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有一类人在关系里,总是那么地好,掏心掏肺付出。
但结果却是,关系双方都没有以为的那么舒心。
心理咨询师黄玉玲,为我们点破了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源,并提供了改变方向——
我们还有更好的方式去爱,去得到爱。
一起来看看今天这篇文章
作者 | 黄玉玲 朗门
责编 | 陈沉沉
有段时间,有位朋友一直问我,如何更好帮助她的姐姐。
从她的描述中,我得知她的姐姐刚离婚,状态十分颓丧。
作为朋友,我也给过不少建议。
她还是会隔三差五找我,给我看她们的聊天截图。
她的那一半绿色对话框占据了很大版面。时间显示,无论多早晚,她总是在倾听安慰。
作为妹妹,可算是仁至义尽了。
但她还是很担心姐姐,时常焦虑着:要为她做点什么,让她好起来。
不仅是面对姐姐,面对其他家人,她也是如此。这些年,她像一个大管家一样,操心着整个家庭大大小小的事:
姐姐的婚姻状态,弟弟的工作,爸妈的琐碎日常……
作为家庭一员,为家人提供援助,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一直忙碌于他人事物中,却有一些不太对劲。
想凭一己之力,拯救他人于困难之中;
为他人做了该做的、能做的一切;
但还总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这可能是陷入了“ 过 度 拯 救 ”的圈套中。
01
通常,陷入过度拯救的人,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困境——
被情绪困扰、被他人的事情所累。
他们时常会被 2 种消极情绪困扰:
一是痛苦,
二是委屈。
我们先说说痛苦的原因。
开头提及的那位朋友,后来我和她微信聊天,问起了她的近况。
结果她发来一堆哭泣沮丧的表情包,说自己已经试了不少方法:搜集大家的建议发给姐姐、让姐姐过来和自己住、自己也过去找她……但姐姐还是非常颓丧。
她痛苦的样子,让我一度感觉:仿佛她才是失恋当事人。
她反复自责,自己一点用也没有,一点忙也帮不上……
这便是过度拯救者痛苦的第一个原因:
尽心尽力帮助他人,但结果不够完满。
拯救者因此而痛苦内疚,不能原谅自己,
最后对自己发起攻击——“是我没用”。
其次,拯救者与被拯救者,是一个紧密的共生状态。
即我和你是缠绕在一起的,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痛苦着别人的痛苦,拯救者的人生体验简直就是,苦上加苦。
除此之外,拯救者还有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行为选择”。
就是他们可能会“自讨苦吃”——
他们到处提供帮助,不是真的对人好,而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兴趣。
在他人脆弱不堪时,拯救者会及时出现,并且会对别人百般好,耐心陪伴、花样安抚,让人体会到一种妈妈对婴儿般的悉心照料。
但是,一旦被拯救者的痛苦减轻,状态好转,他们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的,突然冷落起来。
这听起来很匪夷所思,但却非常真实。
因为拯救者,只是对他人的「苦难」非常敏感。
只要有人受苦,那个痛苦就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了,也变成了拯救者的。
但如果那个人不再痛苦了,拯救者便会非常迅速地离开。
02
接下来,我们讲讲委屈。
听起来,一切都是拯救者自主选择的结果,何来委屈一说?
这一份委屈,主要来源于被拯救者的“怨恨”。
没错,这就是拯救者的悲剧模式:吃力不讨好,还会被怨恨。
被怨恨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1、拯救者的突然离开。
上文说到拯救者通常对他人痛苦感兴趣,当被拯救者的痛苦消失,拯救者的敏感性也降低,开始变得“冷淡”。
这其实是一个「边界回归」的过程。
之前在浓烈的情感包围之下,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俨然已在一个共生状态中。
所以突如其来的冷淡,带来的分离感,会让被拯救者感到不适应,很容易怨恨,甚至攻击拯救者。
这时候,委屈就发生了——
我对你尽心尽力,给了你这么多,你为什么不感激我反而怨恨我?
