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达芙妮
责编 | 五花鹿
1
生活中许多人都活在这样的困境里:
无法坦坦荡荡做自己。
独处的时候好好的,但只要一和别人交往,就会忍不住关注自己的表现,揣测别人的想法。
生怕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惹人不喜欢。
我的来访者小A就是这样。
有次朋友聚会,大家喝多了聊得很开心。但在聊完之后回家的路上,同车的朋友在一旁刷手机不说话,他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并且开始胡思乱想:
要不要说点话打破一下沉默?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难道因为我吐槽太多了有点负能量,所以不想再和我聊?
就这样断断续续苦恼了一路,直到回家。
更难过的是,当时已经十二点多,他在车上也很累,也想放松一下,但他还是提起了精神,反复地揣测。
小A的处境也许是比较紧张的,但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困境:
不自觉对“别人的讨厌”很敏感;
以至于不敢做自己,没办法释然。
那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问题,著名心理学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方向——「课题分离」。
简单理解是:
分清楚这件事属于谁的事情,就谁去负责。
你不喜欢我,是你的事,我控制不了;
而我要怎么活,是我的事情,你也管不着。
一个人要活出自己,就要大大方方地接受自己身上会有讨人厌的部分。
别人讨厌我也没关系,我不理他就好了。
但在我的咨询经验里,能做到课题分离,接受别人讨厌、能坦然做自己,是有门槛的。
这个门槛就是:
是否曾被笃定地喜欢和认可过。
2
小A在咨询中提到一种感觉:
我很难接受别人讨厌我。
因为我总需要确认别人喜欢我,才能觉得安心。
这种“寻求确认”的感觉,一直伴随着他。
从小在父母面前,他一直在努力变得优秀,希望被父母夸奖;
长大后在各种人际关系里,他习惯去讨好。讨好朋友,讨好上司,希望他们能喜欢自己。
而如果周围有人对自己不满、态度不明确,那他就会紧张,陷入一种被动和不安里,怀疑自己很差劲。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关系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早期的关系。
这种确认的执念,也很多来自小时候的匮乏。
小A说到,从小自己就很少体会到被稳稳喜欢的感觉,相反更多的是嫌弃。
他从父母的反应中总能感到一种感觉:我再怎么做,都不够好。
像他这样总是得不到认可的孩子,无论怎么做父母可能总是在嫌弃他的孩子,会陷入很无助很愤怒、很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他没法从父母那里获得一种确定:
我是好的,我没有问题,我是个好宝宝。
这导致他一直没办法肯定自己一定是好的,只能从别人的反应里去做判断,根本没办法做到课题分离。
所以内心经常是慌张的,不确定的。
为了抵抗这个难受,他一直在寻求确认,并且对于“被讨厌”感到敏感和无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具备课题分离的能力,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
这个孩子在早期的成长中得到了想要的心理营养,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了满意、喜欢和认可,那么他们才能完成自己对自己的某种确认——
我是好的,我没有问题。
然后他才能腾出精力来去理解父母和周围的人,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做到真正的课题分离:
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但没关系,我也知道我很不错。
所以,总是在为别人喜不喜欢你而患得患失的人,你必须要认识到:
你想得到外界确认的需求,可能是小时候没有从养育环境里获得足够的认可和喜欢,没有确认感导致的。
而且很可能你在潜意识里更认同你父母的态度——“你不讨人喜欢,你不够好”——所以才需要外界的一直喜欢来证明自己足够好。
3
需要不断得到确认,还会引起一个后续行为:控制。
无论是讨好、变优秀,还是去猜测别人的想法并急着解释,都是为了控制对方,让对方喜欢上我们。
这些控制的想法和行为,也是我们习惯的模式。
如果在小时候,一个人不论怎么做,父母就是不喜欢你,不认可你,你会非常无助。
此时的你意识不到这是父母的问题,意识不到也许只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力来认可你,事实上你并不是真的那么差,你就会陷进去。
为了获得认可、获得安心的感觉,用尽不同的方法,执着地想要控制、改变父母的态度。
一直执着地要让别人喜欢自己,正是跟父母关系里这种未解决的情结的延伸。
因为潜意识的情感是不认人的,它只是碰到当初跟父母一样不认可自己的人时,就自动默认为这是当年未完成的任务,要去强迫性完成它:
我必须要改变你,让你变得喜欢我;
我都做得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讨厌我?!
其实这些话都是对自己的父母说的。
不管这个人是不是父母,不管时间都过去了几十年,你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幼小的孩子,对方也不是那个“铁石心肠”的冤家父母。
只因债未还,心就不甘,它还想要,还要报仇,还要满足愿望。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要意识到:
正是因为你当年太挫败了,所以今天才如此执着地不放过这些会讨厌你的人,也执着地不放过你自己啊。
4
陷在苦苦不甘心中的人啊,想要从中解脱,需要看到自己的心结,看到自己早年的这个创伤和情结。
你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喜欢,这是情结的缘起。
你就是没有被好好对待,这是巨大的遗憾,你委屈,你悲伤,你愤怒,这都很正常。
允许自己把压抑的愤怒,委屈,表达出来,同时也看到父母的局限、周围人的局限、自己的局限。
要想慢慢溶解这种情结,需要我们哀悼这个遗憾,承认也许一辈子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也一辈子得不到某些人的认可,并且发展出“自我的想法”。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走出婴幼儿的自我中心,完成人格成熟的重要一步。
当我们还在执着的渴望着从他人的眼光里获得认可时,意味着我们尚未掌握一个技能:
拥有对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认可。
一个人如果不去练习拥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受时,他就永远不能拥有自我。
他就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成年人的位置上,而是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孩子的位置上,试图控制所有人来认可自己,并且因此纠缠不清。
练习拥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为此承担责任,如此才会逐渐有力量。
只有当我们拥有自我之后,才能意识到哪些是我的看法,哪些是别人的看法。
而这就是课题分离。
“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
但“别人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同样,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如此,你是自由的,别人也是自由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就像一道菜,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也许只有人民币,才能那么多人喜欢。
但这不代表你不好。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你更关心自己的看法和生活。
你便成熟了。
就像脱口秀大会上李雪琴理直气壮说的那样:
台下的很多人,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
今天我也要告诉这些人:我也不喜欢你们。
你看,多飒。

希望你有一天可以像李雪琴一样大大方方地面对别人的讨厌:
我就是被你讨厌,这并不是我的课题,如果你觉得苦恼,那是你的课题。
同样,你也拥有讨厌别人的自由。
不压抑互相讨厌,也不强求互相喜欢。
关系也就轻松了。
达芙妮,心理咨询师,新书《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从逃避的角度解读常见心理困惑,帮你重建内心的力量。微信公众号: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