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被称为“宇神”的北大优秀生吴谢宇涉嫌弑母;号称北大毕业的一位母亲为9岁儿子安排了变态的作息制度,简直要将儿子的所有时间都压榨出来,让儿子追求优秀。这是前一段时间的两则热点新闻,但是,优秀,或卓越,有那么重要吗?

像吴谢宇这样的大学生,成绩打小就一直优秀,GRE成绩在全世界排到了前5%,他的智商也明显极高,但如果没有一颗正常、健康的心,这样的优秀有何意义?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反思。

这两起新闻,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发生在广州的一起人伦惨剧:男大学生董吉君将父亲杀害,而董吉君,也是在极力追求卓越,当为此和父亲发生争执时,他选择了弑父。吴谢宇弑母、董吉君弑父,这样的极端案件,都在警醒我们,不要做一个像患了“卓越强迫症”的父母一样,变态地逼迫孩子追求卓越。孩子首先需要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异化成“不优秀不配活”的物。

                                           

                                      【不优秀,不配活?——被目标撕裂的男大学生】

①从强迫到精神分裂症

董,广州一所大学2004年新生,近日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理由是“弑父”。

事情发生在2005年9月22日,当时20岁的董用准备好的刀具连砍带刺了父亲30多刀,令父亲当场死亡。

记者拿到了他两本日记,从2001年8月24日即将进高一前开始,到2005年2月14日的大一结束,详尽地记录了他这三年多时间的心理路程。这些日记,从高一起,董的心理问题已经很明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最终发展成精神分裂症。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高二上学期以前。主要是强迫,具体表现是,虽然很烦学习,但仍然强迫自己极其刻苦地努力学习。同时伴随着多疑,即一旦表现不好,他就觉得别人会议论他、嘲笑他。

第二,高二下学期至高三下学期。主要是多疑,因为所谓的“失恋”,他开始频繁地觉得老师和同学经常嘲笑他、议论他。虽然学习成绩曾有转折,甚至考过一次全班第一名,但总体而言,他强迫式的学习方式已坚持不下去了,他越来越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在高考冲刺阶段不断下滑,这严重刺激了他,从而初步出现了幻觉。

第三,高考后。他高中三年的日记,堪称“目标日记”,因为绝大多数日记的内容都是在树立目标,他要求自己在学习、游泳、电脑、篮球、小提琴、奥赛等方方面面都“让人刮目相看”。在很多方面,他实现了这一点,但在最关键的高考上,他失败了,这是他的强迫式学习的必然结果。他接受不了这一事实,最终在进入大学后发展出了幻视和幻听,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在这三个阶段,他有一个共同的两个特点:第一,任何进步都只能给他带来很短暂的快乐,只要还有人比他强,他就会有挫败感;第二,一产生挫败感,他都会立即树立一个更艰巨、更远大的新目标。

这两个特点导致了如下的恶果:他的新目标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最终成了不能承受的重量,并最终被这目标所摧毁。

可以说,目标是他特有的心理防御机制,是让他逃避挫败感的自我欺骗的方式,也是他为什么会杀掉父亲的根本原因。

②他有一个挑剔的“内在爸爸”

新日记本的第一天是2001年8月24日,当时他参加了一个暑期游泳班,日记内容充分展示了他的性格:

新日记本!这是新的开始,是新的希望。上高一了,学业繁重,每天都筋疲力尽……不管多累、多烦,在休息时,也要抽空坐在书桌旁写上几句……决不让记忆白白流逝,到头来只留下一声无耐、悔恨的长叹。

早上又是8:30起床。活见鬼!怎么从军训回来,人就变得那么懒惰?

怎么回事?“蓝帽子”为什么会快我一个身位?我呢?无名小卒!只能勉强游五十米。一倍呀!耻辱啊!

……我以后一定要写一篇关于运动的散文!

