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冰千里 编辑 | 五花鹿
01
众所周知,最近因为疫情,大家都呆在家里,开工日期也相应延长了。
这也意味着,陪孩子的时间也更充足。
于是,亲子互动再次被重视,许多人告诉你如何陪孩子,教你更多亲子游戏方法。
还有的父母为此制定了亲子游戏互动计划,并且在朋友圈晒出了陪伴成果。
譬如和孩子今天完成了哪些“指标”,一起读了哪本书,讲了几个故事,做了几个游戏。
还会让孩子发表“感言”。诸如读完这本书、画完一幅画、看到疫情新闻,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本身而言,这些出发点都是好的,特殊时期的陪伴显得尤其珍贵,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面对危机,有比平时更多的意义。
但我想提醒的是:别让“陪伴”变成家庭作业,成了一种任务和焦虑。
之所以有这个提醒,是因为:
在当下,陪伴的确可能变成一种疫情焦虑的转移。
这段时间许多家长不得不呆在家里停下忙碌,也因此会产生焦虑,担心着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经济和未来发展。
看着每天的疫情数字增长,内心的不确定感越来越重。
这时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
寻找“替代掌控”。
也就是:无法掌控当前危机,于是在另一个地方寻求掌控,这样才会安心。
比如,你不能左右病毒在什么时候危及到自己和家人,这时你会做的替代掌控就是:严格消毒、洗手、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让自己更安全。
再比如,你也许还会用其他日常方式,比如看书、看电影、喝酒、打牌、吃东西作为替代的掌控,让自己的生活尽量维持正常。
而此时,也有不少父母也会通过陪伴孩子,来让彼此的生活更加充实,让亲子感情更好,这也挺好的。
但要注意的是,“替代掌控”没有好坏对错,只有使用量的多寡和使用对象的不同。
但若刻意用陪伴来缓解焦虑,而不顾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容易成为你的“替代掌控”对象。
一旦如此,过度陪伴就会出现。
02
那么,如何判断你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陪伴过度”呢?
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把亲子互动当做完成任务。
但凡你有:“现在我们应该读书,这样今天才能读完一本”这样的想法,并且无论孩子此刻在干嘛,都要劝慰或诱导孩子做你想要的事情的时候。
你很可能就是正在利用“亲子互动”化解潜意识的焦虑,以此心安。
2、看重目标,忽略过程和感受。
比如,亲子阅读心里想的是快点读完,还要做下一件事呢,对孩子的提问也不耐烦,要按照你的节奏,而不考虑孩子能否适应。
比如玩积木、乐高游戏,考虑的是尽可能快的、按图纸要求完成,而不考虑孩子此刻的情绪。
再比如,陪孩子玩游戏,认为他就应该高兴,甚至应该感激,而不耐烦倾听他的想法。
以上都属于无意识的掌控,你不是和孩子在做游戏,孩子只是你游戏的一个环节。
3、制定严苛作息时间表。
规律被打破时人很容易散漫,这很正常,一起协商制定必要的、宽松的作息表是有利的,有助于孩子感受性的一致。
但倘若“过度”就不同了。
比如达到和课程表一样的水准、制定精确奖罚政策、几乎没有留给孩子自我决定的时间,甚至就算是玩耍和游戏也要精确无误,而且常为孩子是否坚持而起冲突。
很明显,这是在缓解你的焦虑。
即便是他在复习、锻炼、玩耍时,你所谓的“陪伴”都全是监督。
这些焦虑的内容除对疫情的不确定外,也许还有因开学时间延长所导致的对成绩落后的担忧。
4、给孩子灌输大量疫情知识
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疫情最新进展,是为了让你本人得到确认,不是必须也要孩子接受。
就算是真实、透明、正能量的官方权威资讯,也不必认为孩子也需要获知,更不必事无巨细给他讲。
很有可能,你可以做到不给孩子传递负面消息和谣言,但很难做到不“分享”正面信息,你以为这是在安慰孩子,其实孩子可能会感受到某种暗示。
