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五花鹿
上周五的《奇葩说》,让我在深夜2点哭得眼睛都肿了。
它的话题是:父母要和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再婚,我该不该阻挠?
 
其中陈铭老师讲了肖骁的故事。
 
12岁时,肖骁的妈妈从外面带来了一个伯伯,肖骁非常不喜欢,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阻挠:甩脸色、发脾气、各种折腾让大人不能休息......
 
最后后悔了让妈妈放弃嫁那个伯伯。
 
只因直到28岁,肖骁才知道,妈妈当时很不容易。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陈铭老师说:
 
再婚有时是一个成年人迫于生活的选择。
 
如果你真的爱妈妈,你会在心中得到一个答案:不阻挠。
 
多为父母想一点,多体谅一步就好。
 
在这段催泪的发言里,我感受到一个成年人为了让步孩子而做的妥协。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认可,让一个孩子放弃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体谅父母”的提议。
 
为什么我反对孩子体谅父母?
 
在整个家庭系统中,最不该『体谅他人』的,恰恰就是孩子。
 
原因很简单:
 
12岁的小孩,只能承受12岁小孩该承受的压力。
 
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无论是组建一个家庭、搬家、父母吵架离婚、父母离开......
 
《奇葩说》的奶茶说了父母再婚时的感受:
 
我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终于习惯单亲家庭,然后你告诉我你要再婚?
 
我阻挠,不为什么,只是本能地感到害怕。
 
 
姜思达曾提到现在的情感困境。
 
爸爸妈妈离婚后常常分别在自己耳边骂对方。
 
有时候和妈妈相处久了就会恨爸爸,带着这种恨意去见爸爸时,爸爸又会很失望。
 
后来他不知道自己该相信谁,长大后即使很熟的人也很难信任和依赖。
 
 
扬州晚报上有一则父母吵架酿成惨剧的新闻:
 
一个14岁的孩子上初二,学习成绩不错。
 
只是父母经常吵架,男孩多次劝阻,甚至还说过:再吵下去我就跳楼。
 
可惜父母一直都没有留意。
 
结果有一天凌晨,他在29楼跳下,当场坠亡。
 
离婚再婚、吵架、说坏话、不时的打骂.......这些大人们认为的正常的事情,孩子当下的真实反应却是:
 
不适应、恐惧
迷茫、失望
孤独、渴望被爱
甚至想死......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孩子可以体谅父母,其实是要求他们:
 
克服自己内心的真实反应,用自己尚未成熟的内心去解释这个世界,用隐忍来适应那些让人不安的环境。
 
要求孩子体谅,意味着让他/她和自己的真实内心,渐行渐远。
 
什么都体谅的童年,有多不健康?
 
父母有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无法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
 
但解决冲突的方式有很多,唯独不该让孩子去懂事和体谅。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
 
指的是那些从小得不到足够关怀,不得已变成一个“懂事”“体谅他人”的人。
 
这非常不健康,因为小孩这样做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成熟”。
 
所谓的体谅,不过只是把自己的真实内心封闭起来。
 
王浩威老师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大龄单身的优秀男性,渴望找到合适的对象,但总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遇到互相来电的人也会在稍微接触之后,不敢去尝试,害怕进入爱情后的未知状态。
 
和他聊到过去后,才发现他是一个留守儿童。
 
曾经很不情愿父母离开但无能为力,每次都哭得很严重。
 
直到后来有一次,父母发现他突然变得成熟,不哭不闹,还会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帮助外婆分担。
 
也许从那个时候,他就知道自己除了体谅,别无他法。
 
只有体谅,才能获得父母的爱和认同;
 
只有体谅,才能不会让自己承受一次次希望落空的被抛弃感;
 
只有体谅,才能真的为父母减轻负担.......
 