2、拯救者,几乎是以救世主的姿态介入了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姿态剥夺了被拯救者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尊重被拯救者的内在自发性。
甚至,被拯救者心生怨气时,还会攻击拯救者。
中国有句古话: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说的就是这个理。
在一个人遇到大的困难,合适帮助是必要的。
但一见到别人有困难就扑上去要解决,反复陷在救世主情节里,这个关系很快就会陷入到一团乱粥的状态。
拯救失败,自己内疚,也被别人怨恨;
拯救成功,迫不及待想要逃离,于是被拯救过的人怨恨。
无论拯救的结果如何,都会加重拯救者的挫败感,触发抑郁状态到来。
可以说:
过度拯救带来过度纠缠,
过度纠缠带来怨恨。
03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离开,继续在这摊烂粥里纠缠呢?
——因为暂时离不开。
这大多可以追溯到孩子幼时的成长经历。
孩子想要活下来,要依赖父母才做得到。
如果父母就说一些“你只有听话,我们才会过得好”诸如此类的话,孩子就很容易往父母无意识引导的这个方向走。
用「内在的自由」,来交换「父母的幸福」。
他变得听话又懂事,慢慢地变成父母的一个拯救者,一个家庭的保护神。
一个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家庭归于平静。
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他们的夫妻关系、跟公婆的关系都比较紧张。
孩子就用生病的方式来拯救这个家庭。
孩子一生病,家庭矛盾焦点就集中在孩子那里,其它的都顾不上了。
他们家庭里的关系和解,是在一次孩子病危的病房里。家属被通知来见最后一面。
所有的人都来了,大家都很伤心。
在孩子的生死面前,大家都退让一步,家庭关系也有了新的可能。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孩子在那次病危之后,挺了过来。
就这样,孩子走到了拯救父母的位置上。
孩子想离开这个位子,却不敢离开,因为离开就意味着,在羽翼尚未丰满之时死掉。
试想一下,这会发生什么?
感觉到很无助,心生怨恨,但又常常是“敢怒不敢言”的。
这些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些被消化,有一些没有消化的,就沉积下来。
但这些怨恨、怒气并不是都会明显地指向父母。
很多成年的过度拯救者几乎感觉不到他们对自己父母的怨恨,还会表现得对父母非常好,以及通过过度拯救他人,来继续完成与父母的联结。
有一位网友分享:
见到别人,尤其是女性,是受害者形象的,我就立刻想要帮助。
那一刻,我只想一头扎进那个坑里。
回头看,自己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角色”,以前每次与妈妈通话,每次都觉得胸口堵。
挂线后,感觉心都被掏空了,有深深的绝望感。
那些未消化的怨恨和无处释放的攻击性,并不会因为过度拯救而消失,只是稍微缓解了。
但这些孩子,即便长大成人,都长久都带着一种「不得已付出」的悲伤和绝望。
因为,他从未在自己的位置上,被认真地对待过。
那一块没有被深情凝视过的区域,是一片荒芜与黑暗。
04
那么,该怎么办呢?
对父母来说:
1、分清界限。
这是最核心的地方。
如果父母明白,这是自己的事,不强迫孩子来承担,孩子会轻松很多。
内疚是因为我不做这件事,就伤害了你。
所以,父母能够自己承担的时候,孩子的内疚会减轻。
我认识一对夫妻,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其实已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
但唯一在孩子面前很团结。
两个人联盟,很认真地对孩子说:
爸妈决定分开,但是这件事跟你没有任何关系,我们遇到困难了。以后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我们会依旧爱你,这件事永远都不会改变。
只是爸爸和妈妈之间有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好吗?
这样的边界切割,虽然依然无法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但至少,孩子不会飞蛾扑火地陷入拯救父母的剧情里。
2、消除恐惧。
如果孩子主动去承担属于父母那一部分,要告诉他,他不需要这么用力,来承担这一切。
孩子的主动承担,是因为担心失去父母及他们的爱。
当他的担心被消除,他就会去专心发展自己的,不会一直纠缠在这里。
如果,你的父母已经衰老,你也已经知道无改变之可能,那么你要拯救自己的最佳办法是:
面对自己。
勇敢面对自己的内疚,对他人的拯救放在一个自己能及,又愿意的范围内,不逼迫自己。
同时,将对父母的期待慢慢回归到自己身上,好好地宠爱自己。
你最需要拯救的人是自己。
而你只是用错了方向而已。
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新的改变就不难发生了。
作者:黄玉玲,武志红平台资深心理咨询师,著有畅销书《你的善良,也许只是软弱》,微博@黄玉玲—遇见
本文首发于【武志红】公众号。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