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很多人,有家人陪伴、朋友相拥,但却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拥有14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侯玉珍老师。
 
她从自身经历出发,条理清晰,为你解答:早年最常见的3钟匮乏,如何影响现在的你?能如何自我疗愈?
 
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作者 | 侯玉珍
 
编辑 | 朗门
 
责编 | 陈沉沉
 
我出生在70年代末,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里。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什么事都只能靠自己。
 
冷了,自己去搜罗点衣服穿;
 
生病了,自己去找村医看病。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不仅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还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
 
父母整日忙于生计,竭力全力才能养活一家人,根本谈不上照顾你的身体和心理。
 
成为心理咨询师后,我回头看自己幼时生活,才意识到那是一段被“情感剥夺”的经历。
 
什么是情感剥夺呢?
 
指的是——孩子在青少年之前的时期,父母在身体照料、情感联结、保护性力量方面缺失的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父母健在,却始终有一种“情感上的孤儿”的感觉。
 
01.
 
心理学上,主要把情感剥夺分为3种类型:
 
照顾性剥夺、共情性剥夺、保护性剥夺。
 
有的人经历了其中一种类型的剥夺,也有人经历了多种类型的剥夺。
 
情感剥夺的第一种类型:照顾性剥夺。
 
我就属于这一种。我的父母认为,比起照料孩子这些细碎的事,一家人可以吃饱饭更重要。
 
现在的小孩不吃饭,大人追着喂;衣服有一大堆,还是精心搭配的;一生病就各种紧张照顾……这些都是幼时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待遇。
 
情感剥夺的第二种类型:共情性剥夺。
 
共情,是指有人能够倾听你,认同你,理解你。
 
你有没有被共情性剥夺的经历?可以从这3点去判断:
 
①父母理解你的感受吗?
 
②你可以在父母面前表达真实感受,而不被批评教导吗?
 
③父母会和你真诚开放地谈心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说明,你的父母很难共情你,你的内在感受无法被看见、理解和回应。
 
来访者笑笑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她是一个独生女,她的妈妈是名颇有成就的中学教师,对笑笑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
 
可笑笑始终有种窒息、愤怒的感觉。
 
因为妈妈总对她说教,这应该那不应该,很少在意她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当笑笑摔了一大跤哭了,妈妈厉声道:这有什么好哭的;
 
比如,笑笑想换一个兴趣班,妈妈讲道理让她放弃,最后还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笑笑父母的养育方式,就是典型的共情性剥夺。
 
这种情况,在自恋型父母的身上,是最明显的。
 
他们会给你足够的身体照顾,但行为上总会让你感到窒息和愤怒——比如,常常忽略你的感受、干涉你的决定、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你等等。
 
情感剥夺的第三种类型是:保护性剥夺。
 
保护是指提供力量、引导,和孩子面对困境的能力。
 
保护性剥夺是一种很隐蔽的伤害。
 
晓璐是这样描述自己爸妈的:
 
我的爸妈都是老实人,他们对我很好,不会打骂我,也不对我提严苛的要求。
 
可我们家被邻居亲戚瞧不起、欺负时,他们总是一味忍让。
 
谨小慎微,常常看别人脸色行事,他们的生存信仰是:“我们惹不起,但是躲得起”。
 
对此我常常感觉到又愤怒又无力。
 
在初一住校的那一年,晓璐遭遇了创伤性的经历——同学怀疑她告密,多次威胁要打她,她很害怕。
 
回家之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爸妈,妈妈焦虑地建议她报告老师,爸爸则应了一句:少惹事就没事!
 
晓璐很无助,却别无他法,就这样在恐惧中度过了一年。
 
有些孩子的情况更加严重,体现的伤害不仅是在幼年,还有成年以后。
 
我们来分别看看,这3种情感剥夺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具体影响。
 
02.
 
首先,严重的照顾性剥夺容易导致孤独、空虚和抑郁。
 
照顾性剥夺主要发生在生命的早期,涉及到吃喝拉撒睡。
 
当然,对生理需要的忽视,常常伴随着对心理需要的忽视。
 
如果照顾性剥夺发生在孩子2岁以前的前语言期,往往会导致孩子的情绪无法言语化,导致情绪是弥漫性的,比如无法言说的抑郁、孤独和空虚。
 
晓筱是一位经历了照顾性剥夺的来访者。
 
在她1岁半以前,父母因为躲避计划生育,把她交给邻居抚养。
 
但邻居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又爱打麻将,对晓筱的照顾非常粗糙。
 
长大之后,晓筱渴望先生能时时回应自己,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事与愿违,先生无法满足这样的高期待,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心生倦怠。
 
