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天雅
 
许多家庭在养育孩子上,父母双方的付出,其实是不均衡的。
 
也因此,我时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抱怨:
 
“我家那位,对孩子一点也不上心,说多少次都没用,气死我了。”
 
“唉,我也是,总是得自己一个人操心孩子的所有事情,累惨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若父母能合理分工,共同负责,是最好的状态。
 
但在实际中,却经常会出现 “一方不给力,一方过度操心” 的情况。
 
时间长了,操心多的一方,很容易疲惫,也很容易心态失衡。
 
这时,便会不自觉地与孩子捆绑在一起,把伴侣排除在外。
 
结果,不仅自己更加疲惫,还加剧了家庭关系的失衡,阻碍孩子成长。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0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
 
为什么一方越操心,结果反而越糟糕?
 
我们以 “父亲缺席、母亲陪伴” 的情况为例。
 
假设你是一个操心的妈妈。
 
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把所有重心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并常常忍不住在孩子面前控诉伴侣的不作为。
 
这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第一种:孩子认同了你。
 
“我爸真没用,我妈好惨,我要站在她这边。”
 
由此,孩子可能会走上一条 “拯救妈妈,抵制爸爸” 的道路。
 
许多妈妈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甚至还有可能 “沾沾自喜” :
 
“孩子懂得体谅和保护妈妈,真好!”
 
但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会忽略很重要的一点:
 
当妈妈对伴侣的感受,覆盖掉孩子对