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这是近两年我时不时会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人总是重复地说一些事情:抱怨别人、同情自己、吐槽老板……
 
并且来来去去都是同样的话同样的情绪。
 
但在心理咨询师的视角:重复说一件事,背后藏着你的人生走向。
 
作者 | 冯嘉和
 
责编 | 陈沉沉
 
01 她重复抱怨的一件事 实际上只需要骂一顿
 
一天晚上,下了班和几个朋友吃饭。
 
一见面便感觉到小A整个人都仿佛被掏空了一般。
 
她说白天被一个奇葩同事气到了。
 
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论怎么解释,对方就是听不进去。最后还把责任推卸到小A身上,认为是她的问题。
 
小A苦闷地说:
 
怎么会有这种人呀?
 
他听不懂人话吗?
 
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就是搞不清楚?!
 
吐槽了几分钟,小A主动提出终止这个话题:算了,还是吃饭吧,为这种人生气不值得。
 
我们吃了一会,小A又不自觉地提起奇葩同事的事情。
 
“怎么会有这种人啊?” “算了算了不说了”……
 
半小时里面,她反反复复,至少有5、6次,自己提起又自己终止这个话题。
 
这时,我想到了个方法,于是提议:
 
咱们停一下,要不这样,你不要再问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了”。
 
我们从此刻开始,咱俩一起骂这个奇葩同事。
 
什么话最难听,就怎么骂,你看怎么样?
 
小A有点不好意思:哎呀,他又不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也不至于骂他吧。
 
我说:没关系,反正也就我们几个听到,又不是当面骂他。
 
在我的劝说下,我们几个一起骂这个奇葩同事。
 
一开始小A有点放不开,但没多久就越骂越顺畅了,也不自觉地边骂边笑。
 
大概不到5分钟,小A已经开始有点词穷了,在各种人格攻击和问候祖宗的言论后,她发现好像也发泄得差不多了。
 
于是,她便不再重复刚刚那些吐槽的话,大家一起愉快地吃完了那顿饭。
 
为什么小A会这样呢?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观察身边人的「重复抱怨」,就会发现:
 
其实他们大多数是在重复「事件与评判」,而较少提到「情绪」。
 
以小A这次事情为例,她的核心情绪是愤怒。
 
但她总期望自己能够体谅他人,这样的念头使得她难以直接去表达愤怒。
 
但愤怒却始终在煎熬着她的思绪。
 
于是,她只好通过反复地说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 来缓解。
 
可是呢,这种重复仅是起到 隔靴搔痒 的效果,并没有真正触碰到小A的核心情绪,所以很难让她停下来。
 
而当她毫无顾忌地骂这个同事、尽情表达愤怒时,才终于精准抓到那个痒点。
 
她舒服了,所以这件事能很快就过去。
 
02 越是复读,越是渴望“被听到”
 
小A的 “复读” 是属于比较简单的情况,即使不处理,过不了多久也会忘得差不多。
 
但有些人,可能会几年重复说着相似的话语,这种情形处理起来就会稍微复杂一些。
 
在叙事疗法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在倾听完当事人的诉说后,问一个问题:
 
在(刚刚的)故事中,你最希望被听到的是什么?
 
人重复说一件事,是因为里面有渴望「被听到」的部分,如果这部分没被听到,就会一直重复下去。
 
一位妻子曾向我抱怨,她的丈夫性格非常的暴戾,让她感到害怕。
 
丈夫是公司的一个小领导,工作很认真也很忙,压力也很大。
 
回到家时,常常会愤怒地批判着工作中遇到的那些 “该死” 的人。
 
“没想到这种没脑子的人也能被提拔。”
 
“这家伙老是给我捅娄子,我迟早得安排人去打他一顿!”
 
“这种只会耍心机的人活着有什么用?!”
 
每当听到丈夫满腔怒火地说着这样的话,妻子都害怕得不得了。
 
她觉得丈夫有暴力倾向,有时她会斥责丈夫:
 
你怎么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野蛮?
 
