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太孝顺的行为,总脱不了一点愚的味道。


  河北邢台高某  


前不久的河北邢台大贤村的洪灾中,村民高某的孝行,就有这种味儿。


19日晚上,他从邢台市返回大贤村家的路上,就判断可能会有洪水,于是开始计划如何救助家人。他家有特别之处,母亲住村子西边,而他和妻子、两个分别为2岁和4岁的幼子以及腿脚不便的父亲,住在村子东边。他计划先开车到西边接到母亲,然后再去东边接父亲和妻儿。


他开车到母亲住处的巷子口,没进去找母亲,而是窝在车里等,等了三个小时,洪水一直没来,他就回自己家,提醒妻子张某可能有洪水后他就睡了,而提心吊胆的妻子一直醒着。


20日凌晨1点50分,妻子听到广播确认来洪水了,赶紧叫醒高某,这时洪水已进入家门,情急之下,高某穿一条大裤衩立马往母亲住处跑,两分钟后就跑到母亲家,并将母亲推到了邻居家房顶。母亲得救了。


接下来,他试图再返回自己家,但被洪水阻断,直到两个小时洪水退后,他才可以摸回自己家。期间,他不敢想象,妻儿和父亲会怎么样。


万幸的是,妻子、两个幼子和腿脚不便的父亲,都已经躲在房顶上了。


但是,从此以后,妻子不再开口说话,最后趁他不在时,带着两个幼子回了娘家。


死亡侵袭前,相信很多人都面临着艰难选择:先救谁。有时,这会是一道终极的道德拷问,当事人极难做出选择。至于旁观者,更是难以去评断,因为你没有体验过这份拷问。


例如,在这家人中,高某的选择困境是,先救母亲,还是救孩子与父亲?他没有丝毫的犹豫,选择了前者。


不犹豫也有合理性,因为洪水已到眼前。


同样的,他的妻子一样也有严峻的选择:她作为一个女子,却需要救两个孩子和腿脚不便的公公三个人,她如何排先后顺序?


按说,作为旁观者,没有资格去做评断,但高某的选择,实在太奇怪了,所以我忍不住,必须要说说。


第一,他是舍近求远;


第二,他是舍多求少;


第三,这不是选择妻子还是选择妈的问题,因妻子能自救,还能救人;


第四,一家人中,最需要救的是两个幼子和父亲,因他们没自救能力,而母亲有行动能力;


第五,整个事情中有这种一种味儿——全世界加起来都不如母亲一个人的份量重。


我会有这样一种假设:任何一件事,都绝非偶然,也绝非第一次发生,其实都是不知道轮回多少次了。放到高某家中,这个假设即,这种全世界加起来都不如母亲一个人份量重的事,在高某身上,都已经发生太多次了。所以极可能,他妻子是累积的内伤,借最严峻的一次考验爆发出来,而之前,她已经被这种事伤了很多次。


有人阴谋论说,其实高某谁都没救,他是一个懦夫,只管自己逃命,之后拿救母作一个借口来推脱。持这种阴谋论的人还喜欢说,这是一道智商测验题。


那这真是太把自己智商当回事了,因为报道说,高某在救母时,和多位邻居打过交道,所以撒谎不易。


我是真心认为,高某不易。并且,他前后的逻辑是一致的。不仅是,洪水来临时,母亲一人的份量胜过全家人。洪水来临前,他对母亲也是毕恭毕敬,宁愿守在母亲住处三个小时,等洪水来然后才去叫母亲,而不是走进去,提醒母亲做好准备。仿佛是,他这样做,会是对母亲的一种侵扰似的。


这就简直是,母亲的生命大过所有人,母亲的一点感受,也大过一切,以至于他都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无数网友注意到了高某的这一细节,因此怀疑高某的智商不够。毕竟,看起来的最佳做法是,他进去提醒母亲,洪水可能来袭,要母亲做好准备,然后回家提醒妻子和父亲。或者,他先回家提醒妻子和父亲,再过来提醒母亲。两边都得做好准备,否则,万一洪水来势凶猛,而至少一边没做准备,岂不是很惨?


可以说,高某这时候的智商,像是关闭了一样。洪水来前,他以母亲的感受为绝对中心,洪水来后,他以母亲的生命为绝对中心,这个逻辑如此绝对,以至于都不能为他的智商腾挪出一个思考的空间了。




但是,这种味道,我并不陌生,因为,在所有的愚孝行为中,都有类似的这个味道。


 郭巨埋儿 & 涌泉跃鲤 


如果你从来没有闻到过这种味道,那很简单,去读读《二十四孝》吧。


在我看来,《二十四孝》中,两个故事最变态:郭巨埋儿和涌泉跃鲤。


郭巨埋儿因为超变态,已众所周知。它讲的是,晋代郭巨家很穷,母亲总是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深为不安,和妻子商议说,孩子可以再生,而母亲只有一个,不如埋杀儿子,为母亲省下口粮。妻子赞同。两人挖坑,不料却挖出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涌泉跃鲤讲的是东汉人姜诗(真是好名字!)的孝行。因母亲爱吃鲤鱼,姜诗常为母亲做鲤鱼吃,且要妻子去几公里外的长江取水,因鲤鱼配长江水,才能出佳味。一次风大,妻子回来晚了,姜诗判定妻子有意怠慢母亲,将妻子逐出家门。后妻子仍想法孝婆婆,最终姜诗醒悟迎回妻子,然后家里冒出一眼泉水,且就是长江水,免了妻子挑水之苦,且每天还会跃出两条鲤鱼。