几年后,晓筱总感觉到头晕,医生的诊断是抑郁症。
 
在咨询中,晓筱才逐步理解到,渴望依赖先生并获得照顾,其原因之一是早年照顾性剥夺的经历。
 
现实中的失望激活了她早期的创伤,导致了头晕和抑郁。
 
照顾性剥夺,还很容易导致很多躯体化的问题,比如胃痛、头疼、肠易激惹综合征等。
 
这些躯体疾病,都是在借身体表达一种「被好好照顾」的潜在愿望。
 
再来看看共情性剥夺的影响。
 
共情性剥夺导致一个人心智受损,自我价值感低下,渴望被认可。
 
前面提到的笑笑经历了共情性剥夺,这导致她心智有些受损。
 
心智受损,会影响一个人理解情绪的能力,通俗说就是——情商低下。
 
所以,笑笑对很多事情都是靠推理和分析,她常常不明白自己的话为什么让别人不高兴了。比如,老公接她下班,她会说老公闲着也是闲着。
 
因为缺乏父母的共情,笑笑感觉到自我没有价值。虽然考取了名牌大学,但是却感觉到空虚和无意义感……
 
最后,我们来看保护性剥夺的影响。
 
保护性剥夺会导致一个人内心缺乏依靠和榜样的力量,有无依无靠的感觉。
 
刚刚讲了晓璐的故事,正是她的保护性被剥夺的经历,使得她不再指望父母。
 
不仅如此,她还反向形成了一种防御,变得和爸妈相反,她非常很强悍有主见。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像晓璐这样经历的人,要么把防御做到最足,攻击性强;要么没有防御,这会导致自我力量薄弱,自尊低下,变得谨小慎微,害怕冲突。
 
但无论哪种方式,内心都有一种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感觉。
 
03.
 
这样的剥夺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方面是匮乏。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父辈几乎都有5个以上的兄弟姐妹,祖辈们根本照顾不过来,通常是以大带小,这就导致了养育中的情感剥夺。
 
另一方面是代际传递。
 
对孩子情感剥夺的父母,一般来说,在自己的成长中,也经历了情感剥夺,这就是「代际创伤的传递」。
 
他们是父母——也是曾经的孩子,他们是这样长大的,所以带着个人的局限性,无意识也剥夺了你。
 
在认识到自己缺失之后,我们仍要去问出那个重要的问题:
 
长大成人的我们,该如何带着这些剥夺更好地走下去?
 
改变,可大致分为以下3个步骤:
 
理解 → 觉察和思考 → 改变
 
照 顾 性 剥 夺
 
核心成长方向:发展自我独立性
 
①理解:
 
被照顾性剥夺的人,会很依赖伴侣或孩子。
 
同时,也会对他人全心全力付出。
 
付出背后,是希望得到全然的回馈。
 
这是一种隐性控制的爱。
 
②觉察和思考:
 
当每次觉得自己被抛弃,不被爱时,告诉自己,“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照顾我自己。”
 
③改变:
 
给自己制定一个自我独立的计划,比如一个找到自己发展兴趣的方向之类的~
 
共 情 性 剥 夺
 
核心成长方向:学会理解和爱自己
 
①理解:
 
被共情性剥夺的人,会很渴望得到理解和回应,特别是来自权威的认同。
 
如果对他人评价极度敏感时,要知道,这是由于过往未被父母重视导致的。
 
②觉察和思考:
 
提升自己的感受和觉察能力,感觉自己一文不值时,告诉自己,这是自己内在的声音,不是现实。
 
③改变:
 
要学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积极向外界去展示自己。
 
保 护 性 剥 夺
 
核心成长方向:学会依恋,直面内心的无力和无助
 
①理解:
 
如果感觉自己必须非常强大,世上没人可被依靠。
 
也无法信任任何人,无论是伴侣还是孩子——
 
在这无所不能的背后,是深深的渴望亲密。
 
②觉察和思考:
 
试着对自己多一些觉察。
 
比如,当觉得伴侣无法依靠时,这会不会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呢?
 
③改变:
 
让自己有时柔软下来。也许会不太习惯,但这会带来全新的关系和体验。
 
情感剥夺,是一种发展性的创伤,这些经历深深影响着我们。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咨询师,一起去探索。
 
或者自己根据上面的参考建议,带着觉察生活、思考,这不一定很快就奏效,但却也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开始。END
 
作者简介:侯玉珍,动力学取向咨询师,14年咨询经验,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艾利克森注册催眠师。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