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五花鹿
 
前阵子,袁咏仪因为“经济独立”的话题上了热搜。
 
当主持人问她“财政方面她还是丈夫做主”时,她说自己和丈夫经济方面互相独立,随后又补充了一句:
 
但我就是非常独立,独立到很少用自己的钱。
 
言下之意,就是经常花的是丈夫赚的钱。
在她看来,真正的独立,并不需要通过“不用老公的钱、不依赖老公”来证明。
 
这一席话语出惊人,却又坦荡得让人羡慕。
 
尤其是在这个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独立是一个基本要求,而依赖则成了一种无赖和羞耻。
 
像袁咏仪一样,承认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大大方方依赖老公的人并不多。
 
很多人只要不工作,就不好意思向伴侣伸手。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全社会对全职太太认可度低之外,还有就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独立意识:
 
要当一个独立的人,必须反依赖。
 
这个意识帮我们变得强大,却也压抑了我们柔软和脆弱的天性,堵住我们一些必要的求助。
 
硬扛、过度独立,变成了一种常态。
 
1
 
最近《我家小两口》热播。
 
其中新婚妻子小戚因为“太作”而被嘉宾们调侃。
 
例如,动不动不开心、想要老公接送不直说,结果老公不接送就生闷气。
 
但我反而感受到的是,她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那些作,其实是不敢索取、不敢依赖的表现。
 
辞职在家照顾宝宝,她毫无收入,却和丈夫分开使用各自的钱,有需要会向丈夫报销。
 
她一边说:不想花他的钱。
 
另一边因为没工作而有些担忧。
 
有一天学完古筝后发现下暴雨,她想让老公来接送。
 
可当老公问了要不要接她的时候,她却说:
 
看你自己(怎么想)。
 
睡了一半的老公听完,选择了不去接。她一个人只能蹲在门口一边打着车,一边抱怨着老公。
 
等到最后车来了,她站起来一个踉跄,原来腿都蹲麻了。
 
回家后,她和老公冷战,想让老公搭理自己,却无法说出口。
 
于是捏了捏老公的脸,结果老公一句“别碰我”,她立马吓了一跳收了回来,只能生气地走开了。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
 
既渴望被爱和关注,又无法大胆依赖和索取。
 
这也许和她小时候的经历分不开。
 
她从小便一个人被放到了学校里,无人可以依靠,没有感受到别人的照顾,于是习惯了靠自己,独立地活下去。
 
求助和依赖,是陌生的行为。
 
独自扛下来、无人指望得上,才是生活的常态。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困境。
 
因为那个年代父母疲于生计,很少能顾及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于是我们常常处于“一个人成长”的简单粗暴的养育中。
 
并且在“凡事要靠自己”的传统观念下,我们更习惯自己处理问题,尽管有些问题超乎了我们的能力,例如校园暴力、被孤立等。
 
最后,只能陷入了一种僵硬而孤立的人际关系里,难以在需要爱的时候柔软下来。
 
即使是在低谷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也是打开微信列表看了几秒,然后关掉它,选择一个人忍受这份无助和抑郁。
 
我们把这样的早年经历,叫被迫独立。
 
2
 
除了父母的无意忽视外,还有一种被迫独立,来自父母刻意的训练。
 
最近看了一个母亲与儿子的对话。
 
出自《不好说特想听》的第四期。
看得人特别心酸。
 
母亲是个强悍的女战士,时刻准备着和生活的一切困难作斗争。即使是非法律科班,她也可以独自上场去帮亲戚打一场官司。
 
在她眼中,儿子正好和她相反:不成熟、被爷爷奶奶宠坏了。
 
于是她从儿子小时候开始,就用各种方法逼儿子独立。
 
例如学滑冰。
 
儿子第一次学,前前后后一共摔了13次跤,周围朋友都不忍心看了,但她还是狠心不去扶,看着他爬起来,再摔再爬,慢慢地学会了。
 
到了儿子18岁,她索性断了儿子的经济来源,放他独自一人在英国洗盘子生存,目的是让他能养得起自己。
 
她说:
 
我没法陪你一辈子,但我得给你技能。
 
你恨我我也认了。
 
这些初衷都是好的,但儿子的感受是错位的。
 
她说:我儿子是金子,他会承受一切东西。
 
但儿子的真实感受是:没有人能帮我解决问题。
 
在他看来,在爷爷奶奶去世那天,家就没了。
 
而这么多年来,妈妈做了什么事情呢?
 
有没有送上过学?想吃的菜有没有给他吃?有没有给过2块零钱?
 
都没有。
 
他渴望的陪伴和爱,妈妈都没有给。
 
只有不断的孤立和高要求。
 
她希望儿子能像那些北漂成功的外地人,吃苦耐劳,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和孤独。她对儿子说:他们忍受的比你多得多。
面对母亲的独立教育,他的心像被扎了一样:
 
所有人外面受委屈,爸妈都护着。我虽然是北京人,却像个北漂一样,甚至北漂可以回家,我却连退路没有。
 
18岁一个人在英国,再想家也回不来。
 
而现在,为了迎合母亲的期望,在房价飙升的北京独立买房,他不得不开始不顾一切逼着自己赚钱。
 
曾经有一次客户在酒局上说,一杯白酒一万,这个项目多少钱,纯靠你喝多少。
 
于是那晚他豁出去拼命喝,结果喝完后马上进了医院胃出血抢救洗胃,手里还牢牢攥着那份合同,助理在一边忍不住哭了。
他需要的是温暖的母爱,但他那口口声声说爱他的妈,却决然地把他一次次推了出去。
 
