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武志红 编辑 | 五花鹿
 
01.
 
在这场疫情中,太多人的反应像是滞后的。
 
例如一开始不愿意戴口罩、不愿意呆在家里等等。
 
这是为什么?
 
其实类似的现象无处不在。
 
例如影视中,我们常见到一种经典画面:
 
一个美好的事情突然发生时,例如很久不见的亲人突然出现,人会愣住,一小会儿后,才会迸发出情感。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或者说“我”,当一件事情不在“我”预期内时,“我”需要花一些时间调整,然后才能把这件事容纳进来。
 
好事都会如此,如果是不好的事,甚至是大灾难时,就更会如此。
 
现在疫情爆发,就是一场大灾难。在这样的灾难临近面前,人更是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和时间。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应对期。
 
不同的人的自我,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自我强大的人,会在整个阶段都能迅速调整,并且一直保持自我功能。
 
自我虚弱的人,调整得会慢一些,容易使用一些严重的自我防御机制,甚至失去自我调节功能。
 
而如果一个人对这几个阶段有大概的了解,他/她对事情的应对也会更加淡定,能更快自我调节。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02.
 
下面讲述一下这四个阶段:
 
一、抗拒期:不敢相信
 
人接受信息有三层过程,先是外层的思维,然后再到里层的情绪和身体。
 
灾难一开始,人本能上会抗拒这个信息。
 
自我基本正常的人,首先都会在思维上承认这个外部灾难的发生,尽管在情绪和身体上并不一定能快速接纳。
 
典型表现为:
 
虽然知道了这件事,但没有特别紧张,也不去想后果有多严重,不去做行为上的调整,该串门还是去串门,该四处走动还是走动。
 
二、吸收期:不断刷信息
 
第一步的抗拒,只是为了暂时保持自我功能,不至于让信息直接冲击内在自我,导致自我瘫痪,吓坏自己。
 
但这样不能解决问题。
 
因外部世界的灾难,仍在进行乃至蔓延。所以“我”必须学习,将这个外部的“它”给吸纳进来。
 
否则,就意味着“我”对灾难视而不见,这会令一个人真正陷入危险。
 
所以,绝大多数人下一步会进入到吸收期。
 
例如,你不断去刷网页,看各种关于疫情的消息,这就是你在试图吸收这些信息,让自己接受这个重大外部事件的发生。
 
三、消化期:情绪起伏大
 
吸收了信息,并不意味着你能消化。
 
就像吃饭一样,你将食物吃到肚子里,不能太生硬,不能太急。
 
首先最好是先细嚼慢咽,让食物变得更易于消化,这样肠胃才可以更好发挥功能。
 
如果你狼吞虎咽,而且吃的东西不易消化,甚至有毒,那肠胃就会出问题。
 
围绕着疫情,也是一样。
 
如果你没有先在头脑上去消化各种信息,而是控制不住地刷网页,吸收了大量信息,并且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同时这些信息中又有大量有毒信息,例如各种阴谋论、谣言、极端表达,那就会带来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有的人莫名怀疑自己生病,有的人痛哭到头痛,有的人仿佛末日即将来临般慌乱,这些都是消化不良的表现。
 
抗拒期、吸收期和消化期,这三者常常混在一起。
 
相信很多人对此会深有体会,你越不想看疫情的消息,却越控制不住去看,然后浑身难受。
 
不想看,是抗拒;
 
控制不住地去看,是吸收;
 
而浑身难受,是消化不良。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就像吃饭一样,吃慢一点,同时认真选择,你要吃什么东西进来。
 
当发现消化不了时,停下来,干点别的事情。
 
当你能做到这些时,你就能比较好地消化这些信息。最终就是,你能做出更适当的反应。
 
即,你进入了应对期。
 
03.
 
应对期是第四个阶段。
 
应对方式的效率,建立在一个基础上:
 
你的行为,是根据外部现实真相而做出的,而不是根据内在想象而做出的。
 
前者引发的行为是有效、积极、主动的,而后者的行为可能是紊乱、不符合现实、多变的。
 
如果你只根据内在想象做出反应,那么你会很混乱:
 
有时在抗拒期,不想做任何反应;有时又突然间在消化期,像中了毒的病人一样,胡乱做出大量的反应,例如轻易听信了谣言扔猫扔狗。
 
这次的疫情客观上堪称是一场灾难,而且它已经波及到所有中国人,即便你身体健康的,但生活、经济上肯定还是会受到影响。
 
这种时候,我们最好是主动、客观去应对这件事,不然就容易陷入被动地、紊乱地应付这件事。
 
这里先讲一个故事吧。
 
我一位朋友,在疫情被确认并爆发的阶段,即年初那几天,她陷入了紊乱中,抗拒、吸收、消化乃至应对都搅在了一起:
 
她觉得自己被病毒控制了,控制不住地刷网页,不停地捐钱,常常流泪哭泣,身体上也越来越不舒服。
 
终于,到了初三,她病了,她感冒了。
 
必须要澄清的是,她本来就容易感冒。
 
感冒这件事吓到了她,同时带来了身体的不适,使得她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休息时,她停止了刷网页的行为,停止了继续吸纳过量信息,信息过载就这样中断了。
 
在某一刻她躺在床上,阳光从窗户外照进来,她感觉到了阳光的温暖,但发现自己的心是冷的,好像病毒已经侵袭了她的心一样。
 
这时窗户外面有一棵树,小鸟飞来落在树上鸣叫。以前她会喜欢这个画面和鸟叫声,但那一刻,她生出了厌恶,她甚至担心,这只鸟也是带着病毒的。
 
这个时候,思维发挥了作用。
 
她开始反思,自己怎么了。
 
以她了解,导致疫情的病毒,没有证据说小鸟会传播,而阳光更是不会传播。那是怎么了?
 
她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感觉到好像是,自我不见了,她被疫情的可怕消息给淹没了。
 
即,内在的“我”被外在的“它”,暂时给破坏消灭了一样。
 
这个发现让她变得镇定下来。
 
于是,她决定,暂停一下对疫情的关注,做一些喜欢的事和一些必要的事。
 
当做这些事时,她发现自己越来越好,然后有意思的是,感冒的症状竟然一天后痊愈了。
 
所以说这不是一次经典的感冒,而是疫情的信息,把她的自我破坏掉的一种短暂身体反应。
 
这要解释一下,做喜欢的事和必要的事,意味着,一个人在做,“我”喜欢的事,“我”能控制的事。
 
前者能滋养“我”,后者则给了“我”力量和保护。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她的自我功能重新恢复了。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她再回去看疫情的信息。
 
她发现,自己变得很不一样了,好像不管疫情的信息多么有冲击力,她都能保持着一份安定。
 
可以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她的“我”,完成了对外部疫情的“它”的接纳。
 
她的思维、身体和情绪,都承认了这个疫情的存在,并且都可以针对疫情做出适当的应对。
 
由此,“我”就与“它”共存了。
 
04.
 
最后说一下我自己最近发生的事。
 
我也完整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在看到新闻之后,我迅速做了各种调整,例如当机立断,决定不回河北老家了。
 
先是取消了1月23号晚上的飞机,然后1月22号我就去超市和药店买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和药品,当然也包括必要的口罩。
 
我的头脑比较发达,所以我在头脑上迅速接受了这件事。
 
但在身体和情绪上,我仍然是抗拒的,我意外地非常镇定,就好像这件事没有影响我的身心似的。
 
直到了1月29日,随着信息的累积,我开始进入了一种深度无力状态。当天下午,我整个人像瘫痪了一样,无法对蔓延的疫情做出反应。
 
在无力中待了一个下午后,我决定好好做做家务,洗洗衣服,打扫卫生,还好好做了一顿饭,认真炒了两个菜,我的手艺还不赖,菜非常好吃,然后我感觉我回来了。我重新有了一些基本的掌控感。
 
该应对应对,该战斗战斗,该接受接受,同时,生活继续,我试着以更积极的心态过好自己的日子,并觉得那个原则很重要:
 
去做必要的事,恢复“我”的控制感;
 
去做喜欢的事,滋养“我”以正能量。
 
接下来,也就协和医院等医务人员缺乏援助物资的事,让我又一度失控和无力。
 
31号和咨询师谈这件事时,我说:
 
我接受事情有疏漏有错误,但我不能接受,协和医院等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一线战斗,但竟然因为一些人为的疏忽而无法被保障安全,这不能原谅。
 
可是,在微博上持续关注这件事时,我也有各种担心,然后这些担心,让我倾向于少谈这件事。
 
可当真这样做时,我感觉我是把自己很有价值的愤怒给压抑住了。当真这样做时,我觉得极度羞耻,极度绝望,我甚至觉得自己没有人情味。
 
所以,我下了个决定:把这件事一直跟下去,直到前线的战士们能得到支持,不能让这件事不能模模糊糊地压抑过去。
 
于是那两三天,我一天发微博的条数,都到了二三十条,像是失控了一样。
 
现在想,这不叫失控。也许头脑像是失控了,但那份强烈的情绪情感,得释放出来,这是非常符合现实的。
 
这份强烈的愤怒,源自非常糟糕的现实,也不断传递出一个声音:现实必须改变。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这是无数人的心声。
 
最终,这些声音也的确带来了现实上的各种改变,通过大家的帮忙,暂时缓解了部分医院的物资短缺问题。
 
愤怒,有时也是劈开黑暗的一道光明。
 
这也是一种应对的方式。
 
也是我全然接受疫情冲击的一个反应。
 
最后,也在这里祝福大家。
 
愿大家都能积极应对,尽可能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管外部现实如何晃动冲击,别忘记,你内在的光。
 
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