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的一生都在关系里,关系是人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重要支撑。
关系有远近疏离,但就重要程度而言是可以排序的。
序位搞错了,成本高效益低,人活得累;序位搞对了,成本低效益高,人轻松。
 
文 | 赵颖奇
编辑 | 陈沉沉
 
1
 
最近一期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一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在节目中,papi酱语出惊人,给出了独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序,结果引起一片哗然:
 
第一是:自己;
 
其次是:伴侣;
 
第三是:孩子;
 
最后是:父母。
 
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因为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最长,伴侣其次,而父母和孩子,他们都只陪自己一段时间,所以排在最后。
 
听到这,现场的爸爸们坐不住了,焦俊艳的爸爸更是指着手说:
 
没有这样的,不可能自己第一!
 
在场子女派和爸爸派形成了对立。
 
子女派几乎都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爸爸派坚称自己不可能第一。
 
他们笃定地排了自己的顺序:
 
孩子第一,父母第二,伴侣再往后排。
 
这时大张伟忍不住插了一句话:
 
您跟您女儿聊天(聊结婚生子这件事)的时候,就把自己放第一位啊,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别人。
 
焦爸爸还在反驳:那是我的一个愿望,没有强加给她。
 
此时,沉默良久的袁姗姗爸爸开口了:我还是希望她能成家,如果坚持不结婚,那我也不逼了,只不过我到死都会有遗憾。
 
接着他重复了一遍:很遗憾地走就是了。
 
这段话让在场的子女派听了非常恐慌。
 
表面上允许了,实际上却是却是一记更重的施压。
 
看到这里我们就发现:爸爸们坚持的“孩子第一”,实际上还是自己第一。
 
无论是焦爸爸的坚决反驳,还是袁爸爸的“带着遗憾离开”,都在偷偷暗示孩子——你要按照我的意志去活。
 
他们或许觉得孩子是属于他们的,是他们可见的世界里最美好的一部分。
 
但同时,大部分父母往往只能从行为层面了解孩子,而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
 
因为每个独立的个体,总有不愿意被外人(包括父母)所了解的地方。那里私密、稚嫩,不需要被外人参与,更别说被干涉和打扰了。
 
父母如果不愿意承认,在这个事情上自己是外人,那么孩子就有点像自己养的宠物一样——到了发情的年龄就要物色交配的对象。
 
或许大部分的父母完全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乐此不疲。
 
就像焦俊艳刚从上一段感情走出来,爸爸希望和她一起解决难题。
 
焦俊艳却急得一时语速加快:
 
即使我跟你说了(这件事情),也不能解决问题。每次你们都会问出更多问题,让我得到双份痛苦。
 
所谓“孩子第一”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希望在孩子的世界里“自己第一”,这让人害怕。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子女那一派不想生孩子,因为作为孩子,不愿意走你们的路。
 
2
 
爸爸们在“自己”和“孩子”的排序,其实已经陷入混乱。但让人揪心的,还有伴侣的排序。
 
在节目中,大张伟一直坚持,伴侣必须是第一位。而令人吃惊的是,现场的爸爸,都把伴侣放在了孩子和父母的后面。
 
还有一位爸爸,认为伴侣第三已经是很靠前的位置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许因为在他们潜意识里,伴侣和自己已经是一个共同体,孩子才是可以承担自己中年焦虑甚至死亡焦虑的最佳人选。
 
孩子早一天结婚早一天生育,你就早一天拿到对抗自身焦虑的东西,好像只要有一个遗传你DNA的新的生命诞生,你就可以永生一样。
 
但,真为孩子好,父母应该把伴侣排在前面。
 
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开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孩子在最初是婴幼儿的时候,一直活在一种错觉里,自己是妈妈或爸爸最重要的人。
 
直到有一天,孩子发现不是这样的,原来他俩(父母)才是一伙的,自己与他们融合的努力是注定失败的。
 
与其白费劲,不如向外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个Ta。
 
这时候,孩子才有可能走出去,发展Ta的独立自我。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孩子在成年之后挤不进父母的关系才是正常的。
 
父母不是一天到晚和孩子粘在一起操心谈婚论嫁的事,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浪漫,如果有能力有本事,时常在孩子面前洒点狗粮,那或许才是让孩子羡慕的事。
 
这时爸妈之间的互动,就是孩子发展亲密关系最好的榜样。
 
在这里,我也代表被催婚的人对父母说几句:
 
别把你们的焦虑和重心放在我身上。
 
不要因为住在一起,你就可以进入我的私人空间,不要因为你们觉得我在你们的世界排第一,就可以对我的感情生活指指点点。
 
你以为我不想吗?不是谁都幸运到一到年龄就遇到那个对的人。
 
在我没有遇到对的人之前,你们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在我遇到对的人之后,你们说什么也一样都是多余的。
 
很多悲剧性的案例告诉我们:
 
父母对这个事的“干着急”,只会让定力不够的子女进入“为了结婚而结婚”的状态,不过还好,因为离婚也不是什么大事。你们一直催是吧?好,那我结给你们看看,然后离了,这下你还催吗?
 
