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蘑菇姑姑 编辑 | 陈沉沉
 
(本文涉及剧透~)
 
前段时间主持人李艾在《新生日记》里的一番话上了热搜,她说:
 
曾经对两性关系没有安全感,认为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决定不是找什么工作,不是去哪里生活,也不是嫁什么样的男人,而是给孩子找什么样的爸爸。
 
因为工作可以换、地方可以换、甚至老公都可以换,但孩子的爸爸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不管你以后对这个男人爱也好,恨也罢,他是孩子爸爸这件事是不可能再改变的事实。
 
这段话有很多人赞同,也很多人反对。
 
但是不管如何,它说出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
 
选择一个男人作为结婚对象的时候,女人不仅要考虑爱情,也要考虑一个男人胜任父亲的能力。
 
可一个未婚的女人,要凭什么判断这个男人适不适合当孩子的爸爸呢?
 
巧合的是,时隔23年,经典奥斯卡电影《美丽人生》在全国院线重映了,影片中的男主“基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强大父亲的形象。
 
就这个人物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01. 小丑或英雄
 
《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基度,是一个普通从乡下来到城市的青年。
 
他来投奔亲戚,想在这个城市里开个小书店为生。
 
文艺青年的神经质和不现实在他身上都有。
 
他很擅长编故事,随口就来,一会说自己是这一带的王子,一会说自己是罗马教的督学,看起来极其荒唐不靠谱。
 
基度的爱情源于一次偶遇,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他遇见了姑娘多拉。
 
他对她一见钟情, 称呼她为“公主!”并把自己当作了落难的王子。
 
为了引起多拉的注意,基度去冒充来学校视察的人员。
 
他站在桌子上跳舞,夸张的表演,只为博美人一笑。
 
和那些一脸严肃的官员比起来,他像个成人世界的小丑。
 
但他又是那么特别,他的幽默感是毫无束缚感的生命力,成功吸引了多拉的注意。
 
像所有爱情故事一样,多拉有一个“无趣但正确”的未婚夫。
 
家里人都逼着她嫁给这个“正确的人”。
 
多拉却抛弃了一切,嫁给了脑洞清奇、热情似火的基多。
 
然而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有持续多久。
 
在儿子乔舒亚五岁生日的那天,基度一家被纳粹抓走,送往犹太人集中营。
 
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在铺垫基度的性格, 后半部分就在讲这种性格在面对极致苦难所散发的人性光辉。
 
在集中营里,基度为儿子努力营造着安全感。
 
他告诉儿子,这个地方正在进行一场游戏,游戏的唯一要求是:躲起来,不能被别人发现。
 
先得一千分就胜出,奖品是:一辆坦克。
 
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
 
一、如果你哭;
 
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
 
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
 
在这里:
 
毒气室被他说成了浴室,尽管有的人去了回不来;
 
有人被拉去焚化炉活活烧死,他却用来跟儿子开玩笑;
 
劳作无比残酷,他却兴奋地跟儿子炫耀:我今天得了48分。
 
于是,冰冷的监狱,凶狠的士兵……在儿子眼中都成了一场积分的游戏。
 
为了安慰妻子,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
 
而且,他趁着在餐厅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安慰了妻子的心。
 
后来,纳粹德国战败。
 
就在盟军将要来的前一夜,纳粹决定杀掉集中营里的所有犹太人。
 
这也是基度生命的最后一晚。
 
这天夜里到处是杀人的枪声,父亲将儿子藏在一个垃圾桶里,他想去找妻子。
 
然而,他迎面碰上了巡逻的纳粹。
 
就在他被枪毙的最后一个拐角,他路过了藏着儿子的铁箱子,他知道儿子正从箱子的缝隙里看着自己,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样子,惹得儿子笑出声来。
 
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也让儿子相信这是一个游戏,不要害怕……砰,拐角处枪响了,儿子脑子里留下的,是父亲最后的滑稽模样。
 
第二天清晨,终于,盟军的坦克开进来,所有纳粹都撤走了,儿子钻出里铁箱,哇,一辆真的坦克,这就是奖品!
 
他看到真坦克的惊喜的表情,相信令所有观众都哭了。
 
这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来的“惊喜”。
 
儿子与妻子终于在阳光下团聚在一起,他的儿子兴奋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赢了!
 
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
 
这时候你再看这个又瘦又矮小、像小丑的男人,觉得他高大伟岸了许多。
 
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但最后的胜利者,却属于一个父亲的爱。
 
02. 所谓“意志的胜利”
 
我们回过头看基度,全片中有一段话很好地呈现了他的性格。
 
基度在叔叔的餐厅做服务员,叔叔指导他如何做服务员,他说,
 
你做服务员,应该学向日葵。向日葵向太阳鞠躬。
 
你看到鞠得太低的向日葵直不起来,那就意味着它们已枯死!
 
