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罗素如是说。
 
然而,同时,
参差多态的万物,也在追求着合一。
 
讲一个故事吧。
 
一位男士,他的前妻一直在肆意攻击他,并用各种方式掠夺他的财产,他一直处于被动、不利的招架中。
 
他突然找到了非常有利的事实,可以保护他,并狠狠地反击前妻,至少可以让她停止攻击。
 
但是,谈起这件事时,他毫无兴奋感,甚至是毫无感觉,他进入了一种奇怪的平静状态。
 
这是他常有的一种状态,就是瘫在家里的沙发或床上,没有了任何想法,任何情绪,整个世界仿佛处于一种恒常的白噪音状态。
 
 
 
越来越深地沉浸在这种状态时,他说:我好像消失了,我和某个东西合二为一了。
 
我问他:某个东西是什么?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他说,他想到了小时候他的一个安慰物,一个公仔,那个公仔陪伴了他很多年,并且在他的想象中,它是一个生动的生灵,他为他和它想象了很多奇幻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他们永远忠诚于彼此,绝不分离。
 
他这样说时,我说:
 
你也把这种感觉和想象带到了和你前妻的关系中,你通过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欲念都灭掉的方式,与她合一了,你不能升起任何情绪和想法。
 
当反抗前妻时,就有一个你的“我”出现了,这时,那份合一,也就是你们共同的“我”就被破坏了。
 
听我这么说时,他嚎啕大哭。
 
这个细节让我感慨不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回味它。
 
我庆幸自己一直奉行“轻易不提建议、不急着解决问题”的咨询原则,这样才有幸听到来访者一些精妙的、超出我知识范畴的理解。
 
这个细节是一个例证,他的这份感知的确是我并不知道的,而对他的那份诠释,也是在当下那个时刻才会发生,这也不是我的知识和经验早就准备好的。
 
也可以说,在咨询中,我在试着把我的“我”放下,由此更有可能碰触到来访者的“我”。
 
这听上去有些拗口,它可以简化为:
 
一切关系,都是“我”和“你”的关系。
 
并且,我和你在追求着合一。
 
只是,它有不同的层次。
 
它可以是,“我”通过消灭“你”,这叫『统一』。
 
也可以是,“我”灭掉自己,而向你低头,这叫『依恋』。
 
还可以是,“我”和“你”并存,但逐渐证悟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在我的理解中,这才是“合一”。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但在通向“合一”但路上,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各种『分裂』。
 
 
 
最严重的分裂,是“我既不能做A,也不能做-A”,我好像不能处在任何一个位置上。
 
普通的分裂,则是“我只能呈现A,不能呈现-A”,而这时,处于我们对立面的存在,就会强烈吸引我们。
 
整合则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A”。
 
我们内心必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二元对立,各种各样的A和-A,但我们常常以为,我们只处于某一端,而另一端就会深藏于潜意识中。
 
这时,我们就会到外部世界中去寻找处于另一端的存在,通过拥抱它们,通过与它们合一,而实现内在的合一。
 
最高的境界,和最低的境界,常常很像。
 
合一,可以理解为最高的境界;
而和它很像的,是『共生』。
 
最原始的共生,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和世界都是一体的——
 
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
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共生的合一中,“我”不能存在,“你”也不能存在,甚至,好不能存在,坏也不能存在,没有是非,没有规则,没有高低对错……
 
一切都是混沌的,这会滋生出和稀泥的逻辑。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来访者的“合一”,就是这种共生的感觉。
 
而这份原始的共生需要被破坏,分裂需要发生,或者说,人性需要从混沌的共生,到分化出各种细致的维度来,如好坏、是非、对错、规则、善恶、意识和潜意识等等,最基本的,是“我是我,你是你”。
 
世界也因此变得纷繁复杂,而同时,又有力量去追逐合一。
 
但是,合一绝不能是,一切存在都失去它们的主体性,然后被统一到一个存在的意志中。
 
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游戏。
 
合一只能是,一种存在在充分展现了它的主体性后,然后证悟到——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对任何一个人而言,他的“我”就是他的内部世界,而整个外部世界都构成了一个“你”。
 
而关于“我”和“你”的关系,可以再借用鲁米的诗:
 
每一秒钟,他都会对着镜子鞠躬。
如果有一秒钟,他能从镜子中看出
里面有什么,
那他将会爆炸。
他的想象,他的所有知识,乃至他自己,
都将消失。他将会新生。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