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武志红主创团
 
今天网上劝父母戴口罩的话题很火。
 
这几乎是绝大多数年轻人的苦恼。
 
挺让人心急的。
 
尽管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学会了慢慢来:先是转发任何可以看到的新闻,然后口头做教育,最后再说服他们戴口罩。
 
但结果往往是面对着微信群一片沉静、父母一句“没那么严重”,真是让人更急了。
 
越心急,就越想转发给新闻。
 
越转发,就自己越紧张,也让家人更厌烦。
 
我昨天回家前,妹妹说父母不重视,气得我转发了各种信息到群里,晚上一回家谁说不严重就怼谁,一轮下来,自己也很恍惚。
 
那怎么办才好呢?
 
对此,我们提供了一些自己的洞察和方法。
 
说到底,这些心急的本质,是对意外的失控:
 
无法控制自己的安全,
 
无法确保家人的健康,
 
更不敢确认万一中招了,我们能最快得到治疗,并且能100%痊愈。
 
这是基本的失控。
 
但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似乎还在不断增加变数。
 
例如有一些明明发烧了还是离开武汉的人,因为缺乏卫生意识,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家人和家乡;
 
例如周围不听劝的父母们,无口罩去市场,然后再回家一起吃饭,你知道很容易交叉感染……
 
这下,失控就更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那么生气和着急。
 
怎么办呢?
 
我认为目前来讲,最有效的机制是:
 
自发的个体的有序性。
 
即:
 
以自己为核心,自我保护,不要让自己成为被传播和传播者。而其他人我们只能影响,无法改变。
 
想清楚这点之后,关于“父母不听劝”这事,我是这样做的。
 
我冷静了一下,午饭和父母进行摊牌。
 
首先,最后一次强调严重性,告诉他们:
 
我已经在群里发了那么多信息,建议你们去看去了解,不看的话那我也管不了。
 
之后,我不会再说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也不会密集地发,只会传播一些必要的信息。
 
其次,告知他们我个人的应对措施:
 
我建议你们出门戴口罩,这是医生朋友强烈建议的。
 
我不会勉强你们,但我需要保护自己的安全。
 
如果你们不戴口罩,那我和你们说话的时候就戴口罩。
 
如果你们餐具不消毒,那我就饭前来帮大家煮熟。
 
万一你们之后住院,我会带上全部的防护去照顾,但如果我住院了,你们千万不用去照顾我,因为中老年人是密集发病群(下意识扎了一下我爸妈的心)。
 
我提了以上这两点,意味着:
 
我自己做到个人世界的有序,并且把我的规则告诉他们,也让他们自我负责。
 
一下子我的内心就平和了。
 
而神奇的是,这番对话之后,父母晚点自己出门的时候,主动找我要了口罩。
 
可见,个人有序,是可以影响到别人去自我负责的。
 
即使对方不自我负责,那我们也能淡然把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
 
有了这个有序性,至少我们不会恐慌,也不会容易成为一个病毒的中介。
 
而如果个人的有序性,可以结合个人情感和公共意识,那么整个社会的恐慌也会降低。
 
网上有网友说,为了父母和家乡的人,所以今年决定留在武汉过年,不想把可能的风险带给他们,这就是公共意识。
 
我经常戴口罩,也是如此。
 
因为从广州回去,而广州已经有案例了,所以我在回家之后的近距离交流中,也有义务带上口罩,避免成为一个传播者。
 
当然首要原因是不伤害父母,其次才是不伤害其他人。
 
更重要的是拥有这个意识之后的结果:
 
我们自动把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对别人的危害降到最低。
 
那么之后,发生什么就只能听天由命。
 
坦白说,我们所有人都在承受着吃野味这件事情的代价,也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安全意识,去提升大家一起活下去的可能性。
 
我们无法避免生活在一个可能会发生疫情的世界上。
 
上一次是非典,这次是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谁也不敢保证没有下一次......
 
但在最近病情伤害增加的每一天,我们自己做好该做的,增加可控性,然后尽量淡定地生活,不制造多余的恐慌,才是最重要的。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