亲似乎总是极少存在,存在的,一直多是在无力中挣扎、似混蛋又带点温情、让人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的父亲,模糊得看不清那张脸。
 
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
 
长大后重新看一看父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chapter 02 你是要一个幻想的父亲,还是真实的父亲?
 
在未成年时,我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看不清自己眼前的父亲,到底是幻象,还是真实。
 
我们难免会受整个社会舆论的影响,会追求主流舆论所倡导的父亲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亲的真实存在。
 
2006年春天,我的父母来到广州和我生活了一段时间。
 
一天,我带他们去植物园玩,当给父亲拍一张照片时,通过相机和镜头看父亲时,我突然发现好像看到了一个非常不同的父亲。
 
他在我眼中第一次变得无比生动,我的心似乎都在和父亲的心同步跳动。
 
这么多年来,这是我第一次重新找到与父亲的连接感。
 
过去,在我眼中,我的父亲也不是强有力的。
 
他先在他的原生家庭被忽视,而他成家后,我们一家都被爷爷奶奶忽视和压制,也被同村人轻视。
 
对此,爸爸没有做什么抗争,或者他也做不了,他只是默默地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对爷爷奶奶的责任,和对我们一家的责任。
 
不仅如此,我的父亲也是非常不擅长人情世故的,他喜欢一个人做事,而任何需要求人的事情,哪怕只是去邻居家借一把铁锹,他都不愿意去。
 
但父亲又是聪明勤劳的,每天他会很早起床,要么是去赶着做小生意,要么就是在家里做各种各样的农活。
 
除了偶尔看看电视,他几乎从来不闲着。
 
然而,勤劳和聪明并不能让父亲很好地撑起这个家,我们家在村里还是被边缘化,还是会被人欺压,而且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
 
因为这些不认同感,我与父亲总有一些隔阂。但这个隔阂在植物园给父亲拍那张照片时一瞬间崩塌。
 
我突然发现,是过去的我对他太苛责,即便平凡如他,仍努力坚守支撑着这个家。
 
而如今,他竟也老了。
 
从此之后,我和父亲的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变。
 
以前,每次打电话回家总会问:“我妈呢?”
 
现在,我一定会和父亲聊会儿,有时聊很久。
 
这样的和解,也让我的心里多了一块儿暖意。
 
华师大的心理学博士张敏翻译过一本书《父性》,这本书称,尽管我们意识上对暴君般的父亲有百般不满,而且杀掉暴君般的父亲的譬喻在很多神话故事都有出现,且历史上也不乏真实的故事,但是,我们还是倾向于找一个这样的父亲的。
 
与温和近乎软弱的男性相比,很多人感情上还是更容易被强势到蛮不讲理的男性所吸引。
 
对于这一现象,可以在许多层面上做解释。
 
譬如一种常见的解释称,这是远古蛮荒时代所遗传下来的需要。
 
那时,男子是猎人,他们的狩猎能力将决定一个家庭乃至一个部落的存续,而细致、敏感和善解人意这些因素并不是很重要。
 
也就是说,一个男子的权力味道是一种真实的保障,而不像现在更可能是一种虚幻的心理需要。
 
德国一名女权主义作家的故事也耐人寻味。
 
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这位女作家先嫁给了一个无比尊重女性的男子,但最后她与这个男子离婚,而嫁给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子。
 
她到底想要什么呢?
 
对此,这位女作家有她的一番解释,而且上升到哲学高度。
 
我相信这些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我更愿意从微观角度去看这些事件。
 
在我看来,其中的关键就是,你真实的父亲是怎样的?
 
你是接受了他的真实存在,还是活在理想父亲——也即白马王子的原型的幻梦中。
 
chapter 03 你是否卷入了父母的战争而迷失双眼?
 
让我们看不清父亲真面目的,除了幻象,更多的是,来自家庭中权力斗争的影响。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称,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护神,这一倾向让他们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种力量。
 
孩子们很容易卷入父母的婚姻战争中,甚至是家族的战争中,而被这场战争也让孩子迷惑了双眼。
 
夫妻之间很容易爆发婚姻战争,双方都想争夺关系的制高点。
 
孩子们并不是真正去平衡强弱,实际上他们和谁站到一起,经常性的关键是,谁表现的更悲惨,谁有更多的机会诉苦。
 
最终,为了顺应这种压力,孩子们选择了与情绪最激烈的一方,也即是妈妈站到了一起。
 
妻子眼里丈夫的不堪形象,也印在了孩子眼里。
 
chapter 04
 
父亲不是一朵花,我们也没有必要非将父亲美化成一朵花。
 
关键在于,对你来说,你的父亲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你们有过什么真实往事。
 
我们必须尊重真相,否则就会背离自己的心,而这种背离会让心分裂,让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剧烈交战。
 
结果就是,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处在剧烈的冲突之中。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你必须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义。
 
这句话也可以用到你与父亲的关系上——你必须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与父亲这一重要关系的存在。
 
在你眼里,真实的父亲是怎样的?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