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武志红
昨天,金庸大侠去世。
金庸之子查传倜说,是昨天下午走的,“很安详”。
 
金庸曾说,最好的人生,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他的人生,即如是吧。
 
特别是,他在我们华人的心灵世界中狠狠地“大闹了一场”。
 
他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字数超800万,全球发行量超3亿册,而和他有关的影视已超100部。
 
这是网上的一个说法,不过我有点怀疑,可能与他的小说有关的影视,应该远远超百部吧。
 
作为华人,哪怕你不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你也很难不看他的影视。
 
可以说,他是华人圈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无人能出其右。
 
昨天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微博、微信朋友圈,看过去,满屏满屏的,都是悼念金大侠的消息,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谁的去世曾带来这种感觉。
 
上面这些话,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我说说自己读金庸的过程吧。
 
先说说一个回忆吧。
 
不知道大家记忆如何,我通过回忆发现,金庸创造的太多人物,都牢牢地刻在我心中,他们的形象和名字,我都记得。
 
再没有其他一个华人作家所创造的人物们,能被我这样记得了。
 
问了周围几个朋友,发现他们也一样。
 
例如,虽然琼瑶的作品也广泛流行,但你还记得她的小说和影视中的那些人名吗?
 
王朔作品中的人物,你记得几个?
 
能与金庸相媲美的,的确就是古龙了,不过,我能深刻记得的古龙小说中的人物,多是主角。
 
相反,金庸小说我记得的,是几乎整个恢弘的画面,乃至所有主配角,甚至很多小配角,我也印象无比深刻。
 
例如一些配角:
 
 
虽然金庸的武侠世界,对我造成这么大的影响。然而,我看金庸,却是非常得晚。
 
我是到大学才读金庸的。
 
记忆中,应该是小学五六年级,就传出了有非常好看的武侠小说,据说有人的名字叫古龙金庸。
 
但我没看过,我看过的,就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主要是围绕着天山的,当时喜欢得不得了,可现在人名们却忘了个干干净净。
 
之所以是到了大学才读金庸古龙,直接原因是,我们班一个哥们,搞了一个武侠小说租赁,对同班哥们,自然是格外优待——免费!
 
我一读,就入了迷,很快把金庸古龙的小说,都读了。
 
特别是一个暑假,我没回家,在宿舍里一天天地读,最多一天,我连着读了八本武侠。
 
这是我读书最快速度的纪录。
 
北大本科生的堕落生活!
 
也许有人会有这种观感。至少当时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后来知道,我们太多同学,是这么过的。
 
甚至有人感慨,自己的文学素养,是金庸古龙给的。
 
作为纯虚幻类,武侠小说的价值很容易被人诟病,所以关于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常常被否定。
 
我也不例外,虽然读得如痴如醉,但也常常会怀疑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直到到了荣格这里,才找到了对金庸小说价值的最佳诠释。
 
荣格的一个概念是“原型”,意思是,一个文明甚至整个人类中,那些藏在集体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一个好的艺术家或作家,只有能碰触到原型,他的作品才能打动人。
 
有的作家,是偶尔能创造出一两个这样的人物,但已经可以因此而获得巨大影响力。
 
而金庸,则是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
 
并且,金庸小说中的情节,不仅非常中国,同时又有了华人小说中很少有的英雄之旅,即一个人物的心性完整展开的历程。
 
对我而言,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随着咨询经验越来越多,特别是长程个案的持续几年的深度探讨中,我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金庸的小说。
 
其他作家的小说,很少会带给我这种影响。
 
与古龙相比,金庸的小说笔触看起来更加理性且收敛一些,但他可能更加深入了华人的精神世界,于是能更完整地碰触到我们的“原型”。
 
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第一次读《天龙八部》的时候,看到对段誉的描绘,我有一种要冒冷汗的感觉。
 
天啊,这个人,好像和我的个性,太像了一点。
 
 
张无忌也给我这种感觉,不过要轻一些。
 
他们两个,哪怕是面对穷凶极恶的仇人,都难以做到不真诚,并且对方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恨不得把一切都告诉对方。
 
