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上周六晚,七岁成名的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自曝是讨好型人格。
她说,直到去年才发现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
起因是有个朋友问她,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就是可以和这个人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TA的那种关系。
蒋方舟用这个标准来打量一下自己,很遗憾地发现自己没有。
根本原因在于她不会去和别人产生任何的冲突。
无论是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在亲密关系中,她总是尽量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她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举了好几个例子,认为自己过于注意别人的反应,迎合别人的期待,在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
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时候,明明自己已经很不愉快了,但还是不会表达出来。
这一段分享在网络上引起很多朋友的共鸣,大家都纷纷表示中枪。真实地活着仿佛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们讨好型的人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一直被教导,你不能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活。
心理咨询中,总是碰到许多人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捕捉重要亲人,甚至所有人的感受,然后自动迎合对方,讨其高兴,以求对方给自己一个认可,只要有认可就已无憾。
但同时,他们自己的生命,逐渐淹没在空虚感中。
尤其是现在社交网络的发达,更是放大了我们被人评价的范围。
我们在各种社交软件上发的内容,都会特别期待别人点赞,强烈期待获得别人的认同。
因此真实的自己逐渐被覆盖,被人喜欢的需求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空虚感也变得更强。
这份空虚,是因灵魂一直没有得到滋养。
从自己感觉出发而做的选择,不管多琐细,都是对灵魂的滋养。
孩子的自发行为,是在滋养他们的灵魂。
以前认为,这是文化问题,是集体主义与儒家文化对个人生命的绞杀所致。
做咨询后,越来越深地明白,讨好习惯的根源,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浓烈的被抛弃感。
集体主义与儒家文化,或许只是这种集体无意识之树上所结的果子。
浓烈的被抛弃感产生的源头,首先是糟糕的母婴关系--希望大家明白我这样写,绝非是想让妈妈们承担一切责任。
没有被母爱点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觉上的链接或情感上的亲密,转成了求形式上的认可。
一个来访者,生命的底色是对母亲的怕。
他的母亲并不严厉,他若做错什么,妈妈不会惩罚他。
然而,他就是怕,他将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圣旨一样,如果有意无意违背了,就会觉得将大祸临头。
觉知这一切,他明白,他怕的是被妈妈抛弃,就好像是,违背妈妈任何一句话,妈妈都会不要他。
沉到这种怕里,他有了一个意象:
一个小球在追一个大球,小球绝对不能停下来,不断地围着大球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因担心稍不留神,大球就不见了。
小球是他,大球是妈妈。
表面的真相是:
感受的真相是:
这种意象体现在他人生中每一角落。
大学宿舍,六个人,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入睡,因必须所有人都酣然入睡后他才能放松下来。
只要有一个人没睡着,这个人就是大球,他觉得稍不留神,这颗球就会离开他。
因为这种紧张,中学时,他知道同一年级每个人的性格,而讽刺的是,他又超级宅。
讨好每个人太累,所以宅。
他严重的被抛弃感,事实上似乎不成立:妈妈一直在他身边。
但妈妈没有心,他觉得妈妈像机器人,感觉全关闭了,一切话都从头脑说出。
感受层面的链接感无从建立,只能寻求语言层面的链接。
所以他拼命捕捉妈妈话语,将妈妈的每一句话当圣旨,是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妈妈保持链接。
一旦违背了妈妈的话语,这个链接就断了,所以觉得被抛弃了。
本以为,这是一个有些极端的故事,但发了微博后发现,有这种心理的朋友并不少。
这位来访者的被抛弃感,我想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城市的角落,随便都可以看到,而且大把。
要么是真实的被抛弃,譬如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而城市里的孩子则普遍有老人带。
要么是缺乏感受,语言基本都从头脑发出的父母。
僵尸首先是家里生产,而权力体系再批量打造。
《人间失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直刺人心的准自传,描绘这种心理说:
太宰治说的“疯狂的恐惧”,就是对被抛弃的恐惧。
这种恐惧压倒一切,他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可以付出一切,讨好算什么,滑稽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做个僵尸也可以。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撞火车自杀前留遗言“生而为人,对不起”,是太宰治真实的自杀遗言。
他的这本小说名也经典地反映了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的感受——《人间失格》。
若婴幼儿时未被看见,自己感觉都没有在人间存在的资格。
有这种感觉做底子,那么,随便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也即那些偶尔能与别人建立哪怕再松散链接的方式,都会极度执着。
松子一直试图让爸爸看见自己,却永远受挫,直到一天,她靠做鬼脸赢得了爸爸的一个笑容。
从此后,她一生中做了无数次鬼脸,每一次做时都是为了讨好别人。
可是,这个可怕而滑稽的鬼脸,只能讨好父亲,却会吓着其他所有人。
最终,她觉得自己人间失格。
说到资格,我没有资格看到雷锋的真实存在。但若从表面看,也很符合心理学道理。
一个孤儿,当做好人时能得到关注,甚至是最高领袖的关注,那他自然会对此形成超级执着。
中国式的图景,譬如传销、成功学,等等,都有这样的一个底色在:
无数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拼命去抓住一点什么,以此形成一种存在感。
但同时,只要一孤独一安静,就会感觉到要命的空虚。
希望我们能改变这一图景。从理论上,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一个良好的母婴关系。
但真实的解决方案:是每个人自己的觉醒。
你意识到了,你先觉醒,而不是你觉得别人问题太大了,然后逼着别人觉醒。
特别不能的是,意识到妈妈对婴儿的致命影响,于是指责她为婴儿的一切问题负责。
相反,真正需要做的,是爱护她,给她宽松有爱的环境,她有了爱,就可以更好地传递爱。
所以切记一点:自己的觉醒就够难了,逼别人觉醒更难。
并且,你觉醒了,会带来整个家庭的转变。
最后,无论你的成长环境如何,无论你是何种性格,都将蒋方舟的这段话送与你: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