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 | 肖璐 编辑 | 五花鹿、朗门
网上有很多辅导孩子、处理孩子日常冲突时的视频。有的父母被气得大吼,甚至家暴。在一瞬间,情绪就被点爆。所以,要说养娃最困难的事,我想是情绪管理 。
上个月看到一则让人后怕的新闻:
陕西一位妈妈发现儿子写作业不用心,一气之下,把孩子打了一顿。
第二天凌晨,孩子突然呕吐不止,妈妈紧急将其送到医院,但最终孩子因头部多处受伤,抢救无效死亡。
妈妈也被判刑3年。
在冲突时刻,如何稳定好情绪,是大多数父母的一道难题。
最近有一档叫《你好,妈妈》的访谈类节目,其中陶虹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
如果说爸爸是一个家的顶梁柱,那妈妈需要做一个家的“定海神针”,牢牢稳住整个家庭的情绪。
01 厉害的妈妈,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育儿途中的挫败,就好像今年热播剧《小欢喜》里的宋倩一样,陶虹本人也一样经历着。
例如,女儿对各种乐器的三分钟热度。
开始女儿想学钢琴,等到买了电子琴回来以后,孩子就把手往后一背,死活不肯练;
那就学木笛吧。结果陶虹5分钟就可以学会的曲子,女儿练了半年也没学会;
又开始想学大提琴。定制的琴拿回来了,练了两天,新鲜劲一过,又不想学了。
陶虹见女儿这么痛苦,说那以后再也不提学任何乐器的事儿了。
结果女儿说:不想学大提琴了,因为想学吉他……
陶虹还是不焦不躁,耐着性子劝女儿:
“都是弦乐,大提琴练好了,吉他就更容易学了”。
事后,陶虹仔细反思了一下:
“或许并不是练琴本身让孩子痛苦,而是孩子一直在重复一个有困难的事情,自己又在一旁情绪紧张地督促着,紧盯乐谱,纠正手法,孩子就难过去这个坎儿。”
从那以后,她就不这样做了。
不久后,女儿的房间里又传出来了琴声。
这背后,不仅仅是育儿的知识,更是问题出现时的情绪管理能力。
当情绪得到了管理,一切的反思和教育才可以水到渠成。
有一次,陶虹女儿兴致勃勃地要给她做“夏日特饮”,女儿把杯子拿下来时,手一滑没拿住,玻璃渣子碎了满地……
这时陶虹只是把狗抱去别的房间后,回来收拾残局,没有勃然大怒,也没有多说孩子一句。
她知道孩子虽然嘴上不说,但知道自己做错了,这就够了。
对比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犯错时,会忍不住奚落嘲讽孩子或者大发脾气。
这种反应很难得。
这些对错误难以容忍的反应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
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
02 什么会阻碍我们成为定海神针?
做陶虹一样的“定海神针”式妈妈,对很多人来说,是有困难的。
原因是:大人习惯性将自己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
恐惧主要因为这两点:
1. 恐惧失败
曾在地铁上听到一位父亲教导孩子作业,“错一次是正常人,还错第二次那是呆子!”
很多父母容不得孩子犯错,在他们心里:多犯几错次,就几乎等同于失败了。
——他们扭曲了“失败”的含义。
无法容忍失败,背后是两个误区。
① 父母缺乏“空杯心态”:
理所当然认为,大人知道的东西,孩子也“应该知道”。
一旦发现孩子有一点和他们的预期不符,就夸大这种“不符”带来的恐惧,认为孩子糟糕得一塌糊涂。
② 父母把孩子的受挫当成是自己的失败,无法把自己和孩子分开,建立清晰的界限:
孩子成绩不够好,就是“我”不够好;
孩子做得不够完美,就是“我”的不完美等等。
大人对于“失败”的错误定义,会导致他们一旦看到孩子犯错,第一时间是想着如何去惩罚孩子,来“长记性”,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 害怕消极情绪
我们家孩子刚学写字时,常常写着写着就开始发呆,任我再怎么催促也不动笔,有时还会崩溃哭起来。
我以为她是在偷懒,急得我在旁边直跺脚。
这时候,我的着急、女儿的崩溃弥漫在了整个房间。
我更急着想让她写完,以此消除我们的情绪,但不管我怎么威逼利诱,她就是不愿继续写。
但后来我冷静下来了。这时,我才发现她在写字时有个习惯:要跟我确认上一个字写得好不好,写得“好”了,才继续写下一个字。
所以她没有拖延,只是需要我的反馈罢了。
而如果我没有冷静地看待这件事,就会陷入两个人的情绪里面,越害怕这种情绪,就越逼迫女儿,把责任推卸到她“偷懒”上,甚至可能因此摧毁了她学习的积极性。
直到后来我宽抚她:先不管写得好不好,认真完成就行。这时她的写字才真正地顺畅起来。
03 恐惧是如何在代际间传递的?