哪怕再惨烈的经历,都不能改变他们这一点。
 
我在文章中有太多的自我暴露,就是因为这种感觉。
 
到现在,我的个人体验做了四年多了,对自己了解越来越深,越来越懂得这是怎么回事。
 
可是,真改变还是不太容易。
 
像张翠山和殷素素的爱情故事,也是极吸引我。
 
 
他们一个是我所说的中国式好男人,一个是为所欲为的、没有得以人性化的妖女。
 
这种模式,还有很多,例如郭靖与黄蓉。
 
 
金庸小说中,最触动你的人物和情节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关于自由联想的问题,如果你忠于自己的感觉,那么第一时间你能想到的人物和情节,就是真的最触动你的。
 
这也是一个简单的投射测验。即,你想到的人物与情节,极可能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作为真正的金庸小说迷,你还可以回忆,你在很年轻的时候,甚至还只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被金庸的某个人物和情节特别触动过。
 
那么,现在你可以看看,金庸所刻画的这个人物的一生,是不是和你的人生仿佛相似?
 
宫崎骏曾说:
 
我不是导演,故事本身才是导演,故事本身有其自己的逻辑,我只能跟随和服从。
 
我想,超一流的文艺界大才,都懂得这句话。
 
金庸必然是这类大才,他的作品,虽然是他创造出的,而且是一个奇幻的纯想象世界,但他必然是尊重了故事本身的逻辑,而不是拿自己头脑的、意识层面的东西,强加给故事。
 
所以,作为华人,你才会发现,他的想象世界,竟然和现实世界,有如此深刻的对应关系。
 
以上是我对金庸的理解,以及我和金庸的故事。
 
在我看到的对金庸的评价中,我觉得最好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的说法:
 
金庸先生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恕我直言,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作家了。
 
金庸不是翘课关在宿舍里日更1万能练成的。
 
你能写得出萧峰的豪情,段誉的憨萌,令狐冲的苦逼,程灵素的深情,黄蓉的精灵,韦小宝的无赖?
 
你写得出凌波微步的潇洒,六脉神剑的气势,天山折梅手的精妙?
 
这些不是百度一下就能得到的,需要文化,文化!
 
这文化需要你出身海宁书香门第,经过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最多难但也是最有追求的年代,从内地辗转香港,见过人世的真相,体验过最无望的爱情,经过记者写作生涯的职业训练。
 
以上种种传统与现代缺一不可的外在条件,再加上天生禀赋,在香港这个承接古今、贯通中西的大熔炉中反复锤炼,方能练成绝世神功。
 
不过还有一段文字特别触动我,让我看了后不禁感慨一下:难怪!
 
这段文字讲了金庸的传承:
 
金庸的母亲是徐志摩父亲的堂妹,金庸和徐志摩是表兄弟。
 
金庸的堂姐嫁了琼瑶的三舅,钱学森的岳母和金庸是姑侄,诗人穆旦是金庸的堂兄。
 
徐志摩、金庸、琼瑶、穆旦,他们一家掌握了中国近代的朦胧诗、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现代诗歌的话语权。
 
 
最后感慨一下。
 
这两天怎么了?——这个问句,成了微博的热搜。
 
 
应该是,这两天走得名人太多了吧。
 
先是李子勋,接着是李咏,而昨天是金庸大侠,和王光英。
 
准确来说,该是,这两个月怎么了。
 
这两个月走了太多文艺界大才。
 
上个月走的有常宝华、盛中国、单田芳、朱旭、布仁巴雅尔、刘文步、臧天朔、张文霞、师胜杰等。
 
不过这些大才,我了解不多,调动起的悲伤也不多。
 
小时候家里穷,连收音机都没有,所以单田芳的评书,听得也不多。
 
但十月份走的这些大才,我都有了解,甚至是相熟,例如李子勋老师,于是很是悲伤。
 
不过金庸大侠这里,我悲伤不多。他老人家94岁高龄走的,算是白丧,而且这一生活得太多姿多彩。
 
这样的一生,不必悲伤。
 
一个说法是,只要我们对这个人的记忆都在,他就没有死去。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金庸先生,会在华人世界中,是永生了。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