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P.E.T.的沟通模式

不越界、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的沟通

文|微微辣(资深P.E.T讲师)

 

想当年

当第一次有人跟我分享“请你向我道歉!”这个管教神器的时候,我如获至宝,心想:“原来还可以这样啊!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太好了!”

 

回家后跃跃欲试!终于等来了一个我觉得恰如其分的机会,我温和而坚定地对阳阳说:“请你向我道歉!”我诚恳地盯着他的眼睛!

 

阳阳还沉浸在刚才的事件中,没有回过神来。我的一句话,让他更加困惑了,他愣愣地看着我,一言不发。

 

我蹲下身来,用我的双手抓住他的手臂,使他可以直视我,我更加诚恳地紧紧地盯着他的眼睛,越发温和而坚定地说:“你刚才打我,把我弄痛了,请你向我道歉!”

 

他可怜巴巴地垂下眼睛,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他低声说:“对不起,我向你道歉!”

 

哇,好有用啊!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当然,我没得意忘形,我温和地微笑着,对阳阳说:“好的,我接受你的道歉,你可以去玩了~”

 

阳阳并没有像我一样微笑,而是低着头,迅速地从我的胳膊底下溜走了。

 

小试牛刀,就大获全胜啊!我既没有骂他打他责备他,也没有委屈自己,哈哈!育儿神器啊!我美滋滋地想。

后来

后来,这一招我越用越顺手,每次都能迅速搞定!而且我发现不仅适用于我和阳阳之间,还可以用来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呢! 比如,阳阳抢了别人的玩具,小朋友和其家长都不开心了,我立刻说:“阳阳,请你向小明道歉!”阳阳一道歉,我也跟着道歉,对方的家长都不好意思了,问题也不是问题了;临了,人家还夸我教子有方呢!

 

但等等,好像有点不对劲哎~ 哎呀,算了,育儿专家都说了,管用就是硬道理啊! 好吧。

 

直到有一天,我把阳阳的玩具弄坏了,然后熟悉而陌生的场景出现了,熟悉的是那些话语,陌生的是,居然这些是用在我身上的!

 

我还沉浸对阳阳的歉意中,想着自己太不小心了,居然把人家最喜欢的小车的轮子弄坏了。

 

我看到阳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请你向我道歉!”

 

我一愣,瞬间进入了分裂状态。脑子说,他是对的,我也是一直这样要求他的,我应该道歉!心里说:我知道我应该道歉,但我真的很不爽,很不爽!到底哪里不对劲!脑子说:先道歉吧,否则你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心里说:不行,凭什么呀,我又不是故意的。

 

阳阳越发急迫地说:“请你向我道歉!请你向我道歉!你弄坏了我最喜欢的玩具!”

 

我语塞:“妈妈我~”

 

不由分说,阳阳又在念叨:“请你向我道歉!”

 

我匆忙回应到:“对不起,我向你道歉!”

 

阳阳居然不依不挠,他说:“但是,我不原谅你!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

 

啊?等等,剧本不应该这么演的呀!

 

我定定神,继续诚恳地说:“我向你道歉,真的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阳阳说:“我不原谅你,我不原谅你!你赔,你赔~ 你是个坏妈妈,你弄坏了我的玩具~”

 

瞬间,我心里万马奔腾,在心里骂到:我KAO! 我都道歉了,还是个坏妈妈,你TMD太不识抬举了!

 

我再次进入分裂状态,一个声音说,无论怎样你都要温和而坚定要坚持,另一个声音说,我气死了,我要被气疯了!

 

后面的情节,脑补即知,一片混乱~

 

混乱过后,我开始反思,到底怎么回事?明明是一用就灵的育儿神器,怎么成了砸自己脚的石头?

 

老实说,当时我真没想明白。幸好,我还记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既然我不爽,那估计孩子也不爽,我不再对孩子说:“请你向我道歉!”

再后来

直到深入学习了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根基的P.E.T.父母效能训练的课程之后,我才终于了然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简单介绍下P.E.T.里独有的“问题归属权”的概念,P.E.T.的问题区不代表好坏对错,仅仅表示一种状态或状况,谁有强烈的情绪和感受,谁就处在问题区,谁就为问题负责。

 

来,我们试试看,用P.E.T.的方法如何处理。在以下的情景当中,戈登一下,谁在问题区?谁有强烈的情绪或感受?

 

1有可能双方都不在问题区。

场景:发生在妈妈和孩子之间。孩子打了妈妈,妈妈很痛,妈妈要求孩子向她道歉。孩子是不小心打的,妈妈也知道孩子是不小心的,痛是痛的。 

妈妈可以发表白性的我信息:哇,刚才那一下好痛啊!还好,现在不痛了。

(这样是不是很真实?)

 

孩子可能会说对不起;可能会过来看看摸摸刚才他打到的地方,哎呀,这里都红了,我的劲儿好大呀, 下次我会小心的。(这样是不是更自然更有爱,更有爱的流动?)

