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天雅
 
责编|五花鹿
 
前几天与一群闺蜜聚会,当聊到男性话题时,大家聊了很多想法。
 
其中有好几个朋友都期待自己身边有个完美的男人。
 
没结婚的,希望有朝一日能遇到符合理想的男人;
 
已婚的,渴望着丈夫能多做一些改变,变得更加完美。
 
当然,每个女性对完美男人的定义不一样。
 
“帅的有钱的!”
 
“能保护我的!”
 
“温柔体贴的!”
 
“ ……”
 
但总的来说,她们心中对「完美男人」的期待,有非常统一的一个点,就是:
 
能够满足她们绝大部分的期待和需求。
 
最好是,我期待他干嘛,他能尽力满足我。
 
例如准备礼物、吵架哄我、顺着我的绝大多数决定。
 
这听起来很美好很梦幻。
 
但事实上,带着这样的期待与「完美男人」进入依恋关系,其实是很危险的。
 
1
 
我的朋友小 A,漂亮又有才。
 
身边优秀的追求者络绎不绝。
 
但她很 “挑剔”,总能找到对方身上 “不完美” 的地方,并予以婉拒。
 
直到一年前,她遇到一位很理想的男人——B先生,一位成功的律师,高大帅气,幽默风趣。
 
最重要的是:
 
他特别在乎小 A,愿意主动为小 A 做各种改变。
 
比如小 A 讨厌别人迟到。
 
有一次因为 B 先生迟到而大发雷霆。结果 B 先生不仅慎重地向小 A 道歉,同时还用行动证明了他的诚意:
 
在之后的每一次约会中,他都会排除种种障碍,优先考虑小 A 的需求,确保不再迟到。
 
这让小 A 觉得特别感动,于是他们甜蜜地恋爱了。
 
恋爱以后,小 A 幸福得像个倍受宠爱的小公主。只要一说自己的需要,B 先生就很快满足,着实惹人羡慕。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半年以后他们意外地闹翻了。
 
同样是因为 B 先生迟到,小 A 大发雷霆。
 
但这一回,B 先生只是简单地解释了迟到的原因,没有道歉,也没有认错。
 
当小 A 愤然离去的时候,他也没有像往常那样急着去挽留,而是一言不发地往反方向走了。
 
从那以后,B 先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变得很冷漠,不再主动联系小 A。
 
小 A 彻底慌了,她向 B 先生道歉,哀求对方的原谅。并且不断迁就,不断退让,努力地挽留这段关系。
 
可她越挽留,对方就越逃离。
 
最后小 A 久久沉浸在懊恼与悲痛里,并不断地自责。
 
听完她的故事,我第一时间有两个困惑:
 
为什么她非要找这样一个「完美男人」?
 
为什么一向独立自信的她,在恋爱之后反而「退化」成一个小孩的模样,拼命拉着不让对方离开?
 
后来随着谈话深入,我才发现,这一切其实有迹可循。
 
2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如果一个人非常渴望出现一个完美对象 100 % 满足自己,那也许她的内心正有一个亟需被满足的空缺。
 
许多非常渴望 “完美男性” 的女性,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情感的缺失,或是被忽视,或是被否认。
 
小 A 也是这样。
 
她爸爸一直想要一个儿子,但她的出生打破了爸爸的幻想,所以爸爸总是感到遗憾。
 
小时候每当外人夸赞小 A 的时候,他都会在一旁冷不丁地来一句:
 
“可惜了,偏偏是个女孩。”
 
也因此从小到大,她没有在爸爸身上获得过一个小女孩所期待的陪伴、保护、关爱与照顾。
 
但她内心很渴望能得到这些疼爱。
 
于是当 B 先生像一个「温暖爸爸」那样出现,填补她内心的情感空缺时,她便很容易陷入与对方的爱恋中。
 
这时,她退行成了一个小女孩。
 
一方面,她的确弥补了内心的空缺,享受了被照顾、被满足的感觉,如同一个被父亲宠着的小公主。
 
但另一面,她开始丢掉了身上成人的社会功能。
 
例如把自己的聪明、独立和自信统统阉割,变成一个凡事依赖对方的 “傻女孩”。
 
同时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情绪化。
 
他们的关系,变成了一段小孩与成人的恋爱。
 
并且慢慢走向失衡。
 
随着小 A 越来越像小孩,她也变得越来越被动。
 
这时关系的「主动权」,转移到了 B 先生身上。
 
他回应小 A,小 A 就开心;
 
最后当他不打算回应小 A,小 A 就马上陷入恐慌和崩溃,如同再度掉进了内心的黑洞。
 
回归到曾经不被父亲认可的情境中,诚惶诚恐,不知所措。
 
这份「完美爱情」的甜蜜,轻轻地把她带上了梦幻的天堂,而后又重重地把她摔向了地狱。
 
3
 
不仅仅是小 A。
 
我们身边有太多血淋淋的例子都在告诉女性:
 
找完美男人来填补内心的想法是危险的。
 
既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还会继续受伤。
 
把视角转移到男性身上,也是一样的答案。
 
在爱情里,如果一个男性是自然的状态,那你会发现:
 
他会满足你,但也偶尔拒绝你;
 
会愿意和你沟通,但偶尔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和脾气。
 
总之,他爱你,但他不会 100 % 满足你。
 
那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愿意去扮演一个百依百顺的「完美男人」,而放弃自己的所有感受呢?
 
