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Nico 编辑 | 五花鹿
2020年的这个春节,注定让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
这场蔓延全国的疫情,冲淡了今年的年味。
置身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大多只能待在家里,通过新闻获得部分近况。
与此同时,不少聚焦病毒题材拍摄的影视作品,也开始重新走入公众视野,让人们通过光影,去重新审视灾难的可怕、人类的渺小以及人性的复杂。
比如《流感》,比如《极度恐慌》,比如《感染列岛》……
其中我想给大家推荐一部:《传染病》。
它是一部上映于9年前的电影。
片方宣称,影片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非典。
其中有不少故事情节和现实很贴近,也给了我们不少警醒和感动。
01. 当电影照进现实
影片故事,主要围绕一种新型致命病毒在几天之内快速席卷全球的故事展开。
美国女高管贝丝是人传人产生的第一例感染者,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毒王”。
出差途中,贝丝不小心感染病毒,然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肢体接触,将病毒尽皆传播了出去。
没过多久,病毒便通过各种渠道播撒至全世界,引发了可怕的疫情。
人类的社会秩序,由此走向崩坏与瓦解……
全片有不少细节,都与目前现实高度吻合。
病毒的最早发生地,就设定在了中国。
人类被感染之后,一般也会经历较长的潜伏期(9天左右)。
电影中的病毒感染源,被设定成了蝙蝠。
因人类砍伐森林,一群蝙蝠惊散逃出,其中一只飞到了猪圈上空。
蝙蝠将啃食一半的香蕉掉落给了猪,然后以猪为介质,将病毒感染给了人类。
疫情发生后,美国疾控中心在病毒爆发地,紧急征用体育场,改造成临时医院。
这一举动,刚好与前不久出现的一个微博热搜不谋而合——#武汉连夜开辟三个方舱医院#。
立春当天,武汉将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三处场地,连夜改造成临时医院,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的轻症患者。
而电影中的警示和感动,也似乎是现实的重现。
02. 警示:人性和专业的权衡
看这个电影时,让我有点惊讶的是:
这部电影似乎预料到了“双黄连哄抢”的闹剧。
前些天,电影里的一张截图,在微博上被疯狂转发。
截图中,说“连翘是解药”的男性,在电影里的一位公知大V,名叫艾伦。
早在病毒传染初期,他便敏锐地觉察到了其中所潜藏的商机。
于是,他利用自己强大的网络号召力煽动民情,将普通连翘包装成神药,靠着炒作股票大发横财,足足赚了四百多万美金。
然而,其他听信谣言的普通民众,却因为人群聚集,造成了严重的交叉感染。
从这事我们可以看到:
在疫情面前,一旦放纵人性的阴暗,放弃恪守所在行业的专业,那后果常常不堪设想。
在现实生活中,抢购药的事情也有发生。
并且凑巧的是,电影里所说的“连翘”,正是现实中我们所抢购的药——双黄连中的一味必备药。
1月31日晚,有新闻说,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于是当晚不少人去排队买双黄连,甚至有人因此被推挤摔倒。
好在不少医疗团队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澄清:体外研究可抑制,但没有临床研究的成果。
与电影不同的是,这个是非人为的炒作,也因为及时澄清而没有造成严重的感染,但的确也是一次对专业和人性的考验。
这件事之后网上出现了不少扯皮:大众觉得专业机构在误导,有些人说是大家自己太着急、没判断力。
但在我看来,事件中处于被动的大众的确是最无辜、最冤枉的一拨人。
因为在当下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任何信息都可能掀起一阵巨大的波动。
那些买药的人只是希望保有一线生机罢了。
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于每个环节都克制人性、发挥专业。
不去追求噱头、科学地考虑到每个举动对大众的影响,才能让社会更积极地运转。
就像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的视频。