然而丈夫并没有停止愤怒,继续地宣泄着他的不满。
 
自打有了孩子之后,丈夫的情绪就越来越容易激动,说的话也越来越狠,这让妻子一听丈夫聊工作就害怕。
 
在这个例子中,丈夫的核心情绪显然并不是愤怒,而是别的东西。
 
我询问她,丈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妻子描述是:坚强但暴躁。
 
通过深入咨询得知,丈夫是家中长子,父母亲友对他有极高的期待。
 
他的人生信条是这辈子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因而从不喊苦喊累。
 
在丈夫的人生历程中,别人会听他努力奋斗的故事、养家糊口的故事,或是对职场乱象愤愤不平的故事;
 
但,从未有人关心过他的心酸。
 
例如自己脚踏实地努力,最终比不过别人靠关系或是投机取巧时的无奈,这些他都是独自承受。
 
作为男性,他极其不擅长主动表达自己的心酸,而心里的不平衡感却始终煎熬着他。
 
他渴望被关心,却开不了口,取而代之的是宣泄愤怒来缓解心中的不快。
 
可以说:
 
他有多频繁重复表达暴戾之情,就有多渴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容易。
 
在我的建议下,妻子选择不把关注重心放在丈夫的愤怒上,而是他的心酸。
 
平时多主动去问丈夫在遇到了哪些不容易,吃过哪些苦,然后慢慢走到今天的。
 
一开始妻子的询问会让丈夫感到很奇怪,因为从未有人问过他这些。
 
慢慢地,丈夫开始讲述自己人生故事中 “心酸” 和 “不容易” 的部分,妻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
 
当这个男人慢慢发现,他的脆弱是能够被温柔对待时,他对职场同事的愤怒也开始慢慢下降。
 
03 如果重复无法停止 你可以做一件事
 
但 “被听到” 并非总是有用,尤其是那种多年的重复。
 
甚至你越共情,对方越陷入在情绪之中,难以走出来。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复读者,或者你也多年来重复地说一件事。
 
那么在觉察和理解了背后的核心情绪后,还可以做这样一件事:
 
“改写” 那些不断重复的故事。
 
如何改写呢?
 
在倾听的过程中,有技巧地提问。
 
有一位老妇人,她的口头禅是 “我的命真苦呀。”
 
她常常在儿女面前抱怨自己命运坎坷:
 
自己当年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受了多少多少苦;
 
丈夫去世后常被村里的人讥讽自己是寡妇;
 
她常常一边说一边落泪。
 
儿女可以理解老妈的不容易,所以每次也都耐心地倾听老夫人诉说,安慰她。
 
但这数十年下来,确确实实消耗了儿女们大量的精力。
 
儿女去请教了他们认识的一位心理咨询师,
 
后来,他们换了一种倾听老人的方式。
 
当老妇人再重复自己的坎坷经历时,儿女不再时一昧的表示 “嗯,我理解,我知道了。”
 
取而代之的是,关注另外一些问题:
 
妈,你遭遇了这么多痛苦的事情,是怎么挺过来的?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你是如何让自己顺利长大的?
 
在失去丈夫之后,你是如何做到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的?
 
这些提问的共同特点是:
 
不再刻意关注老人生命中的 “苦” ,而是关注她在面对苦难时的 “策略” :
 
如何想办法解决,如何拥有继续生活的力量?
 
老妇人开始慢慢思考这个全新的方向,向儿女们说了自己故事的另一面:
 
家人重男轻女,她就就少和家人说话,多和老师同学接触,因为老师主张男女平等,她在老师那里能够获得力量;
 
丈夫去世对她打击很大,但她看到孩子很可怜,会想方设法多打几份工,多赚些钱;
 
当村民讥讽时,她就少搭理他们,多和孩子聊天,因为孩子很喜欢她......
 
这时,老妇人的人生不再全是 “命很苦” 的「问题故事」。
 
而多了另一面——“我很强” 的「力量故事」:
 
自此之后,她依然也会重复说着她的人生,但不再是哭哭啼啼的抱怨,而是多了几分自豪感。
 
儿女们也更加乐意听到老妈这样的 “复读” 。
 
上述的这种倾听方式,是应用了「后现代心理咨询」的沟通理念:
 
关注人本身的「潜能和资源」,而不是「问题和困难」。
 
用故事中「有力量的部分」,去覆盖「无力的部分」。
 
这样的重复,不仅会给重复者自己带来力量,也会带给倾听者力量。
 
困难的时候,你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让你走到了今天?
 
不管是对自己,还是身边人,这样的思考方式多试试,那些糟糕的故事才会渐渐被改写。
 
 
最后
 
说到这里,如果有人问:“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吗?”
 
我想说,并不是。
 
重复,背后大有深意。
 
如果粗暴地总结为复读机,会让我们错过了很多人类细腻且美好的情感。
 
如果在生活中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在 “复读” 时,不妨问一下:
 
-这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在这个故事,最渴望让别人听到的,是什么?
 
-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你身上最难能可贵的特点是什么?
 
这些提问的思路,或许可以帮助你一层层拨开充满是非评判的表象。
 
随后发现的,是一个个鲜活且努力着的生命。
 
作者简介:冯嘉和,一个低调的心理咨询师 。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