我想了想,大概有两种可能:
 
其一:他卑微,想讨好你;
 
其二:他自恋,想征服你。
 
无论是哪一种,当一个男性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并想方设法地满足你的种种需求的同时,也在隐忍和压抑自己。
 
随着你在关系中一步步退化,一步步丧失自我功能,对方身上这股被压制的力量,便很容易在未来某一时刻反噬到你身上。
 
第一种情形,一个卑微的男性,可能会在未来某一时刻爆发,变得面目可憎。
 
在我老家有一位李大爷,年轻的时候好不容易娶了个媳妇,宝贝得不得了。
 
不管对方如何蛮横、自私、无理取闹,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重话。
 
但就在几年前媳妇不小心摔伤以后,李大爷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天天指着对方的鼻子骂,仿佛恨不得把前几十年的憋屈如数奉还。
 
而第二种情形,一个自恋的男性,当他完成征服欲的时候,他可能会变得极其冷漠。
 
就像前面所说的 B 先生。
 
一开始,他也许真的被美丽优秀的小 A 所吸引,并心甘情愿为小 A 做种种改变。
 
但在逐渐俘获小 A 的芳心以后,他突然某一天就毫无征兆地选择了不再妥协。
 
而当小 A 返过头来挽留他的时候,他开始变得极其冷漠,因为此时的小 A 已经不再吸引他了。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对于女性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那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即男性是单纯出于爱的本能,心甘情愿地把你宠成小公主的呢?
 
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位心理学老师给出了一个直白而精辟的回答:
 
“有男人会真正爱上一个 5 岁小女孩吗?
 
没有,除非他是恋童癖。”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老师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是:
 
一个正常的成年男性,是不可能爱上一个 “自我功能退化成 5 岁小女孩” 的成年女性的。
 
4
 
最后,当我们戳穿「完美男人」的幻想之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疑惑:
 
一段良好的恋爱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前几天看了一部由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名为《茉迪的彩色小屋》。
 
女主角茉迪很有艺术天赋,但由于从小患有关节炎,肢体有些不协调。
 
后来她结识了渔夫路易斯,两人逐渐相爱、结婚。
但这段感情的经营,并不容易。
 
一方面,丈夫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会在行动上给予茉迪关怀与支持。
 
他知道茉迪喜欢画画,经常看到朱迪拿着油漆刷子在破旧的墙壁上、木板上画各种图案。
 
虽然完全看不懂,但他从来不会阻止,同时还会给她买来各式各样的颜料;
 
甚至后来,他把整个房子都改造成了茉迪的艺术小商店。
 
而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很多时候他并不懂得恰当地表达自己,也不会平静地处理情绪。
 
比如他经常向外人发牢骚,吐槽茉迪只顾着画画,什么家务也不做。
 
甚至还有一次,他在车上与茉迪争吵,气愤之下还直接把茉迪赶下车。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确实算不上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
 
但我很欣赏茉迪面对情感的成人姿态。
 
一方面,她依赖丈夫,欣喜地接受着丈夫对自己的爱与关怀。
 
另一方面,她以画笔为工具,为自己创造了 一个安放自我的「过渡空间」。
 
每次不被丈夫理解,感到受伤或难过的时候,她都会沉浸在画画的世界里,借以疗愈。
 
可以看到,她内心的情感需求,一部分是依赖丈夫来满足,另一部分是依赖自己。
 
因此他们的关系达成了一种平衡。
 
影片最后的一段对白,让我很感动。
 
茉迪疾病恶化,在弥留之际,她对丈夫说:
 
“你可以找到比我好得多的人。”
 
丈夫回答:
 
“不,我不能,你给了我想要的一切。
 
以前的我为什么会觉得你不完美!”
 
整个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茉迪脸上始终洋溢着淡淡的、幸福的笑容。
 
这份幸福与快乐,一部分是丈夫带给她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她自己创造的。
 
而这,就是一个成年女性的爱情。
 
既有相互依赖、相互成就的部分,同时也有相互独立、自我成长的部分。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张海音老师讲过的一句话:
 
一个成熟的人,既能坦然地享受依恋,但也不会因为失去依恋而要死要活。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正常的男性,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时刻让你感到舒服。
 
甚至有的时候,对方没有时刻迁就你、让着你,反而是件好事。
 
至少证明他是个独立、有情绪情感的个体。
 
而你自己,也可以从种种不舒服的感受中尝试去审视自我,促进自我心理功能的成长。
 
时常碰撞、时常埋怨,才是男女关系中的常态。
 
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承接各自的心理功能,独立成长。
 
你爱他,不是因为他是你的理想男人,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他自己;
 
他爱你,不在于他愿意为你改变多少,牺牲多少,而是在于在他面前,你能独立地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关于女性的成长与成熟,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姿态。
 
作者:天雅,一个默默无闻的心理学爱好者。责编:五花鹿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