居委会的人试图为隔离的人封门。
从人性角度上看,大家都有被感染的恐慌,不想让任何风险出现在面前,所以想要进一步地隔离。
但是从法律和消防安全层面上,却是违规且不专业的,万一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专业的前提下,去恪守道德底线,去限制自己人性阴暗面的盲目推动,是非常重要的。
而越是这种时候,人性的高光也变得夺目。
03. 感动:人性高光闪耀
从电影《传染病》联系到社会现实,其中有苦涩的一面,同样也有温暖的一面。
影片在人性方面的呈现,可圈可点,颇具力度。
除了展现艾伦这样的反面角色之外,还将几个正面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
也是这些正面人物的人性光辉,给疫情带来了新的转机。
医生梅尔斯,是美国疾控中心派往明尼苏达州的调查员。
刚到当地,她便着手召集会议,劝解当地政府防微杜渐,及时阻断疫情。
可当地政府,出于经济考量,并未采纳她的建议,导致最终病毒扩散,连梅尔斯本人,都感染上了病毒。
临死前,她用尽全身力气,将自己身上的羽绒服,扔给隔壁喊冷的患者。
这个微小的举动,成了她生命当中,最后的高光时刻。
看到梅尔斯,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最近刚刚去世的李文亮医生。
作为向外界发出新冠肺炎的最早警示者之一,他的去世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击重锤。
去年12月30日下午5点多,他在同学群发消息说:华南市场确诊了7例SARS,后来又补充道说最新消息是“冠状病毒感染确定了,正在进行病毒分型”。
之后他一直正常工作,并在一次出诊中被感染了冠状肺炎。确诊后,他很乐观,说会配合治疗,早日出院。
然而从那以后,他却再也没能走出医院。
离世时,年仅34岁,让人悲痛不已。
而这样无私奉献的一线人员,《传染病》中还刻画出了很多。
由于病毒本身危险系数极高,政府下达指示,规定只有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BSL-4)内才能研究。
可当时很多研究一直陷入困境,没有眉目。
多亏一位病毒学家,不顾个人安危,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研究,才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经科学研究,他做出了价值连城的科研报告,本可以凭此取得丰厚报酬。
可最终,他却以一盒雪茄为酬劳,分文不取地将这份报告送给了政府。
此外,为了研制疫苗,片中的科学家还将自己当作临床实验对象,冒着生命危险确认了疫苗的有效性。
而疾病控制中心的齐佛医生,在拿到内部分配的疫苗后,自己没有使用,而是将珍贵的疫苗让给了清洁工的小儿子。
这些暖心动人的情节,无不渗透着人性大爱与无私关怀。
面对灾难,人性可以扭曲,变得愈发阴暗;也可以崇高,变得愈发闪耀,带来一些改变和转机。
电影里如此,对照现实生活,同样也是如此。
武汉疫情,随时牵动着全国上下所有人的心。
确诊人数不断增加,物资不断送往武汉,而医生们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艰巨。
当我们这些普通人“不出门”来隔离疫情传播的同时,有一群逆行者已经自发请愿,坐上了去往武汉的列车。
他们之中,有钟南山、李兰娟这样年事已高,毅然投入一线,和疫情搏斗的专家学者,
也有无数个冲锋在战“疫”一线,不舍昼夜的无名英雄。
是他们的存在,托举起了我们当下的安稳与幸福。
这些人性之光,被每个普通又不凡的人点亮,也照亮了更多的人。
这两天,全国各地的医院员工不断奔赴武汉,而全国其他省市的人呆在家里安静隔离,许多企业推迟上班,鼓励在家办公。
多亏了前线和各地的人们努力,目前全国各地的新增病例一天天减少,而湖北的疫情也在慢慢控制中。
相信我们的疫情会在每个英雄和凡人的努力下,像《传染病》一样,有个平安的结局。
而这部像极了现实的《传染病》,既没有故意抹黑人性,也没有过度颂扬奉献。
它不过是透过险情,呈现出了灾难面前的众生相,于光影间,传递出了一个深刻又浅显的道理:
只有经历过黑暗, 才明白光明的来之不易;
正因在黑暗之中,所以更要努力用专业和温情去寻找光明。
作者简介:Nico,敬这个莫名其妙的世界。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