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期待的是:
 
真诚交往,坦诚相待。
 
但如果你是下文所描述的人,
 
过于坦诚,可能会伤害自己。
 
 
作者|天雅 繁星
 
责编|陈沉沉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很信任某人,对其掏心掏肺,但结果却被对方嫌弃、伤害;
 
经常在关系中被冒犯、被伤害,但却又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
 
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很受伤、很困惑: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我总是无法保护我自己?
 
在此我想澄清的是,趋利避害、自我保护,几乎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本能。
 
而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反复地受到各种伤害,那就很有可能:
 
在成长过程中,TA 的自我保护能力受到了抑制或剥夺。
 
01 渴望被保护,却总是被伤害
 
一名大二女生小A,和男友分手后,在宿舍发生自残行为,被送来做心理咨询。
 
一般来说,大部分经历过创伤的来访者,初次见面都会对咨询师充满警惕,有的甚至还会拒绝沟通。
 
但小A却截然相反。
 
初次见面,她没等我开口问,就一口气讲述了自己的种种创伤经历:
 
小时候被男性长辈猥亵,曾经在学校被同学霸凌,多次被男友伤害与抛弃……
 
听完小A的故事,我第一时间有两个困惑:
 
为什么初次见面,她就毫无保留地向我暴露这一系列创伤体验,丝毫没有防御?
 
是什么,让她总在关系中受到伤害?
 
后来随着谈话深入,我才发现,
 
成年后,过度自我暴露,正是她反复受伤的主要原因。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提倡真诚交往,坦诚相待。
 
但前提在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以及一段安全的关系。
 
小A却不一样。
 
她经常在一段新的关系中,信任感还没有完全建立时,就向对方敞开心扉,不做任何防备。
 
与此同时,她也把自己的脆弱与不堪,一同交付给了对方。
 
而当对方稍微表现出不接受、不理解时,伤害便产生了。
 
诚如她在恋情中的遭遇一样。
 
和前男友刚确认关系的第二天。
 
她就向对方全然坦露了自己被猥亵、被霸凌和被前任抛弃的经历,渴望得到理解与抚慰。
 
然而,对方却承受不住这个突如其来的事实,委婉地跟她提出分手。
 
她倍感羞愧,感觉自己深深地受到了伤害,然后开始自残。
 
就这样,曾经在关系中受到过伤害的她,在新关系中暴露创伤又没有被接住,形成二次伤害。
 
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她的自我保护系统并没有因此而建立, 反而还使得她陷入了 “反复暴露,反复受伤” 的恶性循环。
 
从小A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人都可能存在的共性:
 
不能很好地识别「可信任的人」;
 
容易理想化关系中的另一方;
 
渴望在关系中得到保护,却所托非人,屡屡受伤。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
 
后来经过深入探讨,我发现:
 
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被很好地保护过。
 
02 入侵式养育:“从未有过被保护的感觉”
 
正常来说,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伤害时:
 
如果能得到养育者很好的保护,那么,TA日后也会懂得识别关系中可信赖的保护者,寻求庇护。
 
但如果,一个孩子的利益经常被忽视,从来不曾得到过尊重与保护,那么,TA便多半不会懂得如何识别一段安全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关系实现自我保护。
 
回到小A的案例。
 
小A的父母性格强势,情感也有些淡漠。
 
经常不顾孩子的感受,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擅自替孩子做各种决定。
 
小时候亲戚带小孩来家里玩,父母为表热情,常常擅作主张把小A的玩具、衣服送给对方。
 
每当小A尝试表达不满的时候,父母都会生气地回怼:
 
“这些东西都是用我的钱买的,是属于我的,不是你的。”
 
可以说,在小A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像是一个「掠夺者」,而不是一个「保护者」。
 
实行「入侵式养育」的父母,往往看不见自己对孩子的伤害;
 
同时当孩子受到他人侵犯时,他们也同样无法很好地保护孩子。
 
小时候,同村一位男性长辈经常与小A玩闹,并有意无意地触碰小A的敏感部位。
 
一开始,小A权当是单纯的玩乐,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后来随着性意识提升,她才确认这位男性长辈的行为是过分、越界的。
 
