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拖延,就是在对抗死亡。”

 

可能很多有拖延习惯的朋友,听说过这个说法,但我还没有见过对这个说法的详细诠释,现在,我来试试阐释一下这句话。

 

我曾遇过不少严重的拖延症来访者。

 

在咨询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都使用“急切”这个词,来描绘自己的那份焦虑,可见这个词很有代表性。

 

陷入到严重拖延的人,他们被急切给淹没,他们通常对急切中的逻辑没有洞察,可如果能仔细聆听这份急切,他们会发现,急切是这样一种逻辑:

 

“你”发出一个指令,“我”必须实现,而且得完美实现,否则“我”就该死。

 

换句话说,拖延就是在对抗这“该死”的感觉。

 

 

0 1

 

 

这种“该死”的感觉到底怎么来的?

 

婴儿时期,人受全能自恋的支配,只要自己一发出指令,母亲即世界,就要完美回应。

 

这时会得到满足并觉得自己是神,否则就会愤怒,恨不得对方去死。

 

但不能直接恨母亲,因为母亲死了,或世界毁了,自己也就毁了。

 

于是这个模式就成了一种内化的东西,成了恨自己“去死”。

 

这是原始的死亡焦虑,并且是婴儿自己发出的。

 

在中国太多家庭,父母对孩子,常像是一个严苛甚至暴虐的发令官,希望孩子能立即实现自己的指令,否则就会对孩子传出死亡焦虑,这是由家长发出的。

 

不管是家庭的外在环境,还是婴儿的内心戏,只要心理发展停留在这个水平,都会产生这种急切心理。

 

例如一位来访者,她没做什么工作,时间按说非常宽裕,但她永远都处于急切中。

 

哪怕只是平常走路,这份急切一样围裹着她。

 

她的体会是,好像真有一种外在力量,像在用鞭子一样抽打着她。后来觉知到,拿鞭子的是她自己。

 

她每时每刻都在对自己和世界发出各种指令,而发出后,就要求立即得到回应,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延迟,否则就陷入到暴怒中。

 

可她知道不能随意对外界暴怒,所以不管她对外界还是对自己暴怒,最终这份愤怒都是转过来抽打她自己。

 

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我发现,我的拖延和我的滥好人特性关系很大。

 

可以说,任何人对我发出信息,哪怕只是给我发微信啥的,我总想着第一时间立即回应。

 

不过,准确来讲,这都不是“想”,而是融入到身体血脉后的一种自动反应。

 

首先,执行者不可能完美回应发令官。

 

其次,执行者如果完美回应,那意味着,它彻底服从了发令官,也可以说,它觉得自己被发令官给吞吃了。

 

所以,执行者要拖延,以拖延证明,我是我自己。

 

 

0 2

 

 

这样讲也许有点抽象,那讲个好理解的。

 

一段时间内,我遇到过二三十位孩子,他们都严重慢吞吞的,然后我发现,无一例外,他们身边都有一个妈妈或奶奶或外婆,整天在对他们说:

 

“快点!快点!快点!”

 

这样的养育者,其实是在吞噬孩子,如果孩子还配合得非常好,那意味着,孩子会真觉得自己被杀死了,所以他们必须用慢吞吞的行为来显示,我是我,而不是你的一部分。

 

什么样的人不拖延呢?

 

发令官和执行者之间没有严重敌意的人,因此,执行者甚至愿意与发令官合二为一、无缝链接。

 

通常,这是因为,发令官曾心甘情愿地,去做过执行者。

 

例如,一位心甘情愿地积极回应孩子的妈妈,她也容易收获孩子的积极回应。

 

当然也会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执行者已经失去自我了,那他们会是好的执行者,非常高效,但他们容易变得非常无趣,也缺乏生气。

 

总结一下可以说:拖延症患者是在通过拖延来证明——

 

“我可以做我自己”,或者说,“我的意志可以存活”。

 

 

0 3

 

 

上面的论述中,其实还是将慢吞吞视为不好,但其实,孩子最初,必然只能是慢吞吞的啊,他们那份慢,多么萌,多么可爱!

 

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充满爱意,他们不会总想着让孩子快,而是去接纳甚至爱着孩子的这份慢。

 

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我在打理得到专栏时,一年为专栏写了一百万字,此外我还写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文字。

 

同时,我一周还做三天咨询。

 

并且,关了一家公司,又开了一家公司,装修了一套房子,还到处讲课……

 

然而同时,我真觉得,我有严重的拖延症,浪费了大量时间。

 

因此,我多次想,如果我不拖延,我还可以干出多少事啊!

 

可直觉上,我觉得,有一种东西,可能更宝贵,就是能将时间浪费在无用而美好的事物上。

 

例如爱,例如生活,例如摄影,例如沉浸在美景中,甚至,只是呆着。

 

“急切”,是在被暴怒、恨、毁灭感等组成的死亡焦虑所追赶,而“拖延”则是在对它说:我不怕你!

 

不过“拖延”是潜意识层面的,而意识层面的“急切”,是在说:“啊,我多么想服从你啊,我都急死了!我总拖延,实在抱歉,我愧疚死了。”

 

必须常说“死了”这个词。

 

你看,这就是死亡焦虑啊!

 

心理层面的死亡,是这么一种东西:

 

你想呆在这儿,而另一个声音说,这不可以,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来,你要呆在我让你呆的地方。

 

写到这里,我想起李孟潮引用过的马尔库塞的一句话:

 

俄耳浦斯的语言是歌声,他的工作是消遣;那喀索斯的生命是美,他的存在是沉思。

 

这句话太美了!

 

太有效率的工具,体会不到这样的存在之美,而拖延,是对这种存在之美的一种渴求吧。

 

 所以的确,拖延也并非一件坏事,不是吗?

 

推荐课程

 

温尼科特曾说:生命力和活着的感觉,都与攻击性相连。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说出自己的”不舒服“,活出自己的攻击性,活出创造力、活出力量与真实。

推荐由武志红参与策划资深心理咨询师黄玉玲主讲:《攻击性32讲:如何活出充满力量的真实人生》

 

武志红力荐的攻击性课程

(全32讲)

扫码识别,即可购买

↓↓↓

 

我们还开通了“赠送功能哦,和爱的人一起开启说了算的人生~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