这让我想到了以前一个很戳的用户留言:
过早的被迫独立,绝不是一个健康的真正的独立,而是一种爱而不得的悲凉。
 
3
 
被迫独立的人,大多都自然养成了一个习惯:
 
抗拒依赖。
 
这个习惯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即使陷入重大的崩溃中,也难以发出求助。
 
因为他们内心,早已根植了2个绝望的执念。
 
一是,永远不会有人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
 
这种想法,也许是曾求助但不断被拒绝或忽视之后产生的。
 
例如前面对话的母子。
 
即使母亲说过可以借钱,儿子也从不敢求助。
 
因为求助了之后,母亲又会说大道理,怪他没有能力,最后问题还是要他自己去解决。
 
这也是很多被迫独立的常态。
 
你说妈妈帮我一下,妈妈说你自己可以的;
 
你说实在太难了,妈妈说这是你的无能......
 
“求助=没用;求助=挨骂”,成了很多人内心的范式。
 
没有人在情感上支持我们,没有人做我们的退路,求助只能换来多一次的绝望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的护航。
 
于是,他们会越来越敏感、冷漠和退缩。在各种挑战和人际关系中,优先自我保护,因为没有人保护他们,没有人给予足够的支持让他们去冒险和前进。
 
偶尔动起求助的念头,他们也会忍下来,因为知道没有好结果,不如自己继续硬扛下去。
 
憋久了,就很可能把情绪和压力憋出了问题。
 
与其说,我们需要独立,不如说是因为我们需要依赖而不得,所以只能选择独立,来阻挡内心对依赖的渴求。
 
二是,依赖、索取、求助,是可耻的。
 
当独立变成了一种宣扬时,常常也意味着:
 
依赖、索取、求助,是一种无能、羞耻的事。
 
这种羞耻感,会堵住人索取爱和帮助的想法。
 
就像小戚一样。
 
看完自己和老公的整个吵架过程之后,她说,当时她不过只是需要一个拥抱而已。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需要,她还是说不出口。
 
对于过度独立的人来讲,万一开口后被拒绝或讨厌,内心的羞耻感会更加强烈。
 
所以他们只能等。
 
等待对方看穿和接纳他们的脆弱,主动给予爱。
 
但可惜的是,能看穿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们也常常是失望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验证和强化了他们之前的想法:
 
这个世界上,我果然只能靠自己。
 
可以说,依赖可耻的想法就像是一座大山,阻隔在每个想要被爱的人面前,导致他们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即使建立了亲密关系,也会因为无法表达真正的需求,而把自己弄得委屈而失落,把伴侣弄得一团雾水。
 
并且更难过的是,我们还要和自己内心难以抑制的对爱、依赖、索取的需求做斗争。
 
因为一旦有了这些需求,我们就会厌弃自己的贪心。
 
这些本能的需求和后天的压抑,将形成更多的内心冲突,造成更大的自我否定和嫌弃。
 
那该怎么办呢?
 
4
 
如果你是一名被迫独立、想要建立健康关系和内心的人,那么请试着做两点。
 
首先,学着接纳自己的依赖和需求,并找到可以适度接纳它们的人。
 
脆弱不意味着你的失败和无能,而是证明了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毕竟,人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关系,每个人都有需要依赖别人的时候。
 
并且,表达脆弱、适度地互相满足,才是一段关系向前推进的过程。
 
也许你以前因为后面没有人接住你,需要一个人独立地向前,不敢回头和柔软。
 
但现在不一样了。
 
在多年的独立生活中,我们成长了,有了做改变的可能和力量,可以有选择地去生活。
 
对于那些不允许我们依赖的人,我们可以不再企求他们的爱。而是选择和另一些接纳我们的人在一起,去适当地求助,示弱。
 
毕竟,一丁点依赖都容不下的关系,谈不上是什么健康的关系。
 
其次,落到实处,试着从小事开始去依赖。
 
这是一个很划算的冒险。
 
对于过度独立的人,索取是一件丧失主动权的事情。
 
你可能会紧张,会忐忑。
 
没关系。
 
发个信息过去,先提个小要求。
 
然后等着那个接纳你的人,那句温和的回答:
 
好啊,我帮你。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疗愈。
 
这些小事不会让别人过多为难,却能在一次次中让你感受到依赖的幸福,以及一种值得被爱的安心感。
 
这些将会成为你的底气,让你慢慢放松下,真正地享受关系中的来来往往。
 
最后,除了以上的建议外,我还想澄清一下社会对独立的一些误解。
 
真正健康的独立,不是被迫独立、自我孤立。
 
而是有所依赖的独立。
 
就像中科院博士侯瑞鹤博士所说:
 
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得到的,而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 获得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不逼一个人独立,他也会变得独立。
 
例如,到了两岁,开始说不;到了青春期,开始想要和同伴每天出去玩;到了大学,想要离开父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只有当我们能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被允许求助,我们才会更勇敢地向前。
 
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前面自己会经历什么,都会有人去接住自己。
 
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独立起来的动力和底气啊。
 
作者简介:五花鹿。心理学科班出身,满腔的少女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逃离秩序。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