她觉得很尴尬、很羞耻,不知如何是好。
 
她在饭桌上鼓起勇气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
 
没想到,父亲反手给了她一巴掌:“谁叫你不老实,整天在那里疯玩。”
 
母亲则连忙在一旁打圆场:“没事没事,这事已经过去了,以后离他远点就好了。”
 
自始至终,父母都没有看见过她所受的伤害,更谈不上给予她合适的保护。
 
许多跟小A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保护,所以他们也根本不晓得:
 
真正被保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以至于他们没能力构建自我保护的模式,在关系中遭致各种伤害。
 
03 被压榨、被利用 关系里的双重伤害
 
这些伤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熟悉的旧关系。
 
对于那些缺乏保护的孩子来说,小时候环绕在他们身边的,往往都是剥夺他们、伤害他们、无法保护他们的人。
 
因此,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站到那个「被伤害者」的位置。
 
无法保护自己利益和边界,容易被他人侵犯,并且不自知。
 
例如在工作中容易被压榨,自我利益受损。
 
在亲密关系里,错把伤害当成爱,难以离开。
 
另一方面,伤害也有可能来自陌生的新关系。
 
一个长期得不到保护的孩子,TA的内心往往很脆弱,并充满恐惧。
 
TA会极度渴望能够获得一个全然安全的庇护所,来安放自己内在的恐慌。
 
也因此,一旦在新关系中获得一丝关怀与温暖,TA便很容易「理想化」对方。
 
面对这一类人,TA会全然向对方敞开心扉,毫不设防,甚至还会无条件地听从、讨好对方。
 
从而也使得TA很容易在陌生的新关系中被利用、伤害,甚至被抛弃,就如同开头的小A。
 
在新旧关系双重的伤害之下,一个人的伤口会越来越多,自我也日渐虚弱、破碎。
 
04 总有人会保护你的脆弱 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想对这样的人说:
 
也许,你也曾像小A一样,从小没有被很好地保护过。
 
你的痛苦没有被看见过,你受到过的伤害也没有被承认过。
 
曾经弱小而无助的你,在无形中被入侵、被伤害。
 
但你依然渴望被关怀,渴望被呵护,渴望邂逅一个真正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人。
 
有很多次你以为你遇到了这样的人,他向你微笑,向你招手。
 
你相信了他,并把自己的一切,全然托付给了他。
 
但结果,他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在此,我想先对你说一声:“这些年,你确实受委屈了。”
 
我能感受到你的坚强与勇敢,历经重重伤害却没有被打倒;
 
我也能感受到你的脆弱与无助,努力寻求各种关系来进行自救。
 
但在此,我更想诚挚地邀请你:
 
①为当下虚弱的自己,设立一个保护屏障。
 
规避他人的随意僭越与入侵。
 
同时,在渴望得到保护的时候,去感受自己的内在力量。
 
不用着急着去向「未经确认的人」暴露自己,给自己一个空间,去容纳这份想要被接住的渴望。
 
②去与现实碰撞,挖掘「真正属于自己的资源」。
 
去感受身边之人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一丝善意,去洞察陌生之人言谈举止背后的真实的意图。
 
那个时候你也许学会辨别:谁才是真正值得你信任的人。
 
那些主动 “关心” 你的陌生人,也许并不都是那么值得信任;
 
而那些信誓旦旦说要一辈子保护你的人,也并不都是那么的真。
 
当然,那些你曾以为不怀好意的人,也许并不是那么坏。
 
这些都是需要你在现实中带着觉察和洞察,去发现和确认的部分。
 
这并不容易,同时可能还会受伤。
 
但,这个挖掘真正资源的过程,是你力量感的开始。
 
曾经受到过一些身不由己的伤害,这不是你的错;
 
曾经弱小的你不懂得保护自己,这也不是你的错。
 
现如今,你已长大,有机会尝试一点点唤醒自我内在的力量,实现更好的自我保护。
 
你可以向外界打开一扇门,但不必打开所有的门;
 
你可以邀请一些人走进你的心房,但无需邀请所有的人。
 
要知道,你很珍贵;你的空间,也很珍贵。
 
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繁星:家庭系统流派,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心理咨询师,专注于青少年成长研究。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