作为第一篇日记,第一段反映了他的强迫性格:不管情感上多烦,也要强迫自己完成任务;第二段反映了他的自责,这是暑假,而且是中考后的暑假,但他因为睡了懒觉而痛斥自己;第三段即反映了强烈的自责,也反映了他的好强。

每个人都有两个我:“情感的我”和“理智的我”。“情感的我”是我们心理能量的源泉,而“理智的我”可以规划这些能量,以让我们合理地运用能量。

强迫、自责和好强这些性格,一方面可以把这些能量用得极致,但另一方面,这些性格容易让一个人忽视自己到底有多少能量,从而容易无视自己“情感的我”的承受能力。

一段时间内,“情感的我”或许还能勉力为之,接受“理智的我”的强力驱使,但是,久而久之,一直超负荷运转的“情感的我”就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于是最终拒绝接受“理智的我”的指挥。那时候,“情感的我”和“理智的我”就可能会发展到极端敌对的地步,而精神分裂也由此产生。

所以,董这种过于强烈的强迫、自责和好强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并且,因我们的理性、规矩、责任等内容最初是来自父母的教诲,“理智的我”一般可理解为“内在的父母”,而“情感的我”可理解为“内在的小孩”。

考虑到董的妈妈在他8岁时已去世,那么他“内在的父母”其实主要就是“内在的爸爸”。由此,他的这第一篇日记,就可理解为“内在的爸爸”对“内在的小孩”的训斥和苛责。譬如,关于游泳那一段就可以这样解读:

“内在的爸爸”对“内在的小孩”吼到:“怎么回事?‘蓝帽子’为什么会快你一个身位?你呀?真是个无名小卒!只能勉强游五十米。人家是一倍呀!你耻不耻辱啊!”

董的辩护律师胡福传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说自从董母去世后,董父对董堪称溺爱,在2005年9月21日之前,从未动过儿子一个手指头。不过,他承认董父对董期望很高。并且,他透露,董母在世时,董父对儿子是相当严厉的,有时会打他。

这正是问题所在,“内在的父母”一般是5岁前形成。

并且,溺爱的同时给孩子立下极高的目标,这和用棍棒给孩子立下极高的目标,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样都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

董的笔迹

从心理上,董高中三年到大一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这种心理也反映到他写日记时的笔迹中。

他最早写日记时的笔迹,是正楷体,当时他主要是强迫,略多疑心;高一的下半年日记的笔迹,很随意,但仍很清晰,当时他疑心已逐渐加重;高二后期,笔记已经很凌乱,而且软绵绵没有力气。

——————————

③奋斗!让别人刮目相看!

小时候,父母必须施加压力,我们才有压力。但当“内在的父母”形成后,不需要父母在场,我们一样会感受到压力。只不过,这不再是一个外部过程,而是一个内部过程。董强烈的强迫、自责和要强,其实就是他“内在的爸爸”对“内在的小孩”不断提出高要求的内部对话过程。

一个健康的人,“内在的小孩”会不断成长,不断地自己解决难题,并最终爱上自己的力量,也爱上这个探索的过程。这样一来,在做一件他喜爱的事情时,他会产生天然的快感,这种天然的快感就成为最原始的动力,驱使他自然而然地投入,自然而然地努力。并且,他这样做的时候,是非常灵活、非常有创造力的。

相反,如果父母一直在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一直是他们在孩子事情中发挥关键作用,那么孩子“内在的父母”就会越来越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就越来越弱小。这时,他去做什么事情,就很少会产生原始快乐,假如他有快乐,那快乐也多是来自于认可——开始是父母的认可,后来就是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等人的认可。这样的人对做好一件事情并不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引人瞩目。

董正是如此,他在日记中多次写道,他的理想是“让人刮目相看”。譬如2001年9月7日的日记就是:

高中学习危机四伏,小心!要努力!奋斗!让别人刮目相看!

很多家长喜欢孩子这样,因为觉得孩子有动力,但他们忽视了一点:这种孩子缺乏对学习的真正热情,他们只渴望别人的认可,而知识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快乐,于是他们的学习就会变成强迫式的学习。他们并不喜欢学习,他们只能强迫自己努力学习。

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感受不到快乐,“内在的小孩”并不爱学习,是“内在的父母”在强迫学习,但这让“内在的小孩”感到厌烦。2001年9月22日,他的一篇日记反映了这种烦:

烦,烦,烦!六座大山压在背上,喘不过气来;感冒发烧让我浑身乏力,游泳不能过关;老是担忧明天的考试,使我生活不能心安……

另一篇日记则显示,强迫式学习的效率是很低的:

学习时不够专心,也许是题目太难,脑子不灵,总是想游泳。以后的高考怎么办?……只要我能集中精神,集中精神,再集中精神,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我一定能在高考中丰收!

