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 | 五花鹿
中国病房有一大忌讳:不要提“死”。
也许是为了鼓励病人振作;
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徒增难过;
也许是怕说出来后, 晦气.......
只是我们常意识不到:
对死亡的避而不谈,
才是对将死之人最大的残忍。
1
我人生第一次对死亡有实感的恐惧,在18岁。
那年冬天我的祖叔生了一场大病。
每天躺在床上,双腿浮肿,没有办法挪动,不时会有医生进来给他打针输液。
他脸上常是困惑。
偶尔问一下医生,我正在变好吗?
偶尔问一下周围的人:我怎么感觉越来越不对劲了?
但亲戚们每一次给他的答案都是:
别想太多,会好起来的。
他半信半疑,但也没办法再追问下去。
到某天早上,他身体突然恶化,再一次恐慌地问到自己的病情时,他的孩子才告诉他真相:
肝癌晚期,无法治疗。
祖叔听完说不出话,默默流了好久的眼泪,两个小时后离世了。
隐瞒病情的初衷,是希望祖叔多坚持几天。
但为了生存质量并不高的这几天,他在死亡之前,整整在心理上被隔离了一两个月。
直到那天早上突然被推倒了生命的尽头。
没有时间缓冲,没有心情交代后事,只能一个人带着病痛接受现实。
这种为他好,往往会把他,推向更加孤独的『绝境』。
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欧文·亚隆曾说过,
在面对死亡时,家人和朋友变得遥不可及,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
健康的人害怕伤害临终者;临终的人害怕把所爱的人拉进那个可怕而消沉的世界。
这种不讨论的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死亡的痛苦。
2
曾看过一个临终疗养的纪录片——《生命里》。
里面有这样一个临终患者——沈和敏。
她离世前只有一个心愿:捐献眼角膜。
她想留下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弥补离世的遗憾。
但这唯一的遗愿,实现起来太难了。
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家人不同意。
器官移植,目前在国内仍需要家属签字。
老公敷衍着:这个要和医疗机构说,要先问问儿子再说......
朋友先是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也不要多想了。然后快速把话题转移出去。
她一遍遍地提起,但周围的人始终不问她为什么想这样做,也不告诉她为什么不同意她这样做。
因为无法完整唯一的这个愿望,在离世前她越来越消沉。
连最疼爱的孙子来探望她,陪她看书的时候,她也一句话都不想说,笑不出来。
叹气、皱眉、念念不忘......直到抱憾离去。
每个人似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她好,敷衍、哄着、换话题、不讨论.......其实是把她推到无人支持的孤独境地。
身体一虚弱,精神上的自主也被莫名地剥夺。
我想起了巴金在离世前接受插管治疗,插上胃管每天挤压6次食物到胃部,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人就像是躺在床上的机器,每次换胃管时,管子从鼻子伸进胃里,总把他呛得脸通红。
他曾表示过放弃,但大家为了留住他的生命,都不同意。
最后,他在床上痛苦地维持了6年的生命,感叹: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在临终的人身上,
所谓的没有尊严,不仅仅是尿失禁、流口水,
而是每次关于死亡的交流,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回应。
一个拥有独立意志的临终者,只能没有力气地躺在床上,无法得到一点点理解。
很多临终者都有自杀念头。
因为他们尚未离去,便已深陷绝境。
3
有个真相大部分人意识不到:
我们其实并不懂临终的人。
我们总在哄他们,就像小时候大人在哄我们一样。
这种【哄】在本质上,不是沟通和理解,而是忽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
