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个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
 
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
我给予你更多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
然后回予我更多……
 
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与我们的想象不同: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
 
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内疚。
 
1
 
31岁的丽娜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仅事业一帆风顺,人也聪慧靓丽,且非常顾家,被大家视为标准的好妻子。
 
丽娜做公务员的丈夫罗峰也这么认为,他常说,丽娜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妻子。
 
但他近一年对妻子越来越疏远,最近提出了离婚,原因是压力太大。
 
“可能是你太好了,对我太好,对我家人也太好。
 
什么都好……但我就是对这一点不舒服。”
 
朋友关系和配偶关系一样,是相对平等的关系,是付出和接受相对平衡的关系。
 
相反,亲子关系一般不是平等关系。
 
要么是成年的父母向幼年的孩子多付出而少接受,要么是壮年的孩子向老迈的父母多付出而少接受……其他的亲人关系也常是不平衡的关系。
 
所以,当丽娜一贯地扮演“付出者”的角色时,她在亲人中受到了欢迎,并被当作典范来看待。
 
但是,因为她习惯性地拒绝接受,所以在讲究平衡的配偶和朋友关系中遭遇到了挫折。
 
对于她这样的“付出者”,她的朋友和她的丈夫罗峰一样,都有点想避而远之。
 
2
 
从理智上,这种避而远之看上去好像不合常理。
 
毕竟作为“接受者”,从利益上来说是获益者,为什么朋友和丈夫都逃避丽娜呢?
 
但如果从情感上去分析,这种逃避就不难理解了。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
 
“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
 
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中犯错的,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的另一方,让另一方总有亏欠感。
 
简单而言,“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
 
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丽娜的丈夫和朋友为什么要逃避丽娜了。
 
3
 
对此,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描绘说: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
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
 
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
 
那么,相应地,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
 
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
 
殊不知,付出者自己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清白感总是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负罪感。
 
假如你没有一点儿负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实就是你把负罪感强加给其他人了,而那个被强加者一般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4
 
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当它产生时,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
 
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作出补偿。
 
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
 
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
 
结果,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让他产生了想逃离这个关系的冲动。
 
这正是为什么男人想离开“ 无可挑剔 ”的妻子的缘故。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