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五花鹿
 
最近疫情,给大家带来了生活的变化。
 
我明显感受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面对同样的新闻刷屏,有的人陷入一场巨大的焦虑,也有不少人在恐慌之后,淡定地做好防护。
 
其根本原因是,心理特质不同。
 
平日容易焦虑的朋友们,这段时间就更难熬了。
 
一会儿担心工作变动,一会儿忧虑孩子的学业问题,一会儿无所事事到心情烦躁。
 
只盼着疫情结束,一切都好起来。
 
但遗憾的是,对于每个易焦虑的人而言,能操心的事无穷无尽,并不会因为疫情结束就停下忧虑。
 
很多时候我们聊焦虑,谈的是一时的状态。
 
但对于大多数受其困扰的人而言,焦虑更像是一种常态和性格特质。
 
只有了解了易焦虑背后的机制,我们才能更好走出无时无刻的焦灼。
 
我最近看了一个科普视频,其中提出了的新观点让我眼前一亮:
 
易焦虑是一种特质,
 
它有个出人意料的诱因是——自我憎恨。
 
乍一听有点玄乎,但仔细一看还真有理有据。
 
 
01.
 
这个视频来自the school life情绪急救箱栏目。
 
观点来自于一些研究的分析和结论。
 
其中有个结论是:
 
在成长过程中,那些完全不喜欢自己的人,患有极端焦虑的风险大大超出了平均值。
 
也就是说:不喜欢自己更容易焦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们普遍相信一个规律:
 
糟糕的人更容易遇到糟糕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很糟糕没价值,那么他会倾向于相信坏事在他身上发生的几率很高,而好事他也不配得到。
 
于是在面临各种未知的事件时,他第一时间会更倾向于去思考糟糕的结果,而不是客观地去面对。
 
甚至即使没什么特定的事情,内心也慌慌张张,因为不知道“属于自己的坏事”什么时候降临。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经常焦虑。
 
视频中还列了一个测试量表。
 
通过测量自尊程度,来推断出我们易焦虑的概率。
 
所谓的自尊程度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人自我肯定、自我认可、自我尊重的程度。
 
可以通过4个问题,我们自测一下:
 
在通常情况下,我喜欢现在的自己;
 
我认为人们应该感激我出现在他们生命中;
 
在成长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应当的;
 
如果我是个不认识我的局外人,我也会觉得我不错。
 
如果大部分答案都选择反对,那么就是低自尊者。
 
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甚至认为自己不应该存在,具有自我憎恨的倾向。
 
那么ta也很可能是一个易焦虑的人。
 
02.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易焦虑者,我想借用木心的话: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无时无刻不知如何是好。
 
一个不喜欢自己、无法认同自己、甚至讨厌自己的人,更容易有这种“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
 
一方面是觉得糟糕的自己只配糟糕的事,所以总是预期到坏结果的到来。
 
另一方面,当面对同样的事情,他们也更担心糟糕的自己,是否能应对得了。
 
糟糕的预期+糟糕的自己=更糟糕的结果。
 
于是,就更加焦虑了。
 
并且在自我憎恨及其引发的焦虑推动下,我们会发展出一些应对的方式,让一切变得更加糟糕。
 
1. 强迫性前行,让人越发焦灼
 
每个觉得自己糟糕的人看来,生命处处是危机。
 
所以不断逼着自己提升,想变得更好,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控制感和安全感。
 
自认为只要自己变得更好,就能放松下来,却不知道这反让我们陷入忙碌和更强的焦灼之中。
 
比如说,报很多课程,把时间表安排得慢慢当当,却没有精力学习和消化,于是又给自己增加焦虑感。
 
更深层的原因有二:
 
一是强迫自己努力,会带来过多的情绪消耗,长期下来让人疲惫不堪,容易产生拖延、倦怠、无力,却不敢彻底好好休息。
 
结果是:提升效果不佳,也加重了着急和自我否定。
 
二是人的提升永无止境,如果自己很糟糕的印象没有被打破,那么即使提升了,自我要求也会提升,永远无法自我满意,也就意味着永远无法放松下来。
 
2. 容易隐性自虐,自找焦虑
 
自己不够好的人,潜意识会认为自己遭受任何虐待都是合理的,甚至是让人安心的。
 
所以会允许自己呆在糟糕的事情里,反复焦虑。
 
即使不焦虑,也要找点糟糕的事情来焦虑;如果外界没有虐我,那我先自虐,去拼命找事来放大焦灼。
 
具体容易有两种行为:
 
一种是遇事先焦虑上头,并让自己呆在里面不出来;
 