你是侍应,不是下人。
 
服务是提高自我的艺术。
 
就像上帝为人服务,但上帝不是下人。
 
这是一句双关语,也提示着我们和命运的关系。
 
之所以在悲惨的时代和社会命运之前,人类总可以有选择,总会“赢”,是因为:
 
虽然环境不可以改变,但是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是命运的仆人,我们就可以不是!
 
可以说,这也是基度的人生哲学——他从来不被环境定义,他一直都在选择自己和环境的关系。
 
基度最厉害的本事是:所有普通的现实事件到了他那里,他都有能力把它转化成另外的“意义”。
 
一个普通姑娘的相遇,他会说成是王子和公主的相遇;
 
一次纳粹迫害,可以说成是一个游戏……
 
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客观世界呈现也就不一样。
 
这就是心理学说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理事实中。
 
哲学上的命题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纯粹客观的事物,所有客观都有主观的烙印。
 
同一个事件,诠释不相同,意义也就不相同。
 
基度一直带着这一种主观的精神力量。
 
即使在贫瘠、甚至危急万分的生活中,他会告诉你他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并且让你相信。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他始终不被恐惧占有,而是做自己的主人,选择尊严。
 
但这正是哲学上“自由”的一种定义——
 
“自由不是你总能够改变现实,
 
而是在同样的现实面前,
 
你总能够选择你和这个现实的关系。”
 
基度的精神本质,是他总在做一个现实“转换器”,拥有一种可贵的爱的创造能力。
 
03 . 父亲的选择和精神传承
 
这让我想起了“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的话题。
 
记得网上有一张经典的图片:下雨,一个父亲给儿子撑伞,伞都打在儿子头上,自己的背上全都淋湿了。
 
这张图片从背后拍的,取名叫做“父爱”。
 
这个画面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它暗喻了一个经典的父子关系——父亲对儿子的“庇佑”。
 
所有的父亲都用他最大的力量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不但保护,而且是托举,渴望他走到更远。
 
哪怕他现实社会中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父亲,他也在尽其所能完成这样的职责。
 
然而现实中父亲的保护和爱里包含的具体内容,却各有不同。
 
随便举两个父亲的例子:
 
第一个父亲,是北漂。
 
有一次聊天,他下定决心似地对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不会给我的儿子买房买车,我就是赤手空拳来到北京的,我没有,他凭什么要有,他也得自己去拼。”
 
他每天都是这样跟7岁的儿子说的,“你的一切都靠自己,将来我什么都不会给你!”
 
第二个父亲,他是一个创一代里成功的企业家,随着年纪的增加,他最担心的是儿子接不了班。
 
每天他看着儿子,最大的心情是担忧和焦虑。
 
而儿子的状态更可怜,二十出头,战战兢兢地混在一堆三四十岁的老男人人群里,那些男人都是公司的股东高层或者重要合作伙伴,他在为接班做准备,但是处处感到这些人的不信任在碾压他。
 
这两个父亲无一例外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也要比自己好;
 
但是,第一个父亲他对孩子的基本态度是“恐吓”。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像自己一样自立自强。
 
但是他描述的,却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不奋斗就一无所有,谁都看不起你。”
 
无疑这是他心中世界的投射,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你的力量需要证明,你必须要自己去证明!”
 
——他对儿子的这种期待,藏着他一辈子在寻找的关于“自证”的恐惧、匮乏。
 
在父亲这样的人生态度里,儿子感知到的是:
 
生命,是一场“落后就要毁灭”的自证游戏。
 
第二个父亲对孩子的基本态度是“担忧”。
 
“我怕你不行!”
 
这也是很多相对成功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这个儿子生来就在一个阴影里——父亲的成功。
 
父亲看他百般不担忧,生怕一生奋斗的基业砸在不成器的儿子手中。
 
儿子到底要怎么样证明自己,才配得上父亲的信任呢?
 
虎视眈眈的还有父亲身边的所有合作伙伴,身为继承者,坐上高位意味着德不配位的自我怀疑和恐惧。
 
生命此刻和未来可能是一场很久的“自我怀疑”。
 
我时常会想,面对自己的孩子,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向他描述这个世界。
 
作为儿子,在怎样的激励下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这里不仅仅有物质传承的问题,更是精神传承的问题。
 
上述两个父亲不可谓不“强大”,一个是奋斗者,一个是成功者。
 
但是他们内在和 这个世界的基本关系却很“丧”,这导致他们传递给儿子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紧张的、恐惧的。
 
怎么做父亲,才能真正提供力量和庇护呢?
 
