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两代人无法做到完全独立、相互理解之前,朋友圈屏蔽父母,是新一代人必要的自我保护。
这保护自己能按自己意愿生活的同时,也保护了容易受惊吓的父母。
 
文 | 赵颖奇
编辑 | 陈沉沉
 
01 我的精彩,是我妈的惊吓
 
我的一个朋友生活在澳洲,尤其钟爱潜水。
 
偶尔在朋友圈发一下潜水的照片,他都能收获很多小心心。
 
昨天,他发给我一段他和妈妈的微信聊天记录,附带一个哭笑的表情。
 
原来,每次看到他朋友圈发潜水的照片,妈妈就紧张。在她看来,这个运动的危险性太高了,似乎每次潜下去,不一定能活着上来。
 
朋友一开始觉得妈妈的担心可以理解,并专门安排了一个时间和她讲解,包括潜水的安全问题和风险控制等等。
 
妈妈的每个担心,他都一一解释,耐心且仔细。
 
但刚一说完,她就跟完全没有听到一样,说:
 
你不在意我对你的担心,我以后也不在意你的安全了。
 
就当成我没有生你一样,你也没有我这个妈妈。
 
朋友很是无奈。
 
他觉得妈妈在威胁他,要他二选一:
 
要么“听妈妈的话”再也不潜水了;
 
要么“断绝母子关系”。
 
在我看来,朋友的妈妈好像在对他说:你要是不属于我,对我来说你就什么也不是了。
 
对朋友来说,潜水,就是他的“孩子”。
 
但妈妈为了保有自己的孩子,不惜扼杀孩子的“孩子”,并以断绝关系相威胁。
 
面对母子两代人的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的状态,我对朋友说:
 
有时候,“妈妈”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对象,你把她保护好了,才能保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朋友发来一个大写的:HOW?
 
我说:
 
上一代不太有机会经历年轻一代经历的精彩。
 
如果年轻一代忍不住要去分享,很可能对她们来说是一种惊吓。
 
朋友秒回:对!我昨天就已经在朋友圈屏蔽了她。
 
02 为什么一定要屏蔽父母?
 
社会试验平台“大树君”第227期视频是《我知道,你的朋友圈偷偷屏蔽了爸妈》。
 
一个妈妈扮演者拿着手机,随机选择去问路人:“我看不到我孩子的朋友圈,你可以帮我看看怎么回事吗?”
 
年轻路人小心翼翼地告诉她,孩子把她屏蔽了。
 
妈妈委屈地说:“我就想看看,她高兴吧,我跟她一起高兴。”
 
一位同为妈妈的路人,她还被儿子拉黑了:“因为我总爱说他,他不爱听。”
 
对于妈妈们的诉求,另一位年轻路人表示很理解父母的关心,但孩子的行为也很正常:
 
“孩子有些情绪不想让父母知道,因为你们知道了,会担心。40岁年龄,看20岁的事,大家见解不一样,沟通会有折损,情绪就会有冲突。”
 
大树君视频的收尾,写着:
 
“请不要把父母拒之‘圈’外”
 
但路人的回应,恰恰在告诉父母:为什么我会将你拒之“圈”外?
 
很多父母,就像视频里的妈妈,想多了解孩子一点,这完全没问题。
 
但是,了解之后你的反应,决定了孩子愿不愿意再为你敞开。
 
不少父母就像我朋友的妈妈,在了解之后,不是尊重孩子的生活和价值观,而是评判、指责甚至羞辱。
 
就像路人男的那句:沟通有折损,情绪就会冲突。
 
当一次评判,再次指责,三次羞辱的时候,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也保护跟父母的关系,还有什么理由不将父母拒之“圈”外?
 
