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三木水 编辑 | 五花鹿
最近,因为疫情,学生都是在家远程上课,没有返校。
很多父母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辅导孩子写作业、和孩子相处。
但在此期间,不少父母跟我诉苦,细数着和孩子在一起时的各种说不清的爱恨情仇和斗智斗勇。
纷纷表示,已达忍耐极限,就像久旱盼甘霖一样盼着疫情过去,孩子们早点返校。
在这诸多的“控诉”中,一个高频问题是: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他干什么他都跟我对着干?
比如:
为什么我越是让孩子要专心,要好好看书写作业,但孩子越是不听话?
为什么我越催他快点起床,他反而拖拖拉拉?
都说了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我一早把衣服拿给他,他就是不穿?
这种“对着干”的困惑,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育儿难题了。
究竟怎么样,才能解开这个难题呢?
好在我们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父母,又是儿女。
所以让我们先换个角度想一想:
站在儿女视角,面对这样的父母我们会怎么想?
01
最近找我咨询的个案中,其实也高频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来自儿女们:
为什么父母说什么,我都想对着干呢?
这个问题,为上面父母们的疑惑,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举个小例子。
我的一位来访者说,她有一个无处不在的妈妈。
比如,来访者最近在家办公,下午四点钟有一个会议,所以两点半戴上口罩在无人的小区楼下跑步放松。
她绕着小区一圈一圈地跑,每次跑到她家门口,她都刻意绕开,从自家楼前面的楼绕过去。
她给自己手机设置了定时。跑了一个小时后,她本来就已经打算回去了,于是回到自家楼前准备拉拉筋。
这个时候,住在一楼的妈妈推开窗说:三点半了啊,回来吧。
此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非常不爽。
她很想说:我有手机,我知道时间,我完全能够安排自己的时间,事实上我也安排得很好。
但同时她又觉得妈妈做的没什么错,只不过提醒了一下自己。于是一下子非常内疚和自责,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敏感,好坏不分,小题大做。
再比如。
有一次早上起来喝水,她发现保温壶里快没热水了,正准备去烧水,没想到妈妈“明察秋毫、眼疾手快”一般,抢先起身说:“我去。”
这时她想,反正保温壶里还有一点热水,自己先喝,于是就往杯子里倒。而妈妈立马跑过来阻止说:水快烧好了,一会儿给你倒过来。
仍然非常不爽,这也是她的第一反应。
她心想:难道我不知道你在烧水吗?明明就是我想去烧,是你抢先去了啊,我是知道的啊,这难道用你提醒我?
当然,随即另一个自我谴责的声音就出现了:妈妈不是为你好?还不是为了照顾你?你到底动不动好歹?
我问她,如果让你随便想,不受谴责的声音束缚的话,当妈妈做这些的时候,让你想到什么?
她告诉我:我感觉妈妈在和我抢功。
沉默了一下,她继续说:妈妈似乎总是要抢先我一步,这让我感觉非常挫败。
她的不爽和挫败很真实,因为事情本质上是:
双方在争夺一种权力。
02
争夺什么权力呢?其实是:
这件事谁说了算。
或者说,这件事,你为谁而做?是为自己,还是为父母。
当一件事情明明大家都心知肚明,父母一定要抢先说,那么父母就获得了这件事情的控制权。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感到憋屈的原因。
因为,一旦当父母抢了先机,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就彻底被父母剥夺了,孩子做这件事情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
在以上的例子中。
跑步后回去工作,完全是来访者自己可以安排的。
当我们可以自己安排这些事情和时间,我们就获得了“我可以为自己做主”、“我为自己跑步”、“我为自己工作”的效能感和自我支配感。
这种感觉,就是我们获得自由的感觉。
但是,当父母抢先一步,在明明知道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时候,还“故意”“抢先一步”的时候,父母就剥夺了我们的自主的机会。
他们在把我们做这件事的动力,从我们自己身上转移到了父母自己身上。
通过这样,父母获得了效能感(我对你很有帮助),同时,还收获了可以控制或支配孩子的感觉。
以上这两个例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事实上,由小及大,背后的原因是一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反感父母“好意”的原因。
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情绪的多重困境。
03
细细分析,这个困境有三层:
第一层困境:
当我们对父母的做法感到“不爽”时,“内疚”和“自责”几乎同时而来;
第二层困境:
当我们不接受父母的好意,那么,我们就要准备接纳父母的情绪。
因为,父母选择这么做,一般要么想获得控制权,要么想获得存在感,要么在寻找付出感和牺牲感。
所以一旦我们的拒绝,会激发父母的情绪。这时又多了一个难题:安抚父母的情绪。
例如我们需要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同时也需要肯定父母的好心,要把他们哄好才行。
第三层困境:
如果我们足够强大,顶着内外压力,坚定地表达自己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这时我们会发现,父母马上站到我们的对立面,并准备挑错。
一旦我们因拒绝父母而犯错,就很容易听到一句“我不是一早就和你说了,你不听”的指责。
这逼得我们除了要集中精力做眼前的事情之外,还不能犯错,极大地消耗了我们很多精力。
并且我们还失去了犯错的机会。
所以“对着干”时,作为儿女的我们并不好受。
而事情进行到这里,也带来了现实层面的困境。
事实上,父母本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我们需要的支持,帮我们处理一些超过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
可是,当父母“处处占尽先机”时,他们的举动哪怕是真的对孩子有用,但此时孩子们已经无暇顾及自己的“需求”本身,而只顾着考虑如何“对抗”了。
这样一来,在现实层面,比起其他家庭的孩子,他们会失去了很多被支持的可能性。
例如当孩子遇到校园暴力、大考试的失利、重大的分离等难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时,内心完全没有求助父母这个选项。
只能一个人去承担不小的压力和冲击。
04
通过前面的梳理,我们回到当下父母的困境。
在学习和生活上,孩子和父母的对抗也源自于上面的心理过程。
其中“父母陪孩子写作业,孩子反而效率低”作为一个社会级的现象,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当我们让孩子“好好看书”时,孩子“好好看书”就成了为父母而做的事。
孩子心里也许会隐藏着这样的部分:
我本来要好好读书的,但是,你这么一说,我就偏不读。并不是我不爱读书,而是我不想听你的话。
我希望读书是我的意愿,而不是成了你的“功劳”。
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赢家。
很多精力,都消耗在关系的对抗上。
从另一个角度说,经常有父母跟我抱怨孩子不听话。
试想一下:是孩子不听话让你焦虑,还是孩子太听话让你焦虑?
我想,后者才是我们需要焦虑的。
“太听话”可能预示着孩子正在逐渐失去自我,被父母占据,这样他以后也可能被他人占据,活不出动力。
因此,作为父母而言,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学着把生命和生活的自主权慢慢还给孩子,给孩子空间,允许他们犯错,更允许他们和父母不一致。
同时在孩子提出需求时能给予支持,就够了。
并且即使是给予支持,最好也是等孩子自己提出了需要,而不是我们认为孩子需要。
以上的做法,对忧心的父母们而言并不容易。
但也请试一试。
在下一次想要抢先的时候,停下嘴按住手,把权力还给孩子。
我们要相信,孩子是否需要,孩子自己一定知道,他们冷了会多穿衣服,有需要会求助。
我们也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向上的力量,我们有成功和进步的欲望,我们本能希望自己是更好的。
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所以,不要“抢先一步”,也不要“提前担忧”。
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可以拥有自己的权力,这样他们才能更酣畅淋漓地发展自己的生命。
作者:三木水,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微信公众号:三木水心理工作室(hongcen2063)
本文首发于【武志红】公众号。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