现实中的父母常以为,孩子完全是自己的塑造物,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让他做任何事。等孩子长大后,这种情形就会变成,他的“内在的父母”以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身体,让自己不知疲倦地努力。

譬如,不理会情绪的需要,那么烦了,还要强迫自己努力学习;不理会身体的需要,尽管感冒,但为了不让笑话,仍然去游泳。

高一开始,游泳是主题,几乎所有日记都是在设立游泳的新目标,目的是为了在游泳上“让人刮目相看”,具体目标是达到二级国家运动员水平。到了10月份,电脑成了日记中的新主题,大多数日记都是在讨论怎样设计网页,和游泳一样,他设计网页的目标是比赛,他发誓在这方面拿下一些奖项。

这种强迫式的努力也收到了一些成效,高二上学期,经过一年努力后,他在游泳上拿了一个广州市二等奖,这让他极其激动,并在日记上写道:

全市二等奖啊!

我高兴得要飞起来啦!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拿到全市的奖!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上台拿奖!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那么风光!

全市二等奖!

下次要拿全国一等奖。

下次要拿保送名额。

下次要轰动全校。

④努力学习不谈恋爱

被“刮目相看”给他带来了巨大愉悦,但这种心理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反作用:特别在乎别人评价,很小的否认会引起强烈的反应。这容易造成另一个结果:多疑,总觉得别人在议论他的是非。

从高一开始,这一点就已有展示。2001年8月26日的日记显示,他所在的宿舍莫名其妙出现了10元钱,他对这10元钱的来历想了很多,最后想到可能是他丢的,是某个同学刻意偷的,然后又把他拿出来嘲弄他。

不过,直到2002年底,多疑只出现在很少几篇日记中,直到2003年初,这一状况才发生改变。

这时,他的一个日记本写满了,于是他换了一个新日记本。2003年2月20日,是他换新日记本的第二天,那一天他也很开心,因为他当上了体委。大约是同时,他喜欢上一个女孩,但不到一个月,“我和她吹了”。当天,他没有显示出有一丝一毫的伤心,而是立即又树立了一堆新目标:

努力学习,学弹吉他,练游泳,不管其他的事……不谈恋爱。

这是“内在的父母”在说话,但2003年3月15日,“吹”的第三天,“内在的小孩”出来了,他写道:

好累!好烦!睡觉了……

情况越来越不妙。2003年3月25日,他叫“起立”的声音很大,同学说“好恐怖”,他说改,但接下来仍然如此。他还越来越敏感,常“发现”别人看他的眼神越来越怪,一次还问一个女同学“为什么旁边的人对我那么怪”,这女孩说她没发现。

这种敏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被迫害妄想的征兆。实际上,尽管游泳出色,但他并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学生,大家既不崇拜他,也不歧视他。这是他“内在的小孩”在反抗,他认为“内在的父母”怪,但他的“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已不能相互沟通,于是他把这种内部关系的信息投射到外部关系上,认为是大家看他的眼神越来越怪。

同时,他的脾气越来越粗暴,但这常常是别人提醒他,他才发觉,并对此深深自责,但脾气并没有得到改善。这也是他的内部关系发生分裂的征兆,脾气属于情感,“发觉”属于理智,他的理智与情感已不能相互沟通了。

⑤情感与理智已严重分裂

此外,这场恋爱也是他单方面的想象,其实那女孩甚至不知道他关注她,所以也不存在“吹”这种事。但他过于敏感,所以那女孩的不经意的正常亲近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而不经意的正常疏远也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为了防御这种痛苦,他给自己树立了一堆目标,但这些目标也接二连三遭遇了失败。

2003年4月27日,期中考试部分成绩公布,他两门课不及格。29日,他爸爸“不满意我两科不及格。努力学习!”30日,历史成绩公布,也是不及格。

三门课不及格,这给董带来了很大伤害。5月9日,他专门写了《不及格》的日记:

我从没试过(期中、期末)考试不及格。天啊!这个落差我一下子受不了。怎么办?