2有可能孩子处在问题区,妈妈不在问题区。

场景:孩子在搭积木,一直都搭不好,结果妈妈好心来帮忙了,但其实他不要妈妈的帮忙,于是他用打的方式来阻止妈妈。

 

妈妈可以倾听孩子:搭了这么久,都没搭好,好郁闷啊。你没让妈妈帮忙,妈妈直接帮你了,你就更不爽了!

 

妈妈可以表白:我才明白,我太着急想帮你了,而你想自己来。抱歉。

3有可能双方都在问题区。

还是上面2的例子,有的妈妈可能就有情绪了。

 

妈妈可以增加换挡的技巧。

 

比如,妈妈:现在我也很郁闷,一方面我知道自己太着急帮忙,打扰了你;另一方面,打得好重啊,痛得不行!

 

可能孩子的情绪温度会很高:每次都这样,说好了我自己来,你又来插手!烦不烦?!

 

妈妈倾听孩子:是哦,妈妈一再管不住自己,打扰到你了,你受不了了。

 

孩子:是啊,而且你答应的好好的,可就是做不到。

 

妈妈倾听孩子:我说到做不到,让你失望了。

 

孩子:哎,我也知道其实你不是故意的,你是忍不住。

 

沉默。

 

孩子:妈妈,我们一起来试试你说的快乐大法吧,看以后怎么可以避免我们俩都不爽,而是我们俩都开心!

 

妈妈发出肯定性我信息:哎呀,你先想到了!你这么说,我忽然觉得轻松了好多!我们赶紧开始吧!

4有可能孩子不在问题区,妈妈处在问题区。

场景:孩子和妈妈在游戏,孩子玩得尽兴,但出手很重,让妈妈很痛。妈妈可以表白加面质性我信息:我挺喜欢跟你玩这个游戏。不过你玩得嗨的时候,我就开始紧张,担心你打痛我。我纠结啊,又想好好陪你玩,又害怕无意中被打痛了。

 

 

 

邀请

有些朋友可能看到这里就头痛了,原本只要一句话就搞定的事情,到我这里变得这么复杂了,还要分各种情形,分别对待,心累啊!当妈的,真心不容易啊!的确如此。

 

我邀请大家看看这两种方式之间的区别。我喜欢用一句话来概括P.E.T.的沟通模式:那就是不越界、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的沟通。

 

1当我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我是否在越界?

我是否有N种预设:你是孩子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比你更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是你错的,我对的,所以我有权决定你应该怎么做。

 

2我们是否打乱了孩子成长的节奏?

当有矛盾冲突发生时,孩子需要有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去理解去厘清,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就是进行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的自我学习的过程,我们是否简单粗暴地打断了这个过程。

 

3我们是否拿走了孩子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机会?

我们是否拿走了孩子为自己的情绪和时间负责任的机会?

当孩子从情绪中走出来时,会有自己的智慧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我们是否遏制了这种可能性和多样性?

 

4道歉的意义何在?

1)当孩子有歉意时,他自己向我道歉 VS 我要求他向我道歉,孩子会更喜欢哪一种方式?哪一种方式会让他觉得他是自己的主人?哪一种方式会让他反而抗拒,不想道歉了。

2)如果孩子没有歉意,我非要他道歉,这是否流于形式?这是否让孩子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否让孩子无法内外一致地表达自己?

3)孩子发现用道歉的话语就可以得到原谅,他可能用道歉来做挡箭牌。我都道歉了,你还要怎样?通常,我会感到很郁闷,是的他道歉了,但是他没有诚意,他不是真心的,他在敷衍我,我依然心里很硌塞。

4)当孩子发现只要有道歉的话语就可以放过他,他有可能用道歉来做保护伞。曾经出现的案例是,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然后立刻道歉,一再如此,用道歉逃避责任。

 

 

 

学员分享

以下是来自学员开心妈妈的分享,她用了跟以往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没想到孩子的回应那样有爱有创意。愿我们都珍视孩子的这份与生俱来的爱的天赋。

 

孩子让我陪他画画,他让我帮他先画个爱心框架子,我画了,他闹了,告诉我爱心画倒了,边哭边开始用手打我,他打了我一拳,我躲开了,任他哭着,等他冷静一点,我平静地告诉他:开心,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然后我走开了(自己确实也需要冷静,每次被打,心情很挫败也很懊恼),他一个人坐在那边继续哭。一会功夫,他拿着我刚才画的那张爱心框架子的画,来到我的面前,我一看,他填充了这张画,爱心中间还画了我的脸,他双手拿着画举到我的面前,表情很愉悦,但没说话,我接过画,问他,开心送给妈妈这张画是想向妈妈表达歉意吗?他点点头!

 

按照以往,他做错事情,伤害我,我会要求他向我道歉,后来和微微辣老师沟通,没必要执着这个。小孩因为屈服向你道歉,不一定是真心的,是威逼的结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向人示好,道歉的方式很多种,不拘泥一种,只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值得鼓励!我还没来得及用P.E.T.事情就解决了,很顺利,前后没几分钟。

 

开心妈妈的更多感悟:从孩子身上发现很多的美,反过来,是孩子在教育我们!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好好珍惜它,呵护它,并且坚信,孩子永远是向光生长的,所以相信他们,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天使!

 

 

作者:@Vivila微微辣

我的微信号: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