首先问我们自己:内心有没有力量和安全感?
 
如果我们自己就被“丧”主导,那精神上的弱小症还会传下去。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第三个父亲,他其实很关注孩子的生存力,但他也是特别担心他做不到,因为他埋怨自己孩子“慢吞吞,性格温吞”。
 
他的原话是说,“我等他可以,可长大了谁等他?社会上谁会迁就他?”
 
所以他在家里就非常严厉地催促儿子。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很容易哭,情绪不稳定。
 
儿子一哭,他还更看不惯地说:
 
你这么容易哭,长大了别人一说你,你也哭吗?能不能坚强一点?
 
问题是儿子能被骂到坚强起来吗?
 
一个人不会因为外界的打压而长出内在力量来。
 
反而,内在力量只能通过呵护和鼓励,才能感觉自己安全,才能愿意生发。
 
长大了的挫折要长大了再面对,孩子小时候需要很多爱,去长大。
 
而且外界越是残酷,他心里就越必须有一个人包容宽容他自己。
 
而这构成他一生自我相处的方式,他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正是早期父母和他相处的方式的复制版。
 
在我看来,总用残酷的一面教育孩子的父亲,那是在诉说父亲本人的失落,以及对世界的不信任。
 
“世界”在他的诠释下,要么是一个庞大的弱肉强食的竞技场,要么是一个落后就出局的冷漠之地,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会接受这个暗示,会“说服”自己表现得强大,
 
但这和真正的强大是两回事。
 
在《美丽人生》这部电影中,你可以说它是极度虚构的、浪漫主义的情怀,不现实,但正是因为不现实它才感动了我们,因为我们尚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这种传递爱的创造力。
 
最好的父亲,是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而不是过早把残酷植入给他们;
 
在恐吓、挫折、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了或许也会有效地生存,但是和世界的关系将始终是“不美丽”的。
 
 
04 . 做一个真正强大的父亲
 
做一个好父亲,不仅是靠“拼爹”资源,更多的传承要靠精神传递完成。
 
电影《美丽人生》中,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幼年的孩子仍然感觉世界是接纳他的,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从没有破碎。
 
“相信有一天我总会碰到那辆真的坦克”,这种希望和感觉成为他的真正护佑。
 
年幼的孩子需要一个父亲撑起的精神童话,让他和这个世界有美好的关系,然后以这个为模版长出自己美好的一生。
 
这个从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儿子,其实用不了多少年,就会从历史课上学到集中营到底是什么,就会知道真相是残酷的;然而与真相一同到来的还会一个如梦初醒,那场游戏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让他理解父亲是谁、真正的爱是什么。
 
父亲用牺牲,教会了他什么是真正的爱。
 
他一定会长大到去面对真相的,但是前提是,他要等到那一天。
 
他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真相,还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真相,才能用爱去转换残酷。
 
在这之前,他需要的是父亲的童话。
 
电影的最后,当年的小男孩用苍老的画外音说:“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他从父爱里得到的精神财富帮他度过了美丽的一生,这时候你才明白为什么这个电影要叫“美丽人生”了。
 
 
什么是你心中真正的男人?
 
根据调查,女性心中最渴望的男人的特质:排名第一是负责任,第二是有上进心。
 
但我说,除了这些跟家庭繁衍有关的男性角色的标准外,“浪漫”是一个男人更本质的品质。
 
这个浪漫,不是送玫瑰花这种浪漫,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情感能力。
 
多数男人从小被训练形成的自我,是达成目标的男性特质,很少有人要求他们具备情感能力。
 
然而他会不会爱,能不能够具备强烈的爱的信念,这件事才决定了他身边的家人是否幸福。
 
《美丽人生》的电影只不过用极端的形式,把这种选择放在了生死面前。
 
但浪漫的精神放到哪个年代都是不变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一种面对生活残酷现实时很大的乐观力量。
 
一个男人的终极“浪漫”,是他的情感品质,是否具有提供支持的功能。
 
基度从未放弃表达爱,选择着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作为父亲,他送给儿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也一样相信“人生是美丽的”。
 
每个父亲都是极度爱孩子的,但爱的能力各个不一样,希望这个电影可以给我们一些提醒:
 
如果这个时代、社会的环境不可战胜,
 
那每个父亲自己如何选择自己的“相信”呢?
 
什么是我们要传递给下一代的人生意义?
 
你的选择又将是什么……
 
 
作者简介: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