别人看不起我,笑我。我不能被人笑,我要自强不息!

他的神智正陷入混乱。5月23日,他去打篮球,罕见地光着上身去,被很多人看到,他又痛斥自己“我没有组织纪律吗?”

可以说,是“内在的小孩”想无法无天,于是脱了衣服,以反抗“内在的父母”的纪律。但“内在的父母”也会回击,5月26日,董提出就此认错,但老师和同学的反映显示,大家其实没把他这些“错”当回事。

“多疑”成了这一段日记的主题。6月17日,中午放学他看到“她跑着走开”,立即怀疑“不知是不是想避开我”。显然,这让有他有受伤害的感觉,而他接着就又用了习惯性的防御手段:目标。在这一天的日记中,他写道:

算了!忘了她!专心学习!……

努力学习,考上重点大学!

但不管怎么努力,多疑已不能摆脱了。随后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

我受不了了!我讨厌别人背后议论我——一个没有实力的董,他们说我爱追女孩爱出风头……看不起我,蔑视我,远离我。啊,平庸的人们啊,你们会后悔,这样对待董!

我要让人们看清什么才是董!什么才叫实力!我要看见他们惊异的目光,听见他们的服输声!哈哈哈!

“吹”发生在3月15日,“彻底分手”则发生在7月19日。当天,他找“她”谈了五分钟,保证“以后不会再去烦她”,但她说他“以前没烦过她”。

这是怎么回事?真相是,这场恋爱只是他单方面的想象,其实从未开始,他从未约会过那女孩,甚至都没对女孩明确表达过,所以女孩认为董“以前没烦过她”。

一场从未发生的恋爱为什么对董有这么大的影响?让他变得如此敏感多疑?

“单恋”的结束给董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令他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变得异常敏感多疑。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和董的童年息息相关。8岁时,他的妈妈因癌症去世,他永远失去了挚爱的妈妈,而失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失去心理上的妈妈,这让他又一次遭受重大的打击,并可能令心理出现严重的退行。

失恋相当于又一次失去妈妈

据董的律师胡福传说,小时候,董父读博士数年不在家,董在妈妈、姥姥和姥爷身边长大。董父对儿子很严厉,有时会打骂他,但他较少在家,而董母、姥姥和姥爷对董非常疼爱,所以他的童年应该基本幸福。

但妈妈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旦亲人去世,健康的应对方式应该是,其他亲人团结起来,一起应对这一悲惨的局面,最后大家都接受亲人已经去世的事实,并从心理上完成对去世亲人的告别。但是,董的家庭显然没做到这一点。胡福传说,董的书桌上有妈妈一张照片,栩栩如生,“这个家庭常说起他妈妈,我认为这样子不好,因为这样就无法告别过去。”

不能告别去世的亲人会造成很多恶果,其中之一是,我们免不了会幻想他们还活着,如果常年沉溺于这种幻想,那就会严重破坏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能力,并有可能发展出错觉乃至幻觉来。董的一篇日记显示了这一点:

招手,的士停,妈、姥,一刹那,天与地!

这篇日记让我怀疑,他是在打的士的那一刹那,产生了幻觉,看到了已经死去的妈妈和姥姥在一起。

这当然不是现实,而是他内心的渴望。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幻觉,多是其内心世界向外的投射。董产生上面幻觉,正是他未接受妈妈已去世的这一心理特征向外的投射。亲人刚去世的时候,我们常恍惚觉得亲人似乎仍在自己身边,这是很正常的必然反应。但最终,正常人都会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事实,而这种恍惚感也会随之消失。相反,假若我们一直都未真正接受这一事实,那么这种恍惚感长久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会发展出幻觉来。

失恋或让他退行到婴儿状态

在董的案例中,与这种幻觉相伴随的,还有敏感多疑。敏感多疑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敏感多疑是一岁前的婴儿的特点。许多人喜欢不到一岁大的婴儿,觉得他们乖极了,非常好玩,好像非常有安全感。但心理学的观察发现,这一阶段的婴儿其实是极其敏感多疑。

