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很多人,有家人陪伴、朋友相拥,但却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拥有14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侯玉珍老师。
她从自身经历出发,条理清晰,为你解答:早年最常见的3钟匮乏,如何影响现在的你?能如何自我疗愈?
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作者 | 侯玉珍
编辑 | 朗门
责编 | 陈沉沉
我出生在70年代末,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里。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什么事都只能靠自己。
冷了,自己去搜罗点衣服穿;
生病了,自己去找村医看病。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不仅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还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
父母整日忙于生计,竭力全力才能养活一家人,根本谈不上照顾你的身体和心理。
成为心理咨询师后,我回头看自己幼时生活,才意识到那是一段被“情感剥夺”的经历。
什么是情感剥夺呢?
指的是——孩子在青少年之前的时期,父母在身体照料、情感联结、保护性力量方面缺失的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父母健在,却始终有一种“情感上的孤儿”的感觉。
01.
心理学上,主要把情感剥夺分为3种类型:
照顾性剥夺、共情性剥夺、保护性剥夺。
有的人经历了其中一种类型的剥夺,也有人经历了多种类型的剥夺。
情感剥夺的第一种类型:照顾性剥夺。
我就属于这一种。我的父母认为,比起照料孩子这些细碎的事,一家人可以吃饱饭更重要。
现在的小孩不吃饭,大人追着喂;衣服有一大堆,还是精心搭配的;一生病就各种紧张照顾……这些都是幼时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待遇。
情感剥夺的第二种类型:共情性剥夺。
共情,是指有人能够倾听你,认同你,理解你。
你有没有被共情性剥夺的经历?可以从这3点去判断:
①父母理解你的感受吗?
②你可以在父母面前表达真实感受,而不被批评教导吗?
③父母会和你真诚开放地谈心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说明,你的父母很难共情你,你的内在感受无法被看见、理解和回应。
来访者笑笑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她是一个独生女,她的妈妈是名颇有成就的中学教师,对笑笑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
可笑笑始终有种窒息、愤怒的感觉。
因为妈妈总对她说教,这应该那不应该,很少在意她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当笑笑摔了一大跤哭了,妈妈厉声道:这有什么好哭的;
比如,笑笑想换一个兴趣班,妈妈讲道理让她放弃,最后还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笑笑父母的养育方式,就是典型的共情性剥夺。
这种情况,在自恋型父母的身上,是最明显的。
他们会给你足够的身体照顾,但行为上总会让你感到窒息和愤怒——比如,常常忽略你的感受、干涉你的决定、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你等等。
情感剥夺的第三种类型是:保护性剥夺。
保护是指提供力量、引导,和孩子面对困境的能力。
保护性剥夺是一种很隐蔽的伤害。
晓璐是这样描述自己爸妈的:
我的爸妈都是老实人,他们对我很好,不会打骂我,也不对我提严苛的要求。
可我们家被邻居亲戚瞧不起、欺负时,他们总是一味忍让。
谨小慎微,常常看别人脸色行事,他们的生存信仰是:“我们惹不起,但是躲得起”。
对此我常常感觉到又愤怒又无力。
在初一住校的那一年,晓璐遭遇了创伤性的经历——同学怀疑她告密,多次威胁要打她,她很害怕。
回家之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爸妈,妈妈焦虑地建议她报告老师,爸爸则应了一句:少惹事就没事!
晓璐很无助,却别无他法,就这样在恐惧中度过了一年。
有些孩子的情况更加严重,体现的伤害不仅是在幼年,还有成年以后。
我们来分别看看,这3种情感剥夺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具体影响。
02.