这故事太夸张了。那年代休掉妻子,等于将妻子推向绝境,而如此绝情的原因仅是,一次挑水回来晚了。并且,这次有大风这个客观因素,而姜诗竟将这个客观原因归罪为妻子主观上怠慢母亲。


这真是,母亲一点感受都大过天,其他所有人的命加起来都不如。


由此我们发现,时空穿梭了,东汉姜诗的孝行,也发生在当朝大贤村村民高某身上。只不过,东汉时奉行举孝廉,姜诗会被赞誉,甚至做官,而高某的孝行别说感动天地了,连民众都感动不了了。

    

姜诗的故事,在《二十四孝》中比较简单,就是这个男人蠢且偏执,而媳妇和婆婆则都是好女人,所以谅解并不难发生。不过,在传说中的故事发生地四川德阳市孝泉镇,则将故事演绎得更复杂。


儿子姜诗和媳妇庞三春都孝顺,姜家本来十分幸福和睦。但姜诗的姑姑挑拨离间,而姜母听信谣言,于是请人做了一对尖底水桶,这样庞三春在来回七公里的路上就不能歇息了。


后来,太白金星知道了庞三春的孝行,便下凡给了她一根马鞭,要她拿回去放在水缸里。之后,每天的水缸自满,并且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跳出,改善了姜家的生活。


但是,姜母知道这件事后大怒,硬逼着儿子休了媳妇。有位邻居可怜庞三春,找了白衣庵道姑收留了庞三春。


庞三春的儿子叫姜石泉,小名安安,知道母亲被休,忧虑吃不饱饭,就在每日上学时抓一把米藏在路边的土地菩萨背后。日积月累,安安终于积蓄了一小口袋米,便给母亲送去。


庞三春尽管被为难,但不记恨,仍通过砍柴和做针线活挣钱,然后给婆婆买米买肉尽孝。当儿子把米送到白衣庵时,庞三春发现米的颜色深浅不一,愤怒地质问儿子。安安说出自己是怎样积攒的米,母子俩随即抱头痛哭。

后来姜诗弄清楚了事情原委,将妻子领回家,一家人才又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简直汇集了中国式大家庭的所有味儿,姑姑、婆婆等婆家人联合起来为难媳妇儿,儿子都是不管媳妇,而孝顺自己妈,而做妈妈的,在面对长辈刁难时不敢有丝毫怨言,而面对自己孩子时,却很容易发怒…


这些味儿,都是变态味儿,但我们称之为孝,认为是美德。


但这种美德,不过分时还好,一旦过分,就必然会带出愚蠢味,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过分的孝行,既反智商,也反情感。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不可能接受它,必须关闭掉你的心智,才能接受它。至于大贤村的高某,这种母亲一人大过全世界的逻辑,已深入他脑髓,所以他变得愚蠢。


孝,总导致愚。最初,我会认为,孝道不同孝顺,孝顺也不同愚蠢,但渐渐地明白,孝,就是顺,顺就会愚,所以孝道就是愚孝。


因为必须愚,才能孝,也即顺。不愚的人,尊重自己的判断,就不愿意顺别人。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葵花宝典” 


其实,不仅孝父母时需要愚,孝领导时最好也愚点,这样才能化掉领导的戒心。


在我看来,没有文化与资源的丁书苗,之所以能成为前铁道部长刘志军的左膀右臂,其策略可以概括为:将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再加自己是猪脑子样。


这也是魏忠贤搞定皇帝的绝招。


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葵花宝典”。在极为关键的人物前,如果你祭出这三连环大招,国人很容易被搞定。


为什么?


因为,国人都是巨婴,巨婴需要被照顾,同时心中都有极度的自恋。所以如果你满足了他被照顾的需要,又满足了他被崇拜的需要,自己又显得愚蠢——即不会盘算自己利益而利用对方,那么巨婴们就觉得自己彻底被满足了,然后你就成了巨婴心中最重要的人,任谁都不能取代。


当然,其中的愚有两种,一种是脑子真坏了,变成了真诚的愚,一种愚则只是表演,是骗人的,只是脸上一股愚,而心中门清儿,所谓大奸似忠。


这种愚味儿,在国人的脸上太容易见到,它既是孝子孝顺的脸,也是王刚饰演的和珅的脸,也是岳敏君作品中的笑脸人,也是秘密军事武器张局座的脸,也是你我中最常见的好人脸。


虽然说愚有两种,但我想,也许我们整个民族都陷入这个酱缸中,看清楚这份愚并不容易。


因为,过分的孝行,譬如二十四孝,就如同一坨屎,但即便现代中国,又有多少地方,在堂而皇之地宣传二十四孝,公然将郭巨埋儿这种恐怖故事,当美德来宣传?又有多少人,在奉行愚孝?


这是一坨屎,而你又必须吃,那怎样才能吃下去,最佳办法是——关闭你的智商。否则,只要智商一启动,你就吃不下了。


所以孝行,总伴随着愚的味道。


作者:武志红

微信: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