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父母爱孩子的同时,也会爱自己,
 
不会不顾一切地,去满足孩子;
 
孩子爱父母的同时,会更爱自己,
 
不会迫切地,要去回报父母。
 
这种松弛的家庭关系,能让孩子出到社会后懂得,要留给自己多一点的空间和能量。
 
我们的社会便会多一些富足,少一些情感消耗。
 
作者 | 武志红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01
 
前段时间,发了一篇关于「付出感」的文章后,收到很多读者的提问。
 
其中被问到最多的是:
 
为什么提到「付出感」时,我通常举的都是女性的例子?
 
为什么特别是年长的中国女性,会给人一种特别强的付出感?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
 
付出感不是妖魔鬼怪。
 
当关系中的自己,是匮乏、虚弱的,同时又真的想对别人好时,「付出感」在所难免。
 
因为这样的人经常是:越匮乏,就越忍不住付出。
 
本来自己没有的东西,还要给出去一些,
 
这种感觉真的是减损了自己。
 
因此便产生了一种付出感、牺牲感。
 
而当一方有付出感时,对方在接受的时候,相对应的,就会产生「内疚感」。
 
在过去,这通常发生在母亲与孩子之间:一个付出的母亲和一个内疚的孩子。
 
内疚感是很不舒服的体验,
 
所以,付出感自然也成了一个问题。
 
 
02
 
那么,为什么尤其是年长的中国女性,会扮演这样的角色呢?
 
在我看来,因为在过往,重男轻女的家庭结构居多。
 
一位女性嫁到一个男人的家庭时,她很可能会被各种PUA、各种剥削,处境非常艰难。
 
这,自然就容易导致她成为一位匮乏的母亲。
 
而这样的母亲,去养育孩子,很难不产生付出感。
 
因而,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特别是母亲,产生一种内疚感。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有一种感知:
 
我的母亲如此虚弱,可还是给了我这么多东西;
 
好像我的强大,导致了她的虚弱,这太愧疚了。
 
这种愧疚,我太熟悉。
 
我一出生,母亲就有超严重的抑郁症,因此成了一位虚弱、匮乏的母亲。
 
在这个基础上,我感觉她是至少付出了百分之三百的努力,来养育我。
 
这真是太沉重了,太牺牲自己了,我因此对她有严重的愧疚感。
 
实际上,这里面藏着一个微妙的心理。
 
作为一位严重抑郁的母亲,母亲觉得自己太匮乏、太不称职了,因此对孩子充满愧疚,觉得对不起我还有哥哥姐姐。
 
于是她拼命付出,想传递一种感觉——
 
我是一位称职、甚至是丰盛的母亲。
 
现在心理咨询做久了,我开始真切地发现:
 
当时作为孩子的我,其实在配合母亲玩一个「我是丰盛的母亲」的游戏——
 
我小时候极度粘她,需要她。
 
以此证明,她是一个可以给予的、丰盛的母亲。
 
所以,母亲给我任何东西,我都不拒绝。
 
表面看,是我在「索取」,
 
但背后,是我在「配合」。
 
等我长大后,我的收入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母亲很少接受我给她的东西。
 
并且,一旦她表达了拒绝,我就不会坚持给。
 
这样做,其实我还在继续这个游戏:
 
母亲通过给予去证明,自己是个丰盛的母亲。
 
一旦母亲接受我的给予,就更加衬托了她的匮乏。
 
这个游戏一层又一层,真是很累。
 
在里面,我和母亲都充满愧疚、自责等各种负面情绪。
 
久而久之,它让我产生一种很深的感受——
 
我愿意把一切都给你,来证明我的爱。
 
这种关系模式,充斥在我生命中的任一角落,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合作关系,我都忍不住想要付出、给予。
 
因为,母亲不太接受我的给予,我很难去弥补她的付出感。
 
内心的愧疚感,只能通过其他关系去减少。
 
因此,面对别人的时候,我也成为了那个容易牺牲、付出过头的人。
 
03
 
我们经常认为:
 
付出感是一种很魔鬼的东西,
 
付出感会给孩子制造内疚感,
 
遇到这样的人,离得越远越好。
 
但其实我的母亲并没有刻意制造内疚感。
 
例如,她从来不会说:
 
我所做的一切,可都是为了你。
 
我们多不容易,你可不要忘了我们啊。
 
……
 
相反她偶尔会表达对孩子的内疚。
 
只是,尽管如此,但她作为一个匮乏母亲拼命给我东西,这自动就导致了我产生巨大的愧疚。
 
但是,理解越深,越是感慨万千,对自己和母亲的宽容接纳,也越来越多。
 
我想,只是去怪罪她的付出感和牺牲感,太过于简单,也很不公平。
 
实际上,这并不是母亲自己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重男轻女家庭结构下的女性,基本都是匮乏的。
 
我们不能只是要求个体去改变:让母亲别有付出感,让孩子别再内疚。
 
因为社会环境本身的威力,是很大的。
 
我们更需要从更大的系统中,去做出一些改良。
 
这需要父亲和家族的支持,甚至是整个社会层面的支持,去减少家庭对女性的压榨和剥削。
 
养育孩子不易,这不该只是母亲的责任。
 
而女性,也不应当被判定只有“母亲”这个角色。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都在变化,女性愈来愈强,很多母亲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活得丰富多彩。
 
这样的趋势之下,母亲的处境有两个转变:
 
① 她们不轻易成为一个匮乏的母亲。
 
即便曾经是一个匮乏的母亲,也有了更多的力量,去直面并承认这一点。
 
这时候,便少了付出感。
 
孩子也能从付出感和内疚感相互纠缠的乱局中,得到一些解脱。
 
② 她们有了更多的个人空间。
 
过往家庭结构对女性的严重盘剥,有意让她们进入到一个虚弱、匮乏的位置。
 
这如同一个烙印,长久地刻在她们身上。
 
而当社会给了女性更多的空间,让她们除了能在“母亲”这个角色上体现价值,还可以有更多多元的体验和满足。
 
她们便能在整体上,成为一个真正丰盛的母亲,从而养育出一个基本饱满的孩子。
 
如此,付出感、内疚感减少后,亲子关系就能少一些纠缠,多一些清爽。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松弛的家庭关系。
 
父母爱孩子的同时,也会爱自己,不会不顾一切地去满足孩子;
 
孩子爱父母的同时,会更爱自己,不会迫切地要去回报父母。
 
等出到社会,他们也会懂得,要留给自己多一点的空间和能量。
 
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便会多一些富足,少一些情感消耗。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
 
B站:@武志红讲心理
 
视频号:@武志红 | 抖音:@武志红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