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武志红
人可以愚蠢到什么份上?
澎湃新闻报道了这样一件事:
在上海,一天早上,在一个一层的出租屋里,一起开挖掘机的父亲叫儿子起床,儿子纹丝不动,他拿铁锹威胁要打儿子,儿子还没反应,最后气急败坏下,该父拿了柴油,浇在床单上,还真用打火机点着了。
 
这次奏效了,儿子赶紧下床,然后父子俩一起救火,邻居们发现后也赶了过来,但火势很猛,最后消防队过来才把火灭了。
 
澎湃新闻很幽默,给这位父亲起的化名叫“茅龙”,这名字和他的风格很配。
 
单从这件事上看,这位父亲甚至是情有可原的。至少不少人是这么认为。
 
因事情的源头是,约好了要早上六点钟去到工地干活,可儿子就是不起床,那自然耽误了事情,所以这儿子得催。
 
但在我看来,这件事实在是太蠢了,代价也超昂贵,首先自家财物被烧,其次这位茅龙先生,也被判定有纵火罪。
 
这件事我还可以继续分析:
 
01
 
为什么茅龙先生不直接倒水,而是纵火呢?
 
很多人对此不解,我猜答案很简单,该父亲早就什么招都用过了,他肯定对儿子干过倒水这件事,还可能真拿铁锹拍过儿子,这些招数也许曾经奏效,但现在都不行了,他得干点特别的。
 
再者,还有一种可能是,倒水不解气啊!
 
通常,干这种蠢事时,是被全能自恋加自恋性暴怒给支配了。
 
全能自恋即,我让你怎么做你都得怎样做;
 
而全能自恋被破坏时,就变成了自恋性暴怒,这可称为“神之怒”,即我觉得我是神,而你没听我的,就是冒犯了神的尊严,神要给你降下雷霆之怒,让你明白你干了多么愚蠢的事。
 
你竟敢冒犯神!不想活了!
 
宙斯愤怒时,会弄出电闪雷鸣来。
 
茅龙愤怒时,弄出点火来,这感觉很对啊!
 
当人因为屁大点的事,而去干毁灭性的事情时,旁观者都容易觉得,哇,这么蠢!
 
但当事人是另一种感觉,他们觉得,带着点“神之怒”去干毁灭性的事,那感觉不要太爽。
 
只是等事情结束后,理性恢复了,就后悔得不得了。
 
02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你看到一个人使用一种特别的行为时,你基本可以推断,这种事他已经干过很多很多次了。
 
由这个道理,可以推断,这对父子俩,这种父亲催儿子起床的事,已经轮回了也许成百上千次了。
 
我还要讲一个观察:只要父母中有一个人,特别爱催孩子“快点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几乎必定是慢吞吞的。
 
孩子们在干什么?
 
是在和父母对着干啊!
 
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在故意对着干,那这就是一种经典的被动攻击。
 
茅龙父子中,这位父亲用高压方式催儿子起床,而儿子的纹丝不动,就是在被动攻击他的父亲。
 
这位茅龙先生的办法可能就是不断升级自己的方式,而儿子用一个纹丝不动就会彻底击败他。
 
这时候,只有毁灭性的行为,才能表达出这位名字带龙的先生的怒火。
 
作为旁观者,我们会觉得:怎么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弄出这么大动静呢!
 
但心理学的一个隐蔽逻辑是:如果一件表面上的小事,引出了巨大恶果,那很可能的原因是,这件事并非小事,而有极为重要的含义。
 
关于起床,我们还可以讲另一件小事:
 
2017年2月4日,重庆的一位王女士,叫14岁的儿子起床,喊他没动静,就掀了儿子的被子,结果,这位少年,竟从12楼的家中跳了下去,好在11楼有防盗网,把他给拦住了。
都是因为起床,闹出了很大动静,只不过结果不同,一个是叫起床的父亲,爆发了毁灭性的暴怒,一个是被叫起床的孩子。
 
为什么叫你起床这件事这么严重?
 
我讲一点大道理,关于动力,与压力。
 
精神分析学,又有人称心理动力学。
 
“动力”这个词,随着对人性了解越来越多,我就越有感觉。
 
好的教育,是相信孩子的动力,呵护它,并提供像容器一样的空间,帮助孩子形成一种感觉:
 
我的动力,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如不能实现,外界也是善意的,所以动力失败也是可以接受的。
 
为什么不能实现时,需要感知到外界是基本善意的?
 
因为,当动力失败时,且失败是一个恶意的力量击败了自己,那认输会导致巨大的羞耻感。
 
但是,当确认外界是基本善意时,向这个善意力量认输,就不会有羞耻感。
 
这种感觉形成后,孩子就自然有了一种韧劲,同时还伴随着适度的明智,知道该放弃时放弃。
 
糟糕的教育,都是在破坏孩子的动力。
 
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就是大人们太喜欢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教孩子怎么做。
 
这其实是父母在追求,让自己的动力在孩子身上实现,但孩子就会感知为压力。
 
所谓压力,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为,这是外在力量在恶意攻击自己。
 
当父母或老师,喜欢用威压或暴力方式逼迫孩子时,不管孩子意识上如何看父母,为父母做辩解,他们的内在都感知到,父母或老师是恶意力量。
 
这时,如果服从权威,孩子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我被敌人打败了,我怎么这么弱小这么差劲!
 
所以,为了保护这种感觉——我的人生我说了算,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说“不”,例如拖延懒惰等被动攻击,就是常见的方式。
 
有时,说着说着,孩子自己都忘记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只剩下一种行为风格,这种行为风格,像是在毁坏自己。
 
这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父母破坏了孩子的动力,但孩子看上去好像自己没了动力,你必须得给他们压力,但给压力越多,孩子越容易有被动攻击。
 
这种恶性循环不断继续下去,就会导致文中的这类故事的结局:干脆就搞搞毁灭吧,并且孩子们多数时候容易去毁灭自己。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生理方面,不需要被父母训练,如果有,那对孩子都可以说是一种虐待。
 
父母需要做的,是相信孩子会找到他们自己的节奏。
 
例如关于起床这件事,孩子也有他的生命诉求,也自然而然会想上进,不需要父母去逼迫。
 
人活着,都是为了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找到自己的路,释放自己的动力。
 
当真找到这种感觉时,他会充满热情,即充满动力去追逐他所热爱的,根本不用你去施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或者观察到孩子的这种感觉,即,当他们热爱起一件事的时候,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精力都贯注其中,他们会特别享受,特别专注,根本不需要训练和逼迫。
 
并且,当受到挫败时,他们是会有挫败感,但他们还是会有强大的动力,去克服这些挫败。
 
这种时候,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温尼科特提出的原则是,做一个“好的容器”,这包括三点:
 
1. 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
 
2. 孩子遇到了挫败时,给他支持和鼓励;
 
3. 允许孩子的生命活力在容器内流动,而不是去阻断和破坏。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体验到,他的生命动力,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而不是逼孩子,让孩子去实现自己加在孩子身上的各种动力。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真掌握到的人,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种巨大的祝福。
 
不能掌握的,还陷入在给孩子压力逻辑中的,就只好在痛苦的循环中循环,虽然也有可能会成功,但很难会享受到生命。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