这不难理解,因为他们什么都做不了,一切都要靠别人照顾,所以他们对别人——主要是妈妈的动向非常敏感,他们必须靠猜疑来推断妈妈的行为。假若他有一个“好妈妈”,那么这种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最终会基本消解,假若他有一个“坏妈妈”,经常对他不管不顾,那么他就无法克服敏感多疑的心理。

此外,如果遭遇妈妈去世或失恋这种重大的打击,一些人也会暂时退行到这一阶段。这种退行也是对现实的否定,即我不承认我已经失去了“她”,相反我要变成一个什么都不能做的婴儿,因为以前我变成这个样子的时候,我赢得过妈妈的爱。

董的情况很可能正属于此类。首先,亲人没有很好地帮他直面妈妈已经去世的这一事实,这让他一直没有从妈妈去世的伤痛中真正走出来,他从而也没有获得应对这种挫折的能力。相反,这倒成了他最脆弱的一点,非常经不起打击。所以,当他认为自己失恋后,这种失恋就意味着再一次失去心理上的妈妈,于是他再一次崩溃了。

变成超人,那样就不疼了

胡福传说,董母去世后,董父非常内疚,他从此再也没有对董动过一个手指头,直到2005年9月21日才破天荒又打了他一耳光。我怀疑,在董母去世后不久,董父还有另一种心理机制:我发誓要把董培养成人,那样就对得起在九泉之下的太太了。

这是我们社会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我们没有让孩子学会面对死亡,相反我们试图让孩子逃避死亡带来的痛苦,而常见的逃避方式就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又一个的新目标,最后让他变成一个“超人”,仿佛这样就算是不悔了。

这当然只是一种猜测,但通过董的日记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这成了董用得最多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旦遇到什么挫折,不管其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体育上的,他都会告诉自己“坚强起来,不要伤心”,然后立即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很高的目标,随即精力都集中到目标上,而仿佛真忘记了痛苦。

失恋后,董也是这样做。2004年7月22日,他在日记中给自己树立的目标是:“冲去北京!冲过750分!”不仅如此,他的字又重新有了正楷体的味道,比前一段时间清晰了不少,只不过仍然是软沓沓的。

目标是他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相应的,这一次失恋带来的痛苦最大,为了逃避这个痛苦,他在这个暑假付出的努力也是最大的。这种努力也带来了很大的成效。

2003年9月27日,他游泳上拿了一个第一,一个第三。

2003年11月1日,期中考试成绩公布,他考了全班第一!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太棒了!”

2003年11月10日的日记显示,他第二次拿到计算机奖项,是二等奖!此外还拿了五张运动会的奖状。

做第一的感觉真好!他在日记中感叹,但随即又写道:“我害怕下次跌倒!”

“妈妈,保佑我吧!750分!”

仿佛就是为了印证他的担忧有道理似的。到了期末,他的第一丢了,这还只是开始。2004年4月1日,高考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模成绩公布,他的标准分是638,这让他大受刺激。

2004年4月4日一早,他去了银河公墓,并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妈妈,保佑我吧!750分!”

2004年6月5日,高考即将来临。最关键的考验即将来临了,而他的精神状况也严重恶化,幻觉更加严重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添记’的大姑,图书馆的管理员,都在我眼前出现。”

2004年6月30日,他问到成绩:605分。这显然是一个打击,是高中三年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随即,和以往一样,为了逃避这个挫折,他又立即树立了新目标:

在7月份里,我要把大学的课程全部学完。

随后,他接二连三地知道了同学们的成绩,很多人比他出色,这让他一次又一次遭受打击。这时的每一次打击都是一次重击。相应地,他又树立了更多更宏大的目标。2004年7月2日的日记中,他一口气为自己树立了十几个目标:

1.照顾好家里的亲人——姥姥、姥爷、爸爸等

2.找一份热爱的工作

3.年薪过一百万人民币

4.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

5.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

6.在重点大学读硕士、博士

7.考取奖学金

8.成为二中荣誉校长

9.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0.买一辆奔驰给爸爸

11.周游世界

12.拉一手优秀的小提琴

13.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14.英语四、六级获得优秀

15.锻炼一副好口才

16.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均拿全国的奖项

17.(空)