另一种是让自己找事,不能休息。
 
其实都是在用一种自虐的方式,来惩罚不够好的自己,让自己呆在“合理的”糟糕环境。
 
3. 焦虑和自我憎恨的循环和强化
 
一旦总被焦虑的情绪占据内心,我们就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现状,从而真的导致了结局的糟糕。
 
例如参加一个面试。
 
焦虑的人会更加担心面试过程的突发状况,高估自己的被淘汰率,从而更容易在面试中不淡定,无法很好地应对,最终也增加了淘汰几率。
 
这造成了一个循环:
 
认为自己很糟糕,会发生坏事——过于紧张地面对现状——坏事真的发生了。
 
以上的过程,会进一步加深焦虑者未来的消极预期,也更加肯定了他们的自我憎恨:
 
是吧,我这样的人就是容易出乱子。
 
于是更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唯恐一个不小心自己又发生了糟糕的事情。
 
无时无刻的焦虑,就是这样来的。
 
03.
 
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一般面对焦虑,都是通过直面眼前的问题来缓解,但对易焦虑者而言,这治标不治本。
 
这个视频给了我们一个新思路:
 
既然易焦虑的诱因是自我憎恨;
 
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 自 爱 。
 
自我接纳、自我拥抱、自我捍卫,提升我们的自尊水平,才是解决焦虑的王道。
 
我们的自我憎恨,大多源自于过去我们的经验。
 
也许是因为我们真实的自己从未被接纳和拥抱,我们在哭泣的时候只被要求别闹,在失败的时候只有谴责。
 
导致我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是有一个糟糕的存在。
 
对待这个现状,我们常做的是 提 升 。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值得被爱的人。
 
但尽管后来真的成了这样一个人,内心却可能更加绝望。
 
因为过去因真实而不被爱的记忆还在,在我们的心里,会认为现在被爱的,不过是优秀的克制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还是像以前一样,并不讨喜。
 
还是只能配得上糟糕的事情。
 
所以自我憎恨和其产生的焦虑,并无法通过变优秀,而得到比较彻底地缓解。
 
但自爱可以,爱真实的自己可以。
 
只有当我们爱自己,我们真正地认可自己还不错,才能相信外界不会亏待我们,我们值得好的事物。
 
因此可以更加平静地接受一切变化。
 
因为你知道你不会总遇到糟糕的事情;即使偶尔遇到了,“还不错”的自己也能应对。
 
如此一来,焦虑才能彻底减少一些。
 
04.
 
怎么样才算是真正地爱自己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是如何爱别人的。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
 
ta犯错,我们会找理由帮ta解释;
 
ta失败,我们也相信ta能下次更好。
 
ta真实、有缺点,也同样值得我们去爱。
 
那我们自己也真实、有缺点,完全有理由可以得到同样的对待啊。
 
具体怎么做呢?
 
我最近刚好看了《和真实的自己和解》这本书。
 
其中正念训练师蒂姆·德斯蒙德提到了一个概念:
 
自我同情。
 
听起来像是自己可怜自己。
 
但事实上,它指的是一个人平等地善待自己。
 
具体这样做——
 
在遇到任何事情和困境时,不去判断自己的好坏,不去分析自己是否和他人一样,而是:
 
无论发生什么,以宽容和原谅的心态和自己相处。
 
它能帮我们通过自爱来缓解焦虑。
 
当我们遇到失败的时候,不再是批判自己不够好、很糟糕,而是自我同情:
 
你已经很努力了,慢慢来,下次会有进步。
 
这时,失败不再那么可怕了。
 
我们可以跳过失败的焦虑和自我否定,直接面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和行动。
 
当我们面对突发困境时,不再是觉得自己糟糕而无力面对一切,而是告诉自己:
 
无论发生什么,无论你做出什么反应,都是合理的。
 
这时,自我批判的部分消失了。
 
我们可以腾出精力去淡定应对。
 
可以看到,一个自我同情的人,面对任何事情,都会不那么焦虑。
 
并且,学会自我同情,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自我憎恨引发的焦虑,也许能让我们一时紧张地提升,但同时也会让我们消耗过多情绪而无力面对眼前。
 
而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懂得自我同情的人能取得更多成就。
 
因为他们能用和善的方式来自我激励,于是能更好地在困难面前坚持下来,直到克服它。
 
这更加印证了一个事实:
 
爱和善意,比鞭策、要求和批判更有力量。
 
因此,想要放下焦虑,先从自爱、自我同情开始。
 
一次次谅解和包容,直到可以真正心安理得地面对任何事情,享受内心的平安喜乐。
 
因为真实的自己本值得一切好的事情。
 
作者简介:五花鹿。心理学科班出身,满腔的少女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拥抱未知。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