之前看过莫小米写过的《临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讲到临终病人的种种真实体验。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困难,循环的血液量锐减,因此摸起来凉凉的,但病人实际并不觉得冷。
此时给他们加盖一点点重量的毯子,对病人的身体来讲,都是难以承受的。
-呼吸衰竭会使临终病人难以喘气,但给予氧气并无法缓解他们的呼吸困难感。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麻醉剂,打开窗户和风扇。
-吞咽困难会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但濒死的人不会感到饥饿,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让病人有一种异常的欢欣感。
此时用胃管挤压食物、灌输一点点饮料,都会抵消这种快乐的感觉,造成呕吐、抗拒、水肿、恶性和疼痛。
她说看完这些知识后,很后悔自己在父亲离世前,顺理成章做的那些决定:
怕他冷给他盖上厚毯子;
每天计算着饮料的毫升数,试着各种方式让他喝;
甚至,在父亲说最后的愿望是拔去鼻子上的氧气管时,她和弟弟一人强按住他的手,直到他无力反抗。
这些“不懂”“不问”“不听”,不仅破坏掉他们离世前的平静和愉悦,还加深了他们的痛苦。
4
欧文·亚隆在讨论死亡焦虑时曾说道:
人和人之间的链接,可以有效减轻死亡的痛苦。
上周去看了《无名之辈》,在电影院哭得一塌糊涂。
女主是一个高位截瘫,每天坐在轮椅上的暴脾气病人。
有一天两个傻劫匪无意闯入她家,想避一下风头。女主看到他们张口就骂,想激怒他们杀了自己。
劫匪怂,不愿意动手。
但是直到后面女主当众尿了,然后大哭说:你们不要看着我,你们快走!他们突然就理解她为什么想死了。
二人不顾她的骂声,用毛巾盖住她的脸,护住她的自尊心,帮她换了纸尿裤,跟她说:
我帮你死。
在正式赴死之前,女主希望能拍一组照片。
他们试了几次,女主一直站不住,绑着不稳,抱着费劲,最后两人灵机一动,让她躺在天台上,帮她完成了最后的心愿。
原来,其中一个劫匪在生活中常常被戏弄和嘲笑,他懂那种没有尊严的感觉。
因为互相理解,他们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链接。
最后他在女主的要求下拥抱了她,并在她入睡后,开了煤气把她毒死了,自己远走。
豆瓣上网友“怀璧不予”说:所谓“真爱”,就是深刻理解对方的痛苦。
尽管因为绑匪忘关窗户,女主还是存活了下来。
但她醒来后,笑了。
在这短短相处几天,因为有了理解,女主的生活不再只有谩骂和决绝。
英国BBC曾出过一个豆瓣9.2分的纪录片《我生命最后一个夏天》,邀请5个寿命在1年左右的临终者,拍摄他们如何度过死亡前的生活。
患了前列腺癌的朱尼尔,很幸运有一个懂他的女友。
每一次朱尼尔说的话,都被她稳稳地接住。
他身体的疼痛每次一加深了,女友就带着他去买更强劲的止痛药;
他说过,很想见到爸爸,但爸爸在异国,一趟下来太奔波也太贵了。女友便通知他父亲来探望他。
当他试图掩饰脆弱,告诉父亲自己身体健康时,女友推了他一把,让他坦诚地说出实情。
年迈的父亲哽咽了一下,忍住泪水说了句:
人类治不了这个病,但上帝可以疗愈好一切。
给了朱尼尔很大的心理安慰。
在父亲和女友的支撑下,朱尼尔满足了最想完成的3个心愿:
一家三口去旅游、逃离医生的视线办了个派对、带上呼吸机完成结婚典礼。
在完成结婚宣誓的2个小时后,他突然从病床上坐了起来,说了句“是时候走了”,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看到这个画面,我对死亡的恐惧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如果说对死亡的恐慌,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宿命。
那么在这样或激烈或疗愈的交流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脆弱、恐惧、孤独正在被看见。
有人在分担我们的恐慌;
有人在慰藉我们;
有人在支持我们。
这就是人与人链接的形成过程。
一个人面对死亡很可怕,
但有了交流和链接,每个临终者,不必再独身一人。
愿每个临终者,每个爱他们的人,
都能最大限度,
交流死亡,好好告别。
作者简介:五花鹿。满腔的少女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逃离秩序。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