03 “你是你,我是我”,这件事,越早知道越自由
 
客观的说,这也不能全怪父母们。
 
因为,20年来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大了。
 
在他们的成长的年代里,或许普遍的经历是各种不容易;
 
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重要的是抓住些什么,然后生活下去。
 
而在新一代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不容易,重要的是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但就是这“自己本来的样子”,在某些时刻用上一代人的眼光看,就是幼稚、疯癫、风险。
 
就如我朋友的潜水运动一样。
 
而朋友的妈妈觉得这个运动随时会溺死,无法容忍,但又无可奈何。
 
只有用“断绝关系”的方式安抚自己——“那个喜欢潜水的家伙,不是我生的,不是我的孩子。”
 
在两代人无法做到完全独立、充分和解和相互理解之前,必要的自我保护成了新一代人信手拈来的选项:屏蔽朋友圈。
 
如今,有52%的年轻人使用这一功能来屏蔽父母。
 
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在我看来就是:
 
你们心情我理解了,
 
为了少点惊吓到你们,
 
我呢,就先把你们屏蔽了。
 
新一代人,在成年之前就意识到,虽然父母是自己的父母,但他们不属于自己。
 
所谓:父母是父母,我是我。
 
能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越早地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和内在的自由。
 
可惜的是,部分上一代人无论在孩子多少岁之后,依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属于自己的。
 
无论是守在身边还是远在天边,无论是官高禄厚还是身价亿万,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得按我的意志行事。
 
而且,一旦发生冲突,内心戏时常冒出的那句台词就是:
 
“你要是敢不听话,为娘的我就不要你了。”
 
这句话要是放在三岁时用,应该是屡试不爽的。或许在很多父母看来,自己的孩子永远三岁。
 
04 不被打扰有多重要
 
人是否成年,看是不是到达18岁就行了。
 
但是,人是否成熟,是否能发展出「强有力的内在自我」,却与18岁无关。
 
这个需要父母不时的“不作为”。
 
就像小鸡出壳的过程。
 
母鸡若能做到温暖而不打扰,壳内的它将用尽全力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
 
母鸡若无法忍住而出“爪”参与蛋壳里的活动,它只能成为一颗很快就臭掉的毛蛋,以佝偻的姿势蜷缩在壳里永远没有看到外面世界的机会。
 
无论孩子多少岁,尊重孩子的边界,就如母鸡不去触碰未出壳的小鸡。
 
如果父母不是恶意的,就只能解释为无知。
 
所以,比起做什么,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但这对于有些父母来说,的确很难。
 
不去过度关心和插手孩子的生活,就只剩下自己的生活可以处理,但他们尚未懂得如何与自己自处。
 
要去面对自己亮点不多的生活,抛开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感,自己就如同掉进焦虑的海洋,不知如何是好。
 
但既然选择为人父母,那份焦虑你必须自己承担。
 
05 爸,除了为我感到骄傲,其他省省吧
 
最后,讲讲另一位朋友的故事。
 
年收入过百万的他,在决定辞去工作去创业时,同样有来自父母的担忧和阻挠。
 
甚至父亲也以断绝关系的方式威胁他。
 
这位朋友觉得,不能再由着父母瞎操心了!
 
于是,他对着父亲抛出了一段毫不客气的话:
 
你体形失控(腆着个肚子)、物质依赖(烟不离口)、游戏成瘾(打麻将成宿),收入没我高,工作没我自由……
 
辞职创业是我根据自己对所处行业的工作经验和深刻理解后做出的决定,不是征求你的意见,更不是接受你的批准。
 
我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你作为我的亲爹,除了以我为骄傲,其它的就省省吧!
 
虽然当时老人家被怼的够呛,面子里子掉了一地都没法捡。
 
但自那次谈话之后,他父亲一改之前过度担心的心态和言辞,开始心悦诚服地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现在过着体面的退休生活。
 
这是为人父母一个重要的过渡,也就是意识到:
 
孩子为了精彩去冒点险,也没有那么可怕。
 
愿所有的关系早一点去掉不必要的保护,让关系中的各方,都能真实、勇敢的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作者简介:赵颖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社交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所在咨询室:武志红广州越秀咨询室。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