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你可能误解了愤怒
 
有很多我们害怕的事情,一旦去做了,反而有惊喜。
 
例如,表达愤怒。
 
最近我就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男士A,他有一位损友B,总是找各种机会占A的小便宜。
 
A认为自己是个大度的人,所以对B占小便宜的行为总是一笑而过,可内心隐隐还是觉得不爽。
 
有一次,他们共同做一件事,B接连占了A多次小便宜。
 
并且,言谈举止中,B还透露出这么一种感觉:A是个不能保护自己、让人瞧不起的蠢货。
 
A大怒,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知好歹。
 
于是,A设计了一个连环套,让B不断中计,最终遭受了一连串损失。
 
然后,A再不经意地透露说:“你智商怎么这么低,这么容易就被算计了?”
 
做这些事时,A做好了两个人关系结束的准备,但没想到,被算计又遭受了一连串损失的B,竟然对A表达了尊敬和歉意。
 
从此以后,他们从损友逐渐变成了真正的好友。
 
A很惊讶:原来表达愤怒、报复和算计,竟然也可以赢来别人的尊敬,并让关系变得更好。
 
这样的故事其实很经常发生。
 
就像娱乐圈里的应采儿,出了名的暴脾气,生气就骂,但她爽朗的性格却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老公陈小春也曾说过,在她身边很幸福和快乐。
 
而相反,很多默默忍让、不敢愤怒的人,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
 
我敢说,在所有的负面情绪中,也许愤怒是被我们误解最多的。
 
关于愤怒的两个谎言
 
我们对愤怒的误会,早就根植在我们的人生中。
 
其中被误解最大的两个谎言,让我们总是敢怒不敢言。
 
1.表达愤怒会被惩罚。
 
这个谎言一般是小时候学到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小孩表达愤怒,很容易被视为“顶撞”,容易被教训。
 
但在成人社会中,否认和压抑愤怒不仅会让你吃亏,还会导致你错误地评判形势。
 
曾认识一个女研究生。
 
她的导师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她,不让她学习其他知识,只让她专心做一个方面的工作。那方面的知识她已完全掌握了,再干下去不会有任何提高了。
 
不仅如此,虽然这个项目会给导师带来很多收入,但导师每个月只给这个女孩200元的生活补贴。
 
这是赤裸裸的剥削,可女孩不敢对导师表达愤怒,因为她认为导师决定着她的前途,她需要依赖导师,才能顺利毕业。
 
在这种恐惧之下,她压抑自己的愤怒,直到它越来越大,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在一个契机之下,她接受了自己很愤怒的事实,并重新审视全盘局势。
 
随后,她才恍然大悟,明白导师对她的依赖程度远远胜于她对导师的依赖程度,她有足够的资本去和导师讨价还价,根本不用那么怕被惩罚。
 
于是,她这样做了,去和导师讨价还价。
 
导师一开始很生气,但他最终权衡了利弊,聪明地让步了。
 
如果无法放下被惩罚的恐惧,她也许会一直压抑愤怒,呆在被欺负的状态里。
 
2.忍一忍就过去了。
 
事实上,这些忍下来的愤怒,会通过别的更具破坏力的方式发泄出来。
 
有一个女孩,她父母疼爱她的弟弟远远胜于她,但她不能表达愤怒,否则会招致责骂,从而得到的爱更少。
 
于是,她变成了一个看上去非常顺从,仿佛彻底没有了愤怒的人。
 
在单位也是如此。
 
例如,领导和同事常推给她一些本不属于她的任务。
 
她不敢推掉,因为怕得罪人,怕伤害关系。
 
并且,她对我说:“我从不生气。”
 
可是,那些任务,她总是拖延,还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
 
结果,常惹得领导和同事对她非常愤怒,这导致她多次被开除。
 
在这个案例中,拖延和“莫名其妙的错误”,其实就是被动攻击。
 
她不能在关系中主动发起攻击,于是就寻找了一些被动的攻击方式。
 
她并不像自己所言——“我从不生气”。
 
她只是在愤怒出现的第一时间,立即把愤怒压下去,从而根本觉察不到而已。
 
但愤怒不会因此而消失,仍需要找到突破口跳出来,拖延和“莫名其妙的错误”就是她表达愤怒的方式。
 
她的那些同事和领导由此感受到了被攻击,这种感受是很真实的,这个女孩的确是在报复他们。
 
这种报复是破坏性的,既得罪了人,又不能帮助她捍卫自己。
 
相反,压抑愤怒,让她永远有说不完的委屈,变成了一个惨兮兮的可怜虫。
 
你要勇敢表达你的愤怒
 
因为以上种种误解,表达愤怒这个好习惯,一直被低估和忽视。
 
托马斯·摩尔在他的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道:
 
“你最好只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赞许了表达愤怒这个行为。
 
为什么呢?
 
