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Nico 编辑 | 五花鹿
 
开播3个月后,《想见你》完美收官落下帷幕。
 
所有悬疑线索,都在编剧的自圆其说中,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没有狗血,也没有套路。
 
表面上,这部剧是个悬疑爱情故事;但深层上,它却刻画了一个阴郁少女获取自我认同的成长故事。
 
追剧过程中,许多人都在对比两个女主角。
 
大多数人都说想成为温柔开朗的黄雨萱,去拥有一个勇敢浪漫的璀璨人生。
 
只有极少数人,会注意到脆弱又感伤的陈韵如,看懂编剧在她身上所赋予的深层思考。
 
她内向悲观、自卑抑郁,为了爱情而说谎骗人,因此被网友骂惨。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讨喜、苦苦挣扎的角色,让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最后她的成长也让人泪目。
 
虽然被骂惨,但我真的很理解她啊。
 
01.家庭的情感错位,造成了孤僻
 
自卑孤僻敏感的陈韵如,与周遭社会格格不入。
 
遇见李子维和莫俊杰之前,她身边几乎没有朋友。
 
生活中的她,从来感受不到爱。
 
在她看来,自己从来都是一个不被喜欢、不被在意、可有可无的角色。
 
所以,她才会在天台无声呐喊:
 
“我讨厌自己,我讨厌这个世界。”
 
所以,她才会在日记中写下: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颗星,拼命地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后等待我的只有陨落。陨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这一切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她家庭成长中的不幸。
 
父母“重男轻女”,偏爱弟弟,使得陈韵如长期位居次要,不受重视。
 
父母分居之后,姐弟俩跟随母亲生活。
 
父亲长时间的缺席,造成了陈韵如情感依托上的空白,变得更加早熟,更加自卑,更加敏感。
 
只能偶尔从舅舅那里,填补部分缺失。
 
母亲陪酒女的职业,同样也给陈韵如带去了诸多困扰与难堪。
 
她发自内心地抵触母亲的职业,却又不愿意与其敞开心扉正面沟通。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家庭问题,都如长刺一般,在陈韵如心中越扎越深。
 
让她早早看清了成年人的世界:
 
表面上给你选择,其实根本就没得选。
 
一颗想要逃离的种子,就此在陈韵如心中扎根。
 
如果没有遇到李子维和莫俊杰,陈韵如或许会像《都挺好》中的苏明玉那样,在逃离家庭之后开启另一种人生。
 
只不过那样的她,或许一辈子都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正视过往。
 
但此时发生了一个意外。
 
乐观开朗的黄雨萱魂穿了她的身体,把她的灵魂困在心里的玻璃屋中。
 
因此刚好在无形中,为陈韵如打开了上帝视角,让她看到了身边人的爱。
 
弟弟爱她,妈妈爱她,莫俊杰也爱她。
 
只不过,除莫俊杰之外,其他人的爱,都爱得太过自我。
 
多数时候,他们给她的爱,都没有建立在理解之上。
 
也因此使得他们的爱,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分量。
 
比如,弟弟为了不让父母偏袒自己,故意假装叛逆,让家人去喜欢乖巧文静的陈韵如。
 
出发点是极好的,但一旦践行起来,却似乎又常常陷入乌龙。
 
透过黄雨萱的介入和沟通,我们才可以清楚地看到,陈韵如家庭内部所呈现出的“不相通”。
 
这种不相通,主要源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空和沟通的沉默——
 
虽然有血缘作羁绊,但他们彼此内心的距离,却依然远隔宇宙。
 
02.失意的爱情,带来的彻底否定
 
黄雨萱开朗活泼,陈韵如沉默寡言。
 
两极的性格,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境况。
 
她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喜欢上了一个名叫“李子维”的男孩。
 
可她们表达爱的方式,看起来却又是那么的不同。
 
17岁的陈韵如,在生日当天,鼓起勇气向李子维告白,结果却遭到了对方拒绝。
 
27岁的黄雨萱,魂穿之后跟李子维调侃。
 
她说自己从来不会主动告白,只会想办法让对方喜欢上自己,等着对方来向自己告白。
 
结果,李子维就真的爱上了黄雨萱。
 
于是,17岁的陈韵如,就这样被27岁的黄雨萱给打败了。
 
对当时灵魂被困在心里、看着这一切发生的陈韵如而言,简直是个巨大的打击。
 
《想见你》里,每个角色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BGM。
 
属于陈韵如的那首,名叫《逃》。
 
歌词极其贴切的道出了陈韵如的心声:
 
我怕
 
我怕没有资格
 
我怕没有选择
 
我怕我不值得
 
最怕
 
怕谁又离开
 
离开不再回来
 
词句之间,尽显卑微,配上低沉的语调,听起来更是宛如呓语般的倾诉。
 
这首歌第一次出现,是陈韵如向李子维表白的当晚。
 
正是那一晚,陈韵如第一次遭遇了魂穿。
 
大胆表白的她,不但被拒绝,而且还突然遇袭被另一个女孩占据了身体。
 
简直是再悲惨不过了。
 
看剧过程中,不少观众都产生过这样的疑惑:莫俊杰明明也很好,为什么陈韵如不喜欢他?
 
