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下文章来源于蓝橡树 ,作者严慌慌

  最近看了一本新书,叫《妈妈的悔过书》。

  韩国作者李柳南,既是积极爽朗的校长,也是受人尊敬的教师,只要是她负责的班级,总能拿到第一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外人看来优秀干练的女强人,回到家里,却要面对一对高中休学、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的“废物”儿女,甚至被孩子视为仇敌,动辄干戈相对。

  究竟哪里出了错?

  李柳南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写下了这本悔过书,“不是只有孩子要写悔过书,假使大人做错了事,也应该要写悔过书。”

  内容情真意切,也给正处歧途的家长敲响了警钟......

  作者 | 严慌慌

  来源 | 蓝橡树

  当正读高三的儿子说不愿再去学校时,李柳南感到一阵眩晕。

  她无法理解作为学生干部、成绩排名全校前三的儿子,怎么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而更让她绝望的是,几天后,同样就读于某名校的高二女儿,也表达了同样的诉求:

  “既然那么优秀的哥哥都不去学校,我为何还要去上学?”

  就这样,一对原本让李柳南骄傲的模范儿女,就此宅在家成了“废人”。

  每天做的事就是吃、睡、打游戏、看电影......

  一开始,素来在外意气风发的李柳南,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

  在巨大的压力下,她曾三次昏倒被送往急诊室,三次被车撞到,其中两次还动了大手术。

  尽管如此,两个孩子看到她依旧像看到蟑螂一样嫌恶。

  万般无奈之下,李柳南不得不回想自己的人生:

  到底是从哪里开始做错了?

01

好的父母,

不把孩子当炫耀工具

  “愚昧的父母,想把子女变成炫耀品;有智慧的父母,让自己成为子女的骄傲。”

  或许,很多人的想法是后者,行动上却是前者,李柳南也不例外。

  在过去,李柳南费尽心思地想把两个孩子培养成“炫耀品”:

  “我的标准是,我的孩子至少要比我优秀,要比我教的学生中的最优秀的还要更优秀。”

  光是念书好还不够,并且要拿很多奖,还得是学生干部,因为这些都是妈妈李柳南的炫耀凭证。

  之前的很多年里,李柳南每天坚持在下午五点多回到家里,任何聚会或研习,一概被她拒掉:为了监督孩子学习,我要准时下班。

  多年后,当儿子休学在家,李柳南一阵委屈涌上心头:

  “我是怎么把你们养大的?想去的地方没去,想吃的东西没吃,想穿的衣服也没穿......”

  儿子不为所动,反而一顿挖苦:

  谁让你这么过的?

  不是你自己喜欢才做的吗?

  你要去玩时,我什么时候抓着你不放了?

  你要买东西时,我不让你买了吗?

  那时,回到家里的李柳南,第一件事永远是把手放到电视上,根据发烫程度来估计孩子看了多久电视,“电视都要着火了,就是这样作业才不完。”

  孩子低着头想要辩解,李柳南却更加火上心头,“六点前把作业写完,没写完就不能吃晚餐。”

  检查作业时,又是一阵枪林弹雨的指责,音调也越来越高,“这题为什么会错?怎么可以犯这种错?你看电视那么久,我就知道成绩一定不会好了......”

  李柳南像三餐一样每天说着固定的话,却从来没想过孩子听了会有什么感受,反而觉得“像我这样的妈妈,要去哪里找?”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像是要他死就装死的奴隶一样,十分“乖巧”。

  也正因为如此,李柳南的一双儿女一直是别人口中的“完美孩子”,大家总是羡慕地说,“他们家孩子又会念书,口才又好,简直完美。”

  每当听到这种话,李柳南也不禁十分得意。

  只是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样的教养方式是有期限的。

02

原来我并不是父母,

而是统治者

  俗话说,“没有赢得过父母的孩子。”

  直到孩子休学之前,李柳南都无法理解这句话。

  休学在家的两个孩子,吃饭以外的时间,除了打游戏就是看电影。

  他们像两个中毒的人一样,李柳南也压根无法与孩子进行对话,家里摔碎的电脑、手机、剪断的数据线越来越多。

  “他们看到我就像看到仇人一样。”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半就这么过去了。

  在这地狱般的时间里,孩子渐渐变成了“废人”,越来越社交恐惧,女儿甚至出现了自残现象。

  与此同时,之前成绩比自家孩子差的朋友的孩子,都一个个进了好大学,这更让李柳南感到抓狂。

  到底哪里做错了呢?