我们对失败、负面情绪的恐惧,大多源自我们童年经验的缺乏,这些缺乏由我们的父母传递到我们身上,再传递到我们孩子身上。
记得女儿刚从幼儿园毕业的暑假,总会突然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想幼儿园了,我不想上小学了。” 但我下意识的反应竟然是想责备她:你太脆弱了。
好在我在责备之前,觉察出了我这种反应背后的信息:
责备别人的脆弱背后,其实是不能接受自身的脆弱。
认为脆弱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当看到别人身上的脆弱,就忍不住想要去压制和打击。
想起小时候,我一旦在爸爸面前流露出脆弱的情绪,他就会故意忽略,或者对我的行为举止充满愤怒,导致我认为:脆弱是一件令人羞耻和愤怒的事。
而我的爸爸,在他小的时候,也是这样被父母对待的。
回到女儿身上,其实她的“脆弱”,不过是对过去留恋罢了。
这再平常不过,即使大人在遇到环境改变时也会如此。
于是我走过去抱着女儿,跟她说:
“对旧的东西留恋,对新的东西害怕,都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刚去幼儿园你也会哭一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如果想念幼儿园,妈妈随时都可以带你回去看看。”
然后她就开始掉眼泪,不过哭了一会就平复了。
接受告别和适应新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一定会伴随着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是我现在想和女儿一起体验的过程。
而如果我没有察觉,消极情绪的背后原因,那我也会无意识地将这种恐惧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04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枚定海神针?
那需要怎么做,才能停止这些恐惧代际传递,成为一个“定海神针式”妈妈呢?
1. 正确地理解“失败”的含义
要知道,父母对“失败”的反应过程,会被孩子记下来,当ta下一次犯错时,就会复制父母的反应方式。
如果父母害怕失败,那孩子也会如此,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成为一个没自信没担当的人。
而如果父母允许失败,那结果就完全不同。
陶虹发现女儿不爱玩积木,无论她“诱惑”多少次,女儿都不感兴趣。
但奇怪的是,只要陶虹不在,女儿都会过去玩,一旦看到陶虹来了,便马上跑开。
后来陶虹才知道,原来正是陶虹自己玩得太好了,孩子一对比,感觉很失败,所以才不敢玩。
于是她让徐峥(陶虹的丈夫)经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败”。
用行动告诉孩子:“爸爸搭积木也会倒,大人也会犯错,所以你做不好是很正常的,没有关系。”
毕竟,孩子成长为大人,就是通过不断犯错、再不断进行纠错,积累经验的过程。
允许失败,就是允许试错,允许成长。
2. 改变对消极情绪的认知,学会处理消极情绪
任何情绪本身,并不存在好坏、对错。
消极情绪的出现,只是在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罢了。
但如果无法接纳这些情绪,就很难从中有所领悟和改变。
所以先理解和接纳,其次再引导。
所谓的理解接纳,就像我面对女儿怀念幼儿园的情绪一样,去允许它存在,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她一起度过。
而之后的引导,方式也有很多。
在《你好,妈妈》里,新闻主播卢秀芳提了一种有趣的做法:演戏。
在她孩子闹别扭发脾气的时候,她会故意走近儿子左看看右瞧瞧说:
“咦?这个不是我的儿子,头发不一样,牙齿也不太像,他去哪里了?快帮我把他找出来”。
儿子也意识到问题,会不好意思,跑进厕所一会儿又跑出来说:“好!我把你儿子找回来了”,然后两个人笑成一团。
当她自己也忍不住要发脾气时,儿子也会学着她说:“咦?这个不是我妈妈……。”
卢秀芳说,不管谁乱发脾气时,其实心里都知道不对,这时就需要一个有趣的方式,给彼此台阶下。
从消极情绪,转换到积极情绪,有时就在这些瞬间完成了。
写在最后
其实很多父母在育儿上,有情绪管理问题,大多因为理解亲子关系时有一个误区:
把孩子放在对与错、输和赢的对立面。
出现矛盾时非要争一个输赢,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孩子是错的,所以才会在表达情绪时,常充满攻击性。
但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合作关系。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充当“同盟者”的角色。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建议,而不是火上浇油,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正如李小萌在节目里说的:“我们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
一旦有了这个认识,想必育儿情绪,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了。
作者简介:肖璐,医学专业毕业,三级心理咨询师,媒体行业从业者,现为自由撰稿人。公众号:鹿见不评(ID:xiaolu52800)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