我所有的无语或反驳,都是对你们的尊重。
 
你们如果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请沉默并过好你们自己的生活。
 
3
 
谈回人生排序这个话题,一个巧合是,昨天我刚好给公司内部人员做了一个团体体验——
 
用即兴戏剧的方式去演绎了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
 
在这个戏剧团体中,根据大家对话题的理解主动认领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最初是:老婆、老公、老公的妈妈三个角色,后来大家觉得老公的爸爸也应该出现。
 
演绎一:悲剧发生
 
“老公”选择救自己的“妈妈”,任自己的“老婆”自生自灭。
 
在这个家庭里,“爸爸”之所以不能救“妈妈”,是因为他去救“奶奶”了。
 
“孩子”们随时面临没有“妈妈”的风险,所以成年之后也会首选救“妈妈”。
 
这次的演绎发展为悲剧:每一代都去背负上一代人的责任,活得很累。
 
演绎二:悲剧延续
 
“老公”处在为难的状态:两头不落好,里外不是人。
 
他想救“老婆”,但害怕妈妈知道他的这个选择,所以一家人都在场的时候,他不知道如何选择。
 
作为“老公”的角色既希望满足“老婆”的需要,又无法忽视自己“妈妈”的需要,在左右摇摆中,越发让其生命中重要的两位女人失望。
 
虽然“爸爸”在场,但三位角色的互动中,似乎不把“爸爸”考虑进来,就像他不存在一样。
 
一直在舞台上被忽略的“爸爸”说话了:你去救你老婆吧,你妈有我呢。
 
爸爸愿意看到孩子把伴侣排在父母的前面,这个危机的局面得到了解除。
 
演绎三:结束悲剧
 
“老公”直接干脆救“老婆”,伴侣优先,皆大欢喜,谁的老婆谁来救!
 
“老公”眼里只有“老婆”,同时他相信“爸爸”是有能力救“妈妈”的,就像自己有能力救“老婆”。
 
“妈妈”有人爱,“爸爸”就在她身边。
 
每一代都只需要承担这一代的责任,打造了一个更有爱的结局。
 
为什么说把父母排在伴侣之前面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从第一次演绎中可以看出来。
 
当身为“老公”的男人,去“救”自己妈妈的时候,他的伴侣只能收紧与孩子的关系,孩子被妈妈抓住不放,是不容易正常发展自己健康的亲密关系。
 
因为发展新的关系,需要放下无人照料的妈妈。
 
即便是本能驱使去追求伴侣,也会同时心怀对妈妈的愧疚。
 
即使可以结婚生子,一样活在三角关系里,不自觉地把父母放在第一位。
 
在新的一代人看来,就是重新走回当年爸爸放弃了妈妈,去“救”奶奶的路。
 
4
 
最后回到节目,papi酱提出来的排序,引发了两代人的冲突,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的人越来越重视自己和伴侣。
 
这其实是一个好的、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父母越是无法理解,越是要抓住孩子,孩子就越是想逃离。
 
在人的排序上,第一位的确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
 
但必须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己第一”。
 
父母越说孩子排在第一,孩子越是无所适从。
 
倒不如坦然承认自己借着“孩子第一”之名,行 “自己第一”之实。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意识到,父母其实并不关心你和谁恋爱、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只是通过参与孩子的生活来处理自己的焦虑。
 
父母是可怜人,孩子更是。
 
孩子的可怜之处在于,
 
无论嘴上多拒绝父母,
 
Ta内心仍然希望自己忠于父母的愿望、接下父母的责任、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然后他们在成为父母之后,不自觉地重复用父母对待Ta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代人能觉醒并有力量与其抗衡。
 
而,父母们,
 
你眼前的这一代人正在醒来,
 
你什么时候醒醒呢?
 
作者简介:赵颖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社交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所在咨询室:武志红广州越秀咨询室。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