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发现一个现象,好人,总是和坏人在一起。
不少来访者前来咨询情感问题。
谈及出轨或家暴的丈夫,明明自己心里怨念极深,但都走不到最后一步,提出离婚。
 
比起分离,大多数人受害女性都在追求如何重新构建一个幸福家庭。
 
这些女性,在大众定义下,自然是善良的好人。
 
离不开坏男人,她们难道仅仅就是在追求被虐吗?
 
或者,只是为了追求虚幻的道德自恋感吗?
 
当然不是。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问题仅仅是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好处。
 
好人无法拒绝坏人的剥削,是因为,看起来很简单的拒绝行为背后,藏着让好人惧怕的东西。
 
好人和坏人在一起,对于好人们而言,首先有这样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
 
第一,大家都同情好人。哪怕是不喜欢好人,并对好人敬而远之的人,也仍然会对好人报以同情。
 
第二,好人和旁观者都容易觉得,问题都出在坏人身上,好人与坏人关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坏人导致的。
 
好人、坏人与旁观者,就此组成了一个三元关系。
 
好人在坏人那儿,丧失了很多利益与好处;
 
而在旁观者那儿,以及好人自己心中,都有着一些同情分;
 
如果旁观者足够庞大,那么好人还可能借旁观者的同情分将局面扳过来。
 
第三,好人还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好处——保持关系的继续。
 
好人很担心一旦发起攻击,关系就会丧失,而自己就会陷入孤独中。
 
以上这些好处,都是很容易被分析出来的。
 
除了这些好处,好人还有一个隐蔽的好处——
 
“靠坏人来应对外部世界。”
 
我曾提到过,我将每个人的空间分成两个领域:
 
以亲密关系为主的生活领域,核心规则是珍惜;
 
以工作关系为主的社会领域,核心规则是权力。
 
怎样才能在社会领域把握好权力规则?
 
关键点是,如何表达你的力量(即攻击性)。
 
一谈到权力,我们都容易觉得“暗黑”,那么,要把握好权力规则,对一般人而言,就意味着要进入“暗黑”的世界。
 
这会让我们惧怕。
 
所以,很多人期待过简单的生活,彻底不理会权力规则,彻底不理会人性中的黑暗,而追求单纯的真、善、美。
 
如果世界能这么简单就好了,如果就守着珍惜规则去处理一切人际关系就好了。
 
但可惜,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首先,如果你只使用珍惜规则,而不使用权力规则,那么,你就很难在现实世界中生存;
 
其次,即便在私人领域的最核心部分——亲密关系中,也仍然存在着“暗黑”的权力之争。
 
我的一个朋友,总想着靠一颗单纯、简单的心走遍世界。
 
她的所作所为,总让我想到一个词——“天下无贼”。
 
可是,她选了一个非常复杂、自私的丈夫,对她经常剥削和控制。
 
这样的关系,看起来很危险,她有可能会被阴险、自私的配偶“活剥生吞”,但也有合理之处。
 
这个善于使用权力规则的配偶,可以帮这个抱着天下无贼态度的人去对付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贼”。
 
也可以说,这个回避了权力规则的人,要借助这个太想乃至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人来保护自己,并帮自己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权力、利益关系。
 
相对而言,如果是好男人配一个坏女人,那么看上去并不是很协调。
 
因为好男人会宅、会缩着,而不能像坏男人那样,有力地去应对复杂的权力关系。
 
而坏女人去努力使用权力规则时,就总显得不协调。
 
相反,如果是坏男人配一个好女人,那么就协调很多。
 
男人像狮子一样去应对外部世界,强有力地使用权力规则,女人则在家中使用珍惜规则。
 
这样的内外之分,就协调了很多。
 
因此,很多女人理想的男人是“他一辈子傲慢不羁,但把所有的柔情都给了我”。
 
不过问题是,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的平衡不好把握。
 
一个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人,不仅进入了黑暗,也可能会被黑暗彻底侵蚀,于是变成对所有人都使用权力规则,对身边最不设防的那个人也不例外,甚至盘剥最严重。
 
只想使用珍惜规则的好人,找到太想乃至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坏人,就逃避了面对社会领域的种种焦虑。
 
这些焦虑包括:
 
第一,进入黑暗的焦虑;
 
第二,弱小的焦虑。
 
要想玩权力规则,就必须展现力量。
 
而力量的展现,也需要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
 
如果你是一个胆小的人,来自一个整体上胆怯的家族,那么这份学习相当不容易。
 
展现力量即展现攻击性,胆小的人担心一展现攻击性,就会被强大的他人报复乃至灭掉。受这份恐惧的裹胁,干脆就只表现“善良”好了。
 
但没有力量的这种善良,其实是讨好与顺从。
 
讨好并顺从强大的他人,让他们不要攻击自己。
 
所以,好人的好,既赢得了道德自恋和他人的同情,又借助坏人逃避了现实世界的压力,这真是有莫大的好处。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父母人都太好了,面对亲人的严重盘剥,不能做出有力而合理的防御措施。
 
而我和她深谈这件事时,也很容易陷入僵局中,她觉得自己好像和父母一样,真是什么都做不了。
 
但每当谈到她父母对亲人可能有的恨意时,她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不是对外部的惧怕,而是对内在什么东西的惧怕。
 
我让她安静下来,去体会这种惧怕,她的惧怕一下子达到了顶点。她简直是实实在在地觉得,她身边有一个“鬼”出现了。
 
这个恐怖的“鬼”,就是太好的好人心里的“怨恨”。
 
太好的好人,一直压制着怨恨。
 
结果,怨恨只能在潜意识里,不能浮现在意识里,它的特征就是恨与攻击。
 
并且,它无论是在梦中,还是在生活中出现,好人一开始都会觉得它来自外部,而且要攻击自己。
 
但试着和它对话,就会发现,它来自内部,是好人一直屏蔽了的。
 
好人程度越严重,对怨恨的屏蔽时间越久,它的可怕程度就越重。
 
而它一旦浮现,你对它的恐惧也就越重。这是超级好人们同样恐惧的部分。
 
结果变成,越是好人,就越要使劲儿和这部分对抗,生怕它和自己融合。
 
具体就表现为,超级好人们死活就是干不出坏事来,就是不能拒绝,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对坏人行使必要的报复,表达必要的恨。
 
对胆小的羞耻,和对怨恨上身的焦虑,在好人身上会同时存在,而且严重程度不相上下。
 
好人如果不想再做滥好人,就需要去一点点学习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攻击性。
 
原始生命力都是带着攻击性的,而它之所以不能展开,就是因为有这样两种焦虑:
 
第一种,担心一表达攻击性就会被报复,乃至被灭掉;
 
第二种,担心表达攻击性时会伤害到所爱的人,而自己也变成了陷入黑暗而不能自拔的坏人。
 
弗洛伊德认为: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两大动力。
 
我也一再强调——把攻击性活出来吧,攻击性就是生命力。但你就是很难做到,这需要不断地练习。
 
一个孩子,最初展现他的攻击性时,也需要无数次练习。当体验到他不会被灭掉,也不会灭掉父母等所爱的人时,就能逐渐顺畅地、人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了。
 
一个成年人也是如此,需要无数次练习。
 
同时,需要觉知。
 
觉知打开了对攻击性的封印,但真实的成长需要切实地练习。
 
作者简介: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