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在生活里,有一个神奇的规律:
一个总想着帮助别人的人,往往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
为什么他们不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因为,他们在逃避一件更难的事。
作者 | 武志红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先试想这样的一个场景:
在一场考试中,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试题。
但其中有一个人,总是紧盯着别人的试卷,时刻关注着别人的进度,热心地为别人出谋划策。
结果到了交卷时间,自己的题目没做完,最终只得了不及格。
这听起来似乎非常荒谬。
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却十分常见:
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却非常热衷于去帮助别人。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

01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人:
自己本身就过得拮据,
但别人一来借钱,马上就倾囊相助;
自己的工作还在赶进度,
但同事每次求助,都立马凑过去……
可以说,比起自己的人生,他们更关注别人的人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我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人身上,很容易有「观察者」和「体验者」的视角差。
具体来说,指的就是:
观察别人时,会觉得一切都很容易,
因为头脑上不难明白——其实常常是貌似明白;
体验自己时,会发现一切都很难,
而且还可能有根本的怀疑——我做不好,我不行。
比如,太多太多人说过这样一个矛盾:
我可以很好地开解别人,但却不能开解自己。
其实就是,
开解别人时是观察者,所以觉得容易;
开解自己很难,是因为自己是体验者。
美国传奇政治学家埃里克霍弗在他的《狂热分子》中,曾提到过一个简单却隐喻深刻的故事。
在做码头工人时,雷弗发现,有一个工友做不好自己的事,却非常热衷于帮助别人。
这个故事启发了他,让他捕捉到了普通人之所以容易陷入狂热的关键:
过不好自己生活的人,总想着帮助别人,而且觉得这是容易的事,用一些狂热推动就可以。
并且,盯着别人的事时,容易陷入头脑层面的活动中,觉得别人改变一下很容易啊,你看问题多简单,只要改变一下就可以了。
然而,当转过来聚焦自己时,必然会进入体验层面,这个时候就会真切感知到:
任何人在人格层面想有改变,想前进一步,都非常艰难。
而那些每个人都面对着的看似无比普通平凡的人生议题,例如重要的关系,和哪怕只是坚持表达自己,以及追寻自己的心,完成一些并不伟大的心愿。
其实都不容易。
并且,做自己人生的体验者,去做改变,去自我成长,极可能让我们承受一无所获、止步不前等挫败感。
反之,做别人人生的观察者,去帮助别人改变,不仅能获得他人的感激和认可,还会有一种“我真厉害”的自我满足感。
而这恰好是回避挫败感的最佳途径。
因此,很多人会倾向于做观察者这个角色:
更多关注别人,更少关注自己。
02
然而,我们得清楚,过于把心力聚焦于他人身上,是一种「假性利他」。
正常情况下,帮助别人,一般只是力所能及。
而假性利他,是看似不图回报,但实际上是通过帮助别人,去获得自我满足。
这样的人通常笃信,自己对他人的付出和帮助,非常值得。
但事实是,他们把所有生命力,都放在了别人身上,很难享受到自身生命的存在。
雷弗在《狂热分子》中,讲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别人的认可就成了自己生存意义的证明。
我有一亲戚,对娘家人出奇的好。
对自己爸妈、晚辈大大小小的事,有求必应。
到了晚年,面对娘家人的疏远,她才逐渐发现:
家人对她的好,各种不承认;
自己倾尽所有的付出,最后一无所得。
甚至,他人眼里的孝顺女儿,对自己本身,并无太多实际意义。
这反而成为了她的一种自我绑架,把自己的大部分生命力,都捆绑在了这个标签里。
的确,一味地做观察者,盲目去帮助别人,所产生的认可和自我满足,很可能是一种错觉。
更何况,对方不一定会接受这样的帮助,所以很难达到观察者理想中的状态。
这时候,错觉打破,真相往往是:
总盯着他人的事,只会忽略了自身。
03
所谓成长,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终其一生,我们到底还是要亲自去体验这种责任的。
一个总盯着别人的考卷,逃避自己成长课题的人,必然会失去自己。
正如微博博主@嘎嘎gaga 所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和考卷要做,你总喜欢盯着别人的作业和考卷,能得高分才怪。
所以,当发现自己过于关注别人时,我们可以反过来做一件其实更难的事——
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或者说,过好自己的人生,是最有意义,也是最难的事之一。
所以说,勇于体验生命本身,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讲到这,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里面的主角永久子,就是一个勇于体验生命的人。
三次结婚,三次离婚,但仍会信誓旦旦地说“我不会放弃追求幸福的”;
突然升职当了社长,被员工们孤立,她仍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兴趣,而不囿于自我怀疑;
被合作公司的社长嘲讽离过三次婚,很失败时,她会笑着说“人生中会遇到失败,但没有失败的人生”;
……
在我心目中,四十岁的她,就是活出自己人生的一个典范。
并且,由于她能在体验层面追随自己的心,去过好的人生,所以对盯着别人,没有过多的兴趣。
因为她明白,真实的生活并不容易。
所以,当她再去帮助别人时,就多了一份平常心,还有耐心,以及智慧。
比如:
面对因厌学而放弃考名牌医科大学的女儿,她没有评判和干涉女儿的决定;
面对不想进入关系的闺蜜,虽然她意难平,但没有强迫闺蜜赴约,而是一直陪着她,听她说日后的打算;
面对3任前夫的留恋和关心,已经放下的她会直接对他们说“还可以结第四次婚,但不是跟你们”……
人生本质上是一场考试,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考题。
当我们明白,每个人都需要去攻克难题,获得成长,就不会紧盯着别人的考试进度。
而是会把心力聚焦到自己的人生考试上。
当然,关注别人、社会乃至世界的福衹,是很有意义的事。
但是,当你发现自己在过分关注外部世界时,需要问一下自己:
你过好自己的人生了吗?
你有把心力灌注在这件事上吗?
最后,祝你我都能在活出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有力量。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张罐子,假想非正常人类。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