首先,严重的照顾性剥夺容易导致孤独、空虚和抑郁。
照顾性剥夺主要发生在生命的早期,涉及到吃喝拉撒睡。
当然,对生理需要的忽视,常常伴随着对心理需要的忽视。
如果照顾性剥夺发生在孩子2岁以前的前语言期,往往会导致孩子的情绪无法言语化,导致情绪是弥漫性的,比如无法言说的抑郁、孤独和空虚。
晓筱是一位经历了照顾性剥夺的来访者。
在她1岁半以前,父母因为躲避计划生育,把她交给邻居抚养。
但邻居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又爱打麻将,对晓筱的照顾非常粗糙。
长大之后,晓筱渴望先生能时时回应自己,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事与愿违,先生无法满足这样的高期待,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心生倦怠。
几年后,晓筱总感觉到头晕,医生的诊断是抑郁症。
在咨询中,晓筱才逐步理解到,渴望依赖先生并获得照顾,其原因之一是早年照顾性剥夺的经历。
现实中的失望激活了她早期的创伤,导致了头晕和抑郁。
照顾性剥夺,还很容易导致很多躯体化的问题,比如胃痛、头疼、肠易激惹综合征等。
这些躯体疾病,都是在借身体表达一种「被好好照顾」的潜在愿望。
再来看看共情性剥夺的影响。
共情性剥夺导致一个人心智受损,自我价值感低下,渴望被认可。
前面提到的笑笑经历了共情性剥夺,这导致她心智有些受损。
心智受损,会影响一个人理解情绪的能力,通俗说就是——情商低下。
所以,笑笑对很多事情都是靠推理和分析,她常常不明白自己的话为什么让别人不高兴了。比如,老公接她下班,她会说老公闲着也是闲着。
因为缺乏父母的共情,笑笑感觉到自我没有价值。虽然考取了名牌大学,但是却感觉到空虚和无意义感……
最后,我们来看保护性剥夺的影响。
保护性剥夺会导致一个人内心缺乏依靠和榜样的力量,有无依无靠的感觉。
刚刚讲了晓璐的故事,正是她的保护性被剥夺的经历,使得她不再指望父母。
不仅如此,她还反向形成了一种防御,变得和爸妈相反,她非常很强悍有主见。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像晓璐这样经历的人,要么把防御做到最足,攻击性强;要么没有防御,这会导致自我力量薄弱,自尊低下,变得谨小慎微,害怕冲突。
但无论哪种方式,内心都有一种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感觉。
03.
这样的剥夺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方面是匮乏。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父辈几乎都有5个以上的兄弟姐妹,祖辈们根本照顾不过来,通常是以大带小,这就导致了养育中的情感剥夺。
另一方面是代际传递。
对孩子情感剥夺的父母,一般来说,在自己的成长中,也经历了情感剥夺,这就是「代际创伤的传递」。
他们是父母——也是曾经的孩子,他们是这样长大的,所以带着个人的局限性,无意识也剥夺了你。
在认识到自己缺失之后,我们仍要去问出那个重要的问题:
长大成人的我们,该如何带着这些剥夺更好地走下去?
改变,可大致分为以下3个步骤:
理解 → 觉察和思考 → 改变
照 顾 性 剥 夺
核心成长方向:发展自我独立性
①理解:
被照顾性剥夺的人,会很依赖伴侣或孩子。
同时,也会对他人全心全力付出。
付出背后,是希望得到全然的回馈。
这是一种隐性控制的爱。
②觉察和思考:
当每次觉得自己被抛弃,不被爱时,告诉自己,“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照顾我自己。”
③改变:
给自己制定一个自我独立的计划,比如一个找到自己发展兴趣的方向之类的~
共 情 性 剥 夺
核心成长方向:学会理解和爱自己
①理解:
被共情性剥夺的人,会很渴望得到理解和回应,特别是来自权威的认同。
如果对他人评价极度敏感时,要知道,这是由于过往未被父母重视导致的。
②觉察和思考:
提升自己的感受和觉察能力,感觉自己一文不值时,告诉自己,这是自己内在的声音,不是现实。
③改变:
要学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积极向外界去展示自己。
保 护 性 剥 夺
核心成长方向:学会依恋,直面内心的无力和无助
①理解:
如果感觉自己必须非常强大,世上没人可被依靠。
也无法信任任何人,无论是伴侣还是孩子——
在这无所不能的背后,是深深的渴望亲密。
②觉察和思考:
试着对自己多一些觉察。
比如,当觉得伴侣无法依靠时,这会不会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呢?
③改变:
让自己有时柔软下来。也许会不太习惯,但这会带来全新的关系和体验。
情感剥夺,是一种发展性的创伤,这些经历深深影响着我们。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咨询师,一起去探索。
或者自己根据上面的参考建议,带着觉察生活、思考,这不一定很快就奏效,但却也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开始。END
作者简介:侯玉珍,动力学取向咨询师,14年咨询经验,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艾利克森注册催眠师。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