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芥末酱 编辑 | 五花鹿
 
作为一个社恐患者,我经常陷入种种困境。
 
上次在搭地铁时,我看到一个姑娘把身体靠在了不常开的那侧门上,但恰好下一站就会从那一侧开门。
 
我内心挣扎着要不要提醒她,平时在车厢里我连句“借过一下”都说不出口,更别说要让一个陌生人别靠在门上了。
 
挣扎过后,我还是提醒了那姑娘,但那姑娘的淡漠的反应,让我瞬间特别没底:
 
她是不是早就知道车门会在她那侧开;
 
她会不会觉得我太多事,管得太宽。
 
也许这是我的“社恐”困境之一吧。
 
即使知道自己是善意的,还是很容易感到被嫌弃。
 
01.
 
就像在地铁上的情况一样,作为一个社恐,每次主动开口向别人提要求时,我都会特别紧张。
 
想起之前每次在公司加班时,我总是很纠结。因为加班意味着我必须去行政部拿公司钥匙。
 
这明明只是件小事,但我却总要拖延到行政部快要下班时才敢行动。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
 
买东西不会讨价还价,所以只去超市不逛菜市场;
 
在跟人事部谈薪资时,会比面试时苦恼十倍;
 
坐高铁时,我通常会买过道的座位,而不是可以靠窗看风景的位置,这样当我需要上厕所时,就不用对旁边的人说一声“麻烦让一让”。
 
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方面的社交恐惧:有人害怕当众自我介绍;有人害怕讲完话忽然冷场;有人害怕跟不熟的长辈寒暄。
 
我虽然可以很轻松地和别人开玩笑,甚至讲黄段子,但就是没办法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提议。
 
我害怕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成为累赘。
 
直到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才让我发现了自己社恐的源头。
 
02.
 
前几天男朋友跟我说,他“占有欲”很强,所以每次在我们不小心聊到我前男友的时候,他都会很不爽。
 
听到这个回答,我心里头有点惶恐:
 
我不知道他的不爽,是不是在嫌我笨,嫌我总是缺心眼遇到渣男;还是不喜欢我情史太多。
 
于是我忍不住问了身边朋友,得到的回答都是,这是因为男朋友在意我。
 
这时我也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总是会把别人的“在意”或者“冷漠”,都解读成“嫌弃”呢。
 
有时别人回复我一个“对你无语”的表情包,或者别人的语气稍微直白点时,我就会心里就嘀咕对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连在地铁里好心提醒别人,都会脑补别人认为嫌我管得太多。
 
很多正常不过的反应,总是被我过度解读成是对我的“嫌弃”。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有过被家长嫌弃的经历。
 
我老家在一座小县城里,因为生活圈子小,邻里之间有互相攀比的风气。
 
我妈妈是个比较虚荣的人,所以在家时会有意无意地嫌弃我爸爸赚钱不够多,嫌弃我没有别人家的小孩有本事。我每次需要妈妈帮忙时,她总会抱怨说,你怎么又这么麻烦。
 
这些被嫌弃的回忆,就像一束射灯,在面对他人的时候,我潜意识里会把我妈妈的样子,投射到别人身上去。
 
所以我在面对他人时,就像在面对妈妈一样,时刻开启小心翼翼的状态,而且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会被人嫌弃。
 
内心有顾虑,对他人抱有预设立场,认为他们可能不喜欢我,然后捕风捉影地从对方的行为里寻找证据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断定别人果然是会嫌弃我。
 
结果就把自己困进一个社恐的怪圈里,恶性循环。
 
直到我从其他人的视角里,重新换了个角度,才从这种被嫌弃的感受中解脱出来。
 
其实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一些不知名的恐惧、无来由的情绪时,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把旧时的经历与感受,投射到了新的关系里。
 
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投射机制让我们误以为,在我们面前的,是曾经给过我们压力的那个人。
 
但只要想明白,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人,给我们的将会是全新的反馈,那么恐惧也就不攻自破了。
 
所以我鼓起勇气向男朋友确认,他的不爽是不是因为“嫌弃”,然后他宠溺地敲了我一下我的头,反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其实那些所谓的恐惧,只不过是某段经历的投射。当意识到,我并没有在“社恐”,而只是在“投射”时,在新的关系里也就能卸下很多防备与负担了。
 
03.
 
除了会把旧有的经验投射到新认识的人身上,我们也容易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别人身上。
 
但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略。
 
比如我朋友小茹。
 
她是个公司里的"老好人",她身上的社交难题就在于,她很难去拒绝别人。
 
之所以没法拒绝别人,是因为她把那个“害怕被拒绝的自己”,投射在别人身上。
 
这种投射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心态。
 
就像古人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小人之心的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也会是个小人。
 
而小茹也是一样。
 
“拒绝”在她心里是件大得不得了的事。
 
她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她认为已经开口了,却没有想要的反馈,就会很失落,觉得自己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被拒绝”会让她觉得自尊心很受挫。
 
所以小茹在拒绝别人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和自己一样,承受不了“被拒绝”。
 
她把自己的内在感受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从而放大了拒绝别人的后果,于是她就无力拒绝。
 
但“拒绝别人”和“自己被拒绝”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
 
事实上,小茹也从未因为拒绝别人而被埋怨和记恨。
 
我告诉小茹,下次在拒绝别人时,不必把对方设想成是一个接受不了否定答案的“求助者”,也不要过多地去考虑拒绝的后果,跟着自己的心意去走,不要太为难自己。
 
真正的朋友在被拒绝时,也会向她表示理解,而不是对她产生意见。
 
说到底,投射是一种防御机制,它能提醒我们前方可能有危险,帮我们逃避负面影响。
 
但有时可能也会阻碍我们进行客观判断,让我们对新的关系止步不前。
 
04.
 
很多在生活中自称“社恐患者”的人,并没有达到"恐惧症"的程度,最多只是对特定的情景感到不适应。
 
其实这种不适的感受也是一种提醒。
 
它提醒你是时候停下来审视过往,找出那个让你不适的“影子”,并把它放下。
 
比如你来到一个新公司,明明跟上司接触得很少,但总隐隐约约感觉上司可能会针对你。
 
这时你可以想停下来想一想这种感觉究竟是不是来自自己的投射。
 
也许是因为他和你的某一任老师、上司或父母有点像,而他们又曾经针对你、打压你,所以把他们给你的感受,投射到新上司身上;
 
又或者是,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忌才、害怕新人的风头会盖过自己的人,所以你以为上司也是这样的人。
 
只有弄清楚萦绕在你人际里的那团影子究竟是什么,你才能从中找到突破口,并尝试“对症下药”。
 
这时你会发现一开始让你恐惧的那个形象,只是一个虚张声势的“稻草人”。
 
因此,如果想在一些避无可避的社交场合里活得自在些,你得先发现的具体“恐惧”是什么,然后再找契机打破障碍,去验证结果,去发现结果也并非那么糟糕。
 
你会发现很多情绪和枷锁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武志红老师曾经在书里说过,
 
如果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恐惧和愤怒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就会明白,自己的恐惧和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的,是不合理的。
 
要记住,你的现状,都不该是那些糟糕时刻的延续。
 
王家卫电影里有句流传很广的台词: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虽然这是个很理想化的状态。但也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放下过去经验带来的成见,把每一次接触都当成全新的体验,会快乐得多。
 
只有推翻对过去的偏见,才有可能走出新的路。
 
愿你不再被恐惧困住。
 
作者:芥末酱,存在主义者、生活观察员 。本文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