第一,
 
一个能坦然表达愤怒的人,会很快表达出他的立场和态度,这样的沟通可以很高效。
 
而压抑愤怒的人,他不能直接表达他的立场和态度,这会让沟通变得复杂、低效。
 
第二,
 
压抑愤怒的人,他的愤怒并没有消失,愤怒还会以其他方式展现出来。
 
例如,太压抑愤怒的人会使用被动攻击,例如拖延、遗忘、莫名其妙犯错等方式,从而阻碍事情的发展。
 
更严重的是,你必须小心那些貌似一点儿愤怒都没有的人,因为他们的愤怒都压抑到潜意识中了。
 
愤怒一旦发出来,就容易像火山爆发一样发作。
 
如果你留意那些灭门案的罪犯,你会发现,熟人会说:这个人好得不得了,从来没有发过脾气。
 
但一旦被欺负得无路可退,后果就会很严重。
 
所以,要学习直接表达愤怒,你这是在教别人尊重你、尊重关系。
 
一如托马斯·摩尔所说:
 
“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
 
好的愤怒,给你好的关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为什么常常我一表达愤怒,就会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呢?
 
你也许错用了“坏的愤怒”。
 
好的愤怒,既能够保护你自己的空间,又能促进关系朝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而坏的愤怒,常常只能带来破坏。
 
我的咨询师朋友胡慎之就经历过这两种愤怒。
 
一直以来,他常因吃饭的事而情绪失控,特别不能忍受吃饭的时间被拖延。
 
例如订餐,送餐的人来晚了,他就会非常愤怒,忍不住暴训送餐的人一通。
 
为什么吃饭的事这么令他愤怒?
 
开始学心理学后,他才逐渐明白了:
 
原来,我是对经常饿我的父亲的原始愤怒,转移到了饿我的其他人身上。
 
小时候,他父亲常用“面壁”的方式惩罚他:命令他跪在一个板凳上,面向墙壁思过,并且一罚就是三个小时,还常在晚上吃饭前开始。
 
三个小时过去后,饭都凉了。
 
妈妈和奶奶求父亲先让孩子吃饭,但他坚决不同意,还大声吼她们。
 
挨饿的滋味很不好受,胡慎之记得那种滋味,也非常愤怒,但不敢表达,因为父亲是那么强大。
 
不敢表达愤怒的小胡慎之表现得像一个好孩子,非常乖、非常听话。
 
直到小学三年级,他才爆发了自己记忆中的第一次愤怒。
 
那一天中午,上最后一节课的老师拖了堂,大约拖了一个小时,而他放学后要走10分钟才能走到妈妈上班的地方吃饭。
 
在路上,他越走越有气,结果当走到妈妈那儿,看到妈妈为他准备的午饭时,怒气一下子到了顶峰。
 
他举起盛饭的搪瓷大盆,猛地摔到了地上,然后转身又去了学校,这顿中午饭因此没吃成。
 
这次愤怒只是昙花一现,之后他又变回那个很乖的、没脾气的小男孩。
 
他记忆中的第二次强烈的愤怒,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出现。
 
当时,他在防疫站工作,一次去一家饭店检查卫生。
 
那家饭店的老板给他们安排了午餐,但向下布置任务时出现了疏漏。
 
结果,等胡慎之和同事做完检查准备就餐时,饭店的服务员却告诉他们,没有给他们安排午餐。
 
“听到这个消息,我暴跳如雷,平生第一次这么愤怒,而且完全不能控制自己。”
 
他说,“我把饭店的服务员、经理和老板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当然,我不能说是因为吃饭的事,只能拼命挑卫生的刺。”
 
其实,饭店立即安排一顿午餐并不难。
 
胡慎之知道这一点,但他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甚至上司极力相劝都不成。
 
后来有一段时间,他一直对这家饭店耿耿于怀。
 
这只是开始,从此以后,他不仅对挨饿特别不能忍受,而且还变成了一个很有怒气的男人。
 
这导致了双重结果:
 
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人格力量越来越强;
 
但另一方面,他因为愤怒而失控的情形也越来越多。
 
直到他慢慢理解到,他的失控,常常是把对父亲饿自己的愤怒转嫁到了其他人身上。他对愤怒的控制力才越来越强。
 
他也试过对自己小时候无比畏惧的父亲直接表达愤怒,完成了这个重要的挑战。
 
随着认识越来越深,他开始学着对第一时间惹到他的人表达愤怒,而不是迁怒于别人。
 
这是个重大的转折。
 
这使得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好,而且尊重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而且,朋友们在他面前很放松,因为他们知道,胡慎之是直接表达愤怒的人,不藏着掖着,而他们对胡慎之也可以这样。
 
这些事情让他领悟到,愤怒有好的愤怒和坏的愤怒。
 
他说: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
 
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
 
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表达愤怒,而是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
 
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表达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
 
学习直接而合理地表达愤怒,而且是对引起你愤怒的人表达,这是一件非常有张力的事情。
 
它代表你的边界和力量,也代表着你对对方的真诚和信任。
 
所以你越是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拥有更好的关系。
 
本文节选自我的新书《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