但也因此早早关上自己的心门,在体谅中学会沉默、隐忍、讨好。
 
这种习惯也迁移到之后的人际关系中。
 
不自觉地百般体谅别人、照顾别人,却迟迟不敢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害怕一旦动了心,就会唤起小时候那种无助、不被理解、希望落空的痛苦感。
 
不要滥用孩子的体谅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像肖骁这样敢于阻挠的孩子其实很少。
 
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一次次的碰壁中,选择调整自己,去体谅和适应父母。
 
我有个小表妹,从小非常懂事。
 
由于家境一般,父母希望她读书出人头地,所以一直都非常用功,很少和朋友出去玩,成绩一直也不错。
 
有一次和陪她去逛超市,走着走着她停在一个柜台前,盯着一个并不昂贵的娃娃,看上去非常喜欢,但表情却异常凝重,皱着眉头,眼神一动不动地盯着。
 
我说喜欢的话就买下来。
 
她本能地摇了摇头:“妈妈说爸爸赚钱辛苦,不能买玩具,我不能让爸爸太辛苦”,然后就低着头走开了。
 
为了那个完全有能力支付的娃娃,她一路都心不在焉。
 
直到我帮她买下,她才惴惴不安地收下,拿到礼物的那一刻忍不住笑开了。
 
孩子不体谅,是真实的人性;
 
孩子选择体谅,是一种爱的本能:发自内心希望父母开心。
 
而这种本能的代价是:他们不惜压抑自己的感受和真实需求。
 
可笑的是,这却变成了很多父母的一个通关金牌。
 
他们会互相炫耀自家孩子的懂事和体谅。
 
因为在他们心中,有这样的孩子,自己的生活会过得简单很多:
 
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会时不时劝和,哄父母开心;
 
对孩子哭穷,孩子就会懂事般地不提过多的要求;
 
对孩子说另一半的坏话,孩子会在一旁倾听,努力安抚和支持;
 
孩子一表现不好,父母一句“为你好”,就会激起他们内心强烈的自责——原来父母是因为我才这样辛苦的,于是这三个字,也成了父母操纵孩子的重要工具........
 
但孩子的真实内心,充满着各种恐惧、迷茫、孤独、无助.......却无法被看到。
 
在这样一次次的滥用中,孩子的内心也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绝望。
 
不要用体谅堵住孩子的真心
 
在《少年说》中,有这样一对母女让人印象深刻。
 
女儿是一个高一的留守学生刘旋,她站到天台上和妈妈喊话。
 
 
为什么你给我买的衣服总是这么大?
 
 
如果你能一直陪在我身边,就不用怕我穿不了,给我买大一码的衣服了!
 
所以,您回来吧!
 
我真的希望您能多陪陪我。
 
您能答应我吗?
 
说完之后,她笑了笑,充满期待地看着妈妈。
 
可惜妈妈因为丧偶的缘故,一个人要养起一个家,必须外出打工支撑孩子上学,不敢答应女儿。
 
但她做了一次很好的回应。
 
她在天台下一遍遍和孩子解释原因,一遍遍告诉孩子:
 
妈妈知道你很想妈妈陪你。
 
妈妈也很想回来陪你。
 
其实妈妈的心天天都在陪着你。
 
我知道女孩子这么大了,也是有爱美之心,
 
可是妈妈做不到。
孩子,请原谅妈妈吧。
我爱你。
 
 
女儿听完后,跑了下楼,和妈妈拥抱着痛哭,哭完之后恢复了心情。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负责任的亲子沟通。
 
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妈妈表达了
 
“我懂你”
“对不起”
“我爱你”
 
用“请你原谅”的道歉,代替了“你要体谅”的要求。
 
尊重和肯定了孩子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爱。
 
只有这样,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宣泄,真实的内心被看见了,才能借着这股爱的动力去战胜这些并不容易的挑战。
 
 
这期《奇葩说》最后,如晶跟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
 
任何情况,都不要害怕给爸妈找麻烦,他们很聪明有能力应付的。
 
不要默默地受委屈和付出。
 
在这里我也想对大人们说一句:
 
不要怕孩子给自己制造麻烦,不要为了方便自己,让孩子默默地受委屈。
 
即使最后我们还是无力帮孩子改变现状,那又如何?
 
父母的成熟,从不是体现自己无所不能。
 
而是可以在自己和孩子面对一些无法避免的困难之时,告诉孩子:
 
他们的感受是对的,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需求,无论如何父母是爱他们的。
 
而不是用体谅去压抑,用内疚去捆绑。
 
这就够了。
 
作者简介:五花鹿。满腔的少女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逃离秩序。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