这是一个凌乱的目标体系,不分轻重,没有顺序,想到什么写什么,就像是一个做白日梦的孩子,在随手涂下他白日梦中的伟大幻想。

我甚至无法区分事实与幻觉

当然,这所有的白日梦,都是为了逃避高考失败这个不能承受的现实。

既然有如此宏大的目标,当然要付出可怕的努力,董也在这样做。高考后的暑假,对一般学生而言,是一个真正的暑假,但对董而演,只是高考的延续,他制定了一个魔鬼般的日程表:6时30分起床……

董父显然也非常失望,2004年9月5日,董在日记中写道:

爸爸说北大清华已是泡影,我不这么认为,比赛才刚刚开始。

Nothingisimpossible(英文,意思即“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他的身体,他的情感,他的那个“内在的小孩”,已开始彻底拒绝接受他的头脑、他的理智、他的“内在的爸爸”的指挥了。

2005年2月14日,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鲜明地反映出,幻觉已彻底控制住他,他已完全崩溃了:

从晚上12点到凌晨4点,眼前都是图像!简直是令人难以想象!人仿佛站在高三的楼梯上,仿佛在对着高三的同学说话,仿佛当时传入我耳朵里的声音,加工后又展现在我耳里。图像、图像,眼前都是有质地有感觉的图像。我甚至无法区分事实与幻觉。

他的姥姥、姥爷则称,那一段时间,董明显不正常。一次夜里,他跪下求姥爷把门锁紧,因为高中校园的“黑帮”有人进来追杀他了。这表明,以前对别人的敏感多疑,现在已发展成被迫害妄想,和幻觉一样,这种被迫害妄想也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在一家道观杀10人的邱兴华,将小任湘摔死的郭云,他们都有被迫害妄想。

“内在的爸爸”消失了,压力感也随即消失

董父也发现了孩子的不对劲,他劝儿子看心理医生,但儿子表示反对后,他放弃了这个念头。胡福传说,他之所以放弃,是因为觉得儿子的情况有好转。

但这好转显然只是假相,董在自己破碎的世界里正越陷越深。不久,他从学校退学。

董父反对儿子退学,但显然他已无法影响儿子,无奈之下接受了儿子退学的决定。胡福传说,作为答应的条件,他要求儿子去复读,并且已为儿子联系好了一所重点高中。董身上那点残存的“理智的我”最后一次答应了父亲的安排。

但是,董身上的“情感的我”、“身体的我”或“内在的小孩”显然都不想再去过那种魔鬼般的生活,什么大学啊、留学啊等目标已彻底不能再影响他。退学之后,他开始过起很放松的生活来。

董父无法接受儿子违约,他多次催儿子去那所重点高中复读,董一直没有答应。2005年9月21日,父子俩最后一次为复读的事情发生争执,董父气急之下打了儿子一个耳光。第二天,他死在儿子的刀下。

从种种迹象判断,董已确定无疑地患了精神分裂症。不过,像他这样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幻觉和妄想有很鲜明的心理意义。他杀掉父亲,也有其鲜明的心理意义。

在被审判的过程中,他说到,杀掉父亲之后,他感到非常轻松。为什么?

因为爸爸就是目标的化身,他那么严厉地要求自己,其实是他的“内在的爸爸”在严厉地要求“内在的小孩”。

那么,杀掉现实的爸爸,也意味着杀死“内在的爸爸”。“内在的爸爸”没有了,压力也随着那个庞大的目标体系一起消失了,而轻松感也随之而来。

反省:他们,错过了什么?

