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 | 武志红
人可以愚蠢到什么份上?
澎湃新闻报道了这样一件事:
在上海,一天早上,在一个一层的出租屋里,一起开挖掘机的父亲叫儿子起床,儿子纹丝不动,他拿铁锹威胁要打儿子,儿子还没反应,最后气急败坏下,该父拿了柴油,浇在床单上,还真用打火机点着了。
这次奏效了,儿子赶紧下床,然后父子俩一起救火,邻居们发现后也赶了过来,但火势很猛,最后消防队过来才把火灭了。
澎湃新闻很幽默,给这位父亲起的化名叫“茅龙”,这名字和他的风格很配。
单从这件事上看,这位父亲甚至是情有可原的。至少不少人是这么认为。
因事情的源头是,约好了要早上六点钟去到工地干活,可儿子就是不起床,那自然耽误了事情,所以这儿子得催。
但在我看来,这件事实在是太蠢了,代价也超昂贵,首先自家财物被烧,其次这位茅龙先生,也被判定有纵火罪。
这件事我还可以继续分析:
01
为什么茅龙先生不直接倒水,而是纵火呢?
很多人对此不解,我猜答案很简单,该父亲早就什么招都用过了,他肯定对儿子干过倒水这件事,还可能真拿铁锹拍过儿子,这些招数也许曾经奏效,但现在都不行了,他得干点特别的。
再者,还有一种可能是,倒水不解气啊!
通常,干这种蠢事时,是被全能自恋加自恋性暴怒给支配了。
全能自恋即,我让你怎么做你都得怎样做;
而全能自恋被破坏时,就变成了自恋性暴怒,这可称为“神之怒”,即我觉得我是神,而你没听我的,就是冒犯了神的尊严,神要给你降下雷霆之怒,让你明白你干了多么愚蠢的事。
你竟敢冒犯神!不想活了!
宙斯愤怒时,会弄出电闪雷鸣来。
茅龙愤怒时,弄出点火来,这感觉很对啊!
当人因为屁大点的事,而去干毁灭性的事情时,旁观者都容易觉得,哇,这么蠢!
但当事人是另一种感觉,他们觉得,带着点“神之怒”去干毁灭性的事,那感觉不要太爽。
只是等事情结束后,理性恢复了,就后悔得不得了。
02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你看到一个人使用一种特别的行为时,你基本可以推断,这种事他已经干过很多很多次了。
由这个道理,可以推断,这对父子俩,这种父亲催儿子起床的事,已经轮回了也许成百上千次了。
我还要讲一个观察:只要父母中有一个人,特别爱催孩子“快点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几乎必定是慢吞吞的。
孩子们在干什么?
是在和父母对着干啊!
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在故意对着干,那这就是一种经典的被动攻击。
茅龙父子中,这位父亲用高压方式催儿子起床,而儿子的纹丝不动,就是在被动攻击他的父亲。
这位茅龙先生的办法可能就是不断升级自己的方式,而儿子用一个纹丝不动就会彻底击败他。
这时候,只有毁灭性的行为,才能表达出这位名字带龙的先生的怒火。
作为旁观者,我们会觉得:怎么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弄出这么大动静呢!
但心理学的一个隐蔽逻辑是:如果一件表面上的小事,引出了巨大恶果,那很可能的原因是,这件事并非小事,而有极为重要的含义。
关于起床,我们还可以讲另一件小事:
2017年2月4日,重庆的一位王女士,叫14岁的儿子起床,喊他没动静,就掀了儿子的被子,结果,这位少年,竟从12楼的家中跳了下去,好在11楼有防盗网,把他给拦住了。
都是因为起床,闹出了很大动静,只不过结果不同,一个是叫起床的父亲,爆发了毁灭性的暴怒,一个是被叫起床的孩子。
为什么叫你起床这件事这么严重?
我讲一点大道理,关于动力,与压力。
精神分析学,又有人称心理动力学。
“动力”这个词,随着对人性了解越来越多,我就越有感觉。
好的教育,是相信孩子的动力,呵护它,并提供像容器一样的空间,帮助孩子形成一种感觉:
我的动力,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如不能实现,外界也是善意的,所以动力失败也是可以接受的。
为什么不能实现时,需要感知到外界是基本善意的?
因为,当动力失败时,且失败是一个恶意的力量击败了自己,那认输会导致巨大的羞耻感。
但是,当确认外界是基本善意时,向这个善意力量认输,就不会有羞耻感。
这种感觉形成后,孩子就自然有了一种韧劲,同时还伴随着适度的明智,知道该放弃时放弃。
糟糕的教育,都是在破坏孩子的动力。
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就是大人们太喜欢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教孩子怎么做。
这其实是父母在追求,让自己的动力在孩子身上实现,但孩子就会感知为压力。
所谓压力,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为,这是外在力量在恶意攻击自己。
当父母或老师,喜欢用威压或暴力方式逼迫孩子时,不管孩子意识上如何看父母,为父母做辩解,他们的内在都感知到,父母或老师是恶意力量。
这时,如果服从权威,孩子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我被敌人打败了,我怎么这么弱小这么差劲!
所以,为了保护这种感觉——我的人生我说了算,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说“不”,例如拖延懒惰等被动攻击,就是常见的方式。
有时,说着说着,孩子自己都忘记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只剩下一种行为风格,这种行为风格,像是在毁坏自己。
这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父母破坏了孩子的动力,但孩子看上去好像自己没了动力,你必须得给他们压力,但给压力越多,孩子越容易有被动攻击。
这种恶性循环不断继续下去,就会导致文中的这类故事的结局:干脆就搞搞毁灭吧,并且孩子们多数时候容易去毁灭自己。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生理方面,不需要被父母训练,如果有,那对孩子都可以说是一种虐待。
父母需要做的,是相信孩子会找到他们自己的节奏。
例如关于起床这件事,孩子也有他的生命诉求,也自然而然会想上进,不需要父母去逼迫。
人活着,都是为了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找到自己的路,释放自己的动力。
当真找到这种感觉时,他会充满热情,即充满动力去追逐他所热爱的,根本不用你去施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或者观察到孩子的这种感觉,即,当他们热爱起一件事的时候,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精力都贯注其中,他们会特别享受,特别专注,根本不需要训练和逼迫。
并且,当受到挫败时,他们是会有挫败感,但他们还是会有强大的动力,去克服这些挫败。
这种时候,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温尼科特提出的原则是,做一个“好的容器”,这包括三点:
1. 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
2. 孩子遇到了挫败时,给他支持和鼓励;
3. 允许孩子的生命活力在容器内流动,而不是去阻断和破坏。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体验到,他的生命动力,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而不是逼孩子,让孩子去实现自己加在孩子身上的各种动力。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真掌握到的人,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种巨大的祝福。
不能掌握的,还陷入在给孩子压力逻辑中的,就只好在痛苦的循环中循环,虽然也有可能会成功,但很难会享受到生命。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