暗示的是:你的情绪被疫情持续扰动,你是不稳定的。
这可能会让孩子更紧张。
毕竟在感受性上,孩子和成年人差异很大。
故此,在孩子主动询问时,才可以判断他是有需求的。
如果他在做着自己的事,你觉得洗手很重要,非要打断他,把步骤详细告诉他,那就是你的需要了,效果不一定很好。
并且你的反馈要依据自家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质进行,态度要平和,语言要通俗可靠,不宜长篇大论。
关心一个人,爱一个人,要去问问他的感受,而不是你认为的样子。
所有你独自认为重要的,逼着对方去做的,都不过是把他当做替代掌控对象罢了。
03
因此,无论是平常还是当前,陪伴的重点永远都是“区分谁的需要”。
就算你依然坚持陪伴,也要清晰这个陪伴究竟是谁的需求。
清晰后的行为和盲目的做法,有天壤之别。
清晰后你才能判断:陪伴孩子、亲子互动、亲子游戏时,是不是你的需要大过孩子的,而孩子只是在配合你,在陪伴你。
一旦有所觉察,你自然就会关注到孩子本身,而不是具体游戏内容。
当你明晰“哦,这是我的需要啊”,你会知道:
孩子可以开心,也可以不开心;可以和你玩,也可以不和你玩。那是孩子的权利,他可以选择满足你,也可以选择满足自己。
当然,孩子往往选择满足你,是因为你在场的本身,就让他有安全感,有时尽管不舒服,至少很安全。
第一,自我接纳、自我掌控。
这个时期,任何情绪都是被允许的。
要经常这样对自己说:
我可以管不住自己吃很多、可以看不进书去、可以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在床上躺一天、可以做些没意义的事、可以没有价值感、可以怕死、我还可以嫌孩子太烦总打扰我……
并且,我可以为这些事感到内疚和自责。
因为这就是事实呀,你又不是装的。
只有同意自己的当下状态,你才有意愿去“变得更好”,否则很容易为焦虑而焦虑。
比如:
你本来就讨厌自己吃东西,一旦吃多就更有罪恶感
本来就厌恶自己是废柴,一不优秀就更羞耻和崩溃
本来就愧疚陪孩子少,闲下来不陪孩子就更自责
只有允许自己有时候是真的不好,一点点改变才会多些满足感。
只有停止自我攻击,你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去自发地改变现状,或者呆在现状里充分体验。
第二,给彼此“独处”机会。
越是不得不24小时面对亲密关系时,越要给自己留独处的空间。
灾难面前需要彼此鼓励、彼此理解,需要亲密关系。
也正因如此,会很容易彼此泄气和诋毁、争吵和冷战,这恰恰就是亲密关系这枚硬币的正反面。
要知道,家庭虽小依然有不同空间,虽为一家人,也有不同心理需要,虽彼此陪伴,也容易互相伤害。
因此,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空间,无论冥想、倾诉、读书、听课,还是吃东西、睡觉、追剧。
孩子当然也一样,无论年龄大小,也给他独处的空间,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消化情绪,况且这样你还省心。
温尼科特说过:“两个人有多不害怕离开彼此,就能有多大收获,如果他们害怕离开对方,就很可能彼此厌倦。”
这话既适用于伴侣关系,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真正的陪伴,就是充分允许爱的人做他自己的事,而你,就在不远处。
第三,和往常一样。
遵循了上面2点,这点才容易实现。
只有自我掌控了,才不会在孩子面前慌乱,才不会“滥用”陪伴,才会表现得像“平常的爸爸妈妈”一样连续稳定。
危机面前,你本人对待危机的状态和态度,才会被孩子铭记在心,而不是你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最后,你可能还是实现不了自我掌控,还是表现得慌乱焦虑,那也没关系,这或许就是你平常的样子,又不是故作焦虑。
有谁在恐惧面前能毫无畏惧呢,你只不过做了自己能做的,这也已经足够了。
简介: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孤独又温暖的老男人,专注一对一心灵成长,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