这是一个悲剧,但并不只是那个耳光导致的悲剧,也不只是董高考失败导致的悲剧。实际上,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它现身于现在,却扎根于过去,是这个家庭遭遇的一系列苦难,以及这个家庭的高压动力系统,所导致的悲剧。

这是一个悲剧,但并非是一个不能阻止的悲剧。如果董的家人——主要是董父——做到了以下几点,这个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一、不逼他复读

每个孩子主动做出退学的决定时,其背后一定有重大的心理因素,而且一般都是很不堪的心理因素。这时,家人应该首先去理解他,而不是急着去做什么正确的决定。董之所以退学,是有着强烈的挫败感,且其神志已不正常,他这时退学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他太累了,他需要休息和调整。这时,董父逼儿子赶快走上“正路”,其实是在逼儿子重新陷入到他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挫败感中去,这最终令儿子开始着手做弑父的准备。董说,他并不是因为2005年9月21日被父亲打了一耳光才想到弑父,他其实事先已做好准备了,目的是不让父亲再烦他。

二、送他强制治疗

被迫害妄想和幻觉是重型精神疾病的典型特征,即便不是精神分裂症,也一定是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一旦有了这些症状,就意味着一个人已到了精神失常的地步,而且他们无自知力,会把自己的妄想和幻觉当真,并据此做出相应的举动,很容易伤及自己或他人。家人应当机立断,强制送其做治疗。这时,一般的心理医生无能为力,必须送专门的精神病院接受药物治疗。并且,不必征求其意见,因为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是正常。

2005年春节前后,董的父亲、姥姥和姥爷都发现董严重失常,如果这时他们把董强制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起码弑父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三、化解高考之痛

高考成绩发布后,董异常痛苦,他试图用树立一系列的高目标这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痛苦,但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同学们的高考成绩,于是不断受到强烈刺激。这时,如果董的亲人能理解他的痛苦,那么董可能就不会那么快地陷入崩溃。但董父显然没做到这一点,他未直接批评儿子,但董在日记中多次写道,父亲对他的成绩很失望,父亲的这种失望,强烈地加剧了董“内在的父亲”对“内在的小孩”的谴责。

四、不让他太好胜

董非常争强好胜,在学习之余,他还在练游泳、学电脑,这三个项目是他花精力最多,但他的问题是,他把一切都完全当成了比赛,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刮目相看”,只要有一个人比他强,他就有强烈的挫败感,甚至用“被杀了”这种语言来形容。这让他不顾一切地拼命投入精力,而完全不顾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承受能力。

日记显示,到了高三后,他经常一游泳就感冒,一长跑也感冒,这显然是身体在对他说“不”,在告诉他要适可而止,但因为他太争强好胜了,以至于完全听不到身体发出的这种信号。

如果理智不顾情感,精神不顾身体,“内在的父亲”不顾“内在的小孩”,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就是分裂!

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理智压住了情感,精神压住了身体,“内在的父亲”压住了“内在的小孩”。但情感、身体和“内在的小孩”终究会反抗的。如果理智彻底否认情感,那么情感在反抗时,也会彻底否认理智。这样一来,我们的人格就会出现崩溃,所谓的“精神分裂”也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不是超人,我们不要在教育上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这种错误。并且,当孩子不顾一切地学习时,做父母的不要太高兴,而应当提高警惕才对。如果董父懂得这个道理,劝儿子不要那么争强好胜,那么高考失败就不会对董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甚至,如果董不那么争强好胜,他或许就不会高考失败。

五、化解失母之痛

亲人意外去世,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重大打击,幼小的孩子们尤其难以承受这种沉重的打击。

这个时候,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全家人团结起来,一起回忆那个死去亲人的点点滴滴,想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想笑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笑。通过这些回忆,通过伤心的哀悼,最终实现对死去亲人的告别。

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相互指责,你指责我对死去的亲人不好,我指责你辜负了她。董母去世后,董家有这样的倾向,结果造成董父和董的姥姥、姥爷关系一直紧张。

这种做法会对董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因为,幼小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然的自恋,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幸福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不幸也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一个家庭在遭遇不幸后会有相互指责的倾向,那么这个孩子的这种心理就会更严重,他会更加认为自己的确应该为这不幸承担责任。

此外,告别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直面痛苦,我们不能指望用其他任何办法去告别这个痛苦。譬如,董父不能指望通过把儿子培养成超人的方式,让自己忘记失去太太的痛苦,让儿子忘记失去妈妈的痛苦。这种方式只是让董养成了借目标逃避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游泳受挫了,他树立新目标;被人嘲笑了,他树立新目标;失恋,他树立新目标;高考失败了,他树立新目标……但这些新目标并不能让他免除那些痛苦,相反是让他的痛苦越积越多。

作者:武志红

微信: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