在陈韵如最黯淡、最失落的时候,只有莫俊杰一直倾听、关注着她。
 
在陈韵如被黄雨萱魂穿之后,也只有莫俊杰一直关心原来的陈韵如去哪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莫俊杰和陈韵如其实是同一类人。
 
他们都是主流眼中的异类、边缘人。
 
由于右耳失聪需要佩戴助听器,莫俊杰小时候时常遭受霸凌,被周围人冷嘲热讽。
 
多亏遇到李子维,才让他在黑暗中看到光亮,变得温和柔软。
 
因为太过相像,所以他能对陈韵如感同身受。
 
也因为太过相像,所以陈韵如才和他难以契合。
 
针对这个疑问,女主的演员柯佳嬿也曾做过解释:
 
她不是看不到,只是没有相同的心情可以回应。
 
 
越是被黑夜包裹的人,越是向往阳光。
 
而开朗、热情、自信的李子维,刚巧正是陈韵如所缺失、遗落的那部分人格写照。
 
炽热耀眼,如暖阳一般。
 
所以在被困十几集、终于拿到自己身体主导权之后,为了得到李子维的爱,为了品尝从未尝试到的“得到”的滋味,她决定将自己伪装成黄雨萱。
 
为了讨好喜欢的人,甘愿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
 
一如她告白时所说的那样:“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变成你会喜欢上的那种女生,然后你可以像我喜欢你那样的喜欢我。”
 
可小心翼翼伪装的她,最后却还是露出了破绽。
 
这样的她,不但让李子维厌恶,而且也让观众厌恶。
 
直到这时,她才终于清醒地发现:
 
原来,人人都爱黄雨萱;
 
原来,没人在乎陈韵如。
 
03.永远迎合不了的社会期待
 
在落差和绝望之中,她濒临崩溃。
 
直言到:“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以前的自己。”
 
一语中的。
 
其实,最讨厌陈韵如的,就是她自己。
 
是她的自我厌恶,导致了一切的格格不入,也导致她难以接受爱情的随机性,容易因失败而更加自我攻击。
 
这种叠加的厌恶,是有外部原因的:
 
早年的缺爱让她种下了自卑的种子,青春期的爱情又给了她致命的打击。
 
如果一个青少年无法从外部得到认同,就只能承认也许是自己值得被讨厌。
 
而通过她的这种自我厌弃,编剧顺势引出了《想见你》所探讨的核心议题——自我认同。
 
无法认同自我的人,往往都会在内心深处,对自己抱有这样一份期待。
 
他们在尝试自我改变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这样一个自我否定的怪圈:
 
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更得不到社会认同;
 
得不到社会认同,就更无法建立自我认同。
 
陈韵如身上最大的冲突,不是她对李子维的爱而不得,而是她自我意识与社会期待之间所产生的激烈冲突。
 
在她崩溃走向自杀前,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把她一路以来的内心痛苦,都宣泄了出来。
 
04.放低期待、自我认同才是救赎
 
在剧的最后,陈韵如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她跳楼之际,黄雨萱魂穿了过来,把陈韵如关进了内心的玻璃屋,并且用镜子和她说话:
 
你会那么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
 
而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这些期望和失望,在陈韵如身上很好理解。
 
现实生活,往往和影视剧一样,同样也都有主角、配角、龙套之分。
 
像李子维、黄雨萱这样的男孩女孩,似乎生来就是主角,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而像莫俊杰、陈韵如这样的男孩女孩,因为过去经历带来的自卑,常常沦为配角甚至龙套。
 
对自我缺乏认同的他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想隐蔽进人群,成为世界上的透明人。
 
他们之所以如此选择,不是源于他们对世界的厌恶,而是源于他们对这个世界保有太多期待。
 
在内心深处,他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与喜欢,他们也会笨拙地改变自己,努力变成他人所期待的样子。
 
只不过,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在他们眼中却难如登天,怎么也做不好。
 
于是,迎合社会和期望落空,成了常态。
 
好在听完黄雨萱的话之后,陈韵如幡然醒悟:
 
原来自己最好的改变,不是变成他人所期待的样子,而是与自己达成和解,享受当下,珍惜身边人。
 
就此,她完成了内心的成长,整个状态也不一样了。
 
“配角”一旦不把自己当配角,她就已经重回了主角的位置,成为自己人生聚光灯下的亮光。
 
而这部剧的寓意,不止于此。
 
回看整部剧,她在心理上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孤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二、迎合,为了爱情讨好他人
 
三、崩溃,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四、和解,走出困境悦纳自己
 
整个过程非常不容易。
 
而陈韵如之前的糟糕绝对不是自己一个人造成的。
 
在社会既定思维中,人们总是将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判定为好,将自卑内向、沉默寡言判定为坏。
 
这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伤害。
 
编剧用陈韵如被魂穿、对比的撕心裂肺,来告诉大家这种伤害很大,让人很痛苦。
 
同时,也用最后的和解,来告诉陈韵如们,你们不必因此自卑,你们完全可以自我悦纳。
 
所以,借此剧和此文,希望这个世界能有更多元的审美。
 
也希望所有的陈韵如们,都能在时间的长河里,坦荡拥抱自己,安心拥抱世界。
 
作者简介:Nico,敬这个莫名其妙的世界。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