  回顾孩子幼年时期发生的无数事件,李柳南蓦然发现:

  自己似乎从来不曾好好和孩子对话。

  在《妈妈的悔过书》里,李柳南提到了一个概念——教练型父母。

  能让孩子说话的父母;

  能从容听孩子说话半小时以上的父母;

  当孩子说话时,能注视着孩子表示赞同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就是“教练型父母”。

  这样的父母,总会试图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会习惯性问孩子:

  你喜欢的朋友是谁?

  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

  你的梦想是什么?

  而反观自己,李柳南惭愧地发现,自己连三分钟都不曾与孩子好好对话过。

  对待儿女,李柳南说得最多的话就是:

  作业做了吗?

  日记写了吗?

  书念完了吗?

  考试考得好吗?

  这些话语,无一例外,都带着催促、指示、控制的意味。

  反思到最后,李柳南不无后悔地说,“原来,我并不是父母,而是管理者、监视者还有统治者。”

  这样的教养方式,也让孩子与她之间的壁垒越来越高。

03

孩子为何退学?

因为缺乏学习“动机”

  原本两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为何突然连学校不愿意去了?

  其实并非“突然”,一切都有迹可循。

  “因为两个孩子一直以来拥有的都是他人/妈妈主导式的学习。”

  “妈妈叫你做就做,哪来这么多话?给我照做就是了!”李柳南用这样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命令,就像恐怖的军队组织一样。

  她会排满孩子的行程,做她要他们做的作业,去她认为好的补习班,写她要他们写的习题,读她要他们读的书......

  然而,他人主导的学习,终究会达到极限。

  李柳南儿女的极限是在高中。

  不同的孩子,时间点也会不同,但无论是谁,到达极限的一天总会来临。

  那么,与之相对的“自我主导式”的学习能力又是如何产生的?

  最重要的,便是培养孩子的“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尽管安静地坐着,也会产生想要做某件事的想法。

  李柳南的女儿,曾有段时间特别沉迷漫画书,对此,李柳南认为“漫画书不好,要读文字书才对”。

  甚至有一次,李柳南擅自搜了女儿的房间,从床底下、衣服堆中找出了十多本漫画,火冒三丈的她,把女儿狠狠训斥了一通。

  回忆往事,李柳南才意识到,原来女儿擅长用图像而非文字来认识事物,“最近什么漫画好看呢?是什么内容?你看漫画时有什么想法?”如果能这么对话,说不定女儿已经是那个领域的佼佼者了吧。

  而李柳南对孩子的打击还远不止于此。

  当儿子拿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回来,大声嚷嚷着,“妈,我拿到第一名了!”

  李柳南的反应不是夸赞,而是一盆冷水浇上来,“语文是进步了,可数学怎么退步了呢?你这样的成绩在名校里,根本连中间名次都排不上。”

  她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为了让孩子休学变成废人吗?

  不是的,是因为爱,因为想让孩子变得更好、更谦虚。

  但却没有意识到,这样日积月累的打击,只会践踏孩子的自信,轧断孩子的学习动机。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大多数家长,都只是依赖外部的力量。

  擅长英语的补习班,学费昂贵也要将孩子送去;

  擅长数学的补习班,距离很远也要报名......

  而不用花费金钱、时间,随时都能给予的“肯定、尊重、支持、称赞”,父母却吝啬给予孩子。

04

如何挖掘孩子的潜力?

  过去我们这些父母培养孩子,就和火车载客一般,先定好目的地,再依照父母的方向载送过去。

  然而,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就算其顺利成长,也顶多能达到父母的高度。

  若想激发孩子拥有的无限潜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尽可能让孩子投入自己擅长的事,营造出能让孩子自主选择的环境,再通过孩子选择的事物,仔细观察孩子对什么有兴趣。

  比如以色列父母,他们最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

  “你觉得呢?”

  “你是怎么想的?

  ”......

  这也是以色列人强调的“生涯规划教育”,即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做选择。

  另外,以色列学校成绩单上的评语,也颇值得借鉴:

  成绩前段学生的成绩单上写着:这位学生非常擅长三位数乘以三位数;

  中段的学生评语是:非常擅长二位数乘以二位数;

  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评语则是:非常擅长个位数乘以个位数。

  好的教育,应该是找出擅长的地方并给予称赞,适当提升孩子不擅长的部分。

  孩子的童年像风一样稍纵即逝。

  不懂孩子的愚昧父母,等到孩子长大了就悔之晚矣——

  如本书作者一样,到最后只能以“悔过书”来试图救赎。

  最后,分享这段歌德的诗,与所有父母共勉。

  依照一个人表面的样子去对待他,

  他就只能维持表面的样子;

  依照一个人的潜力去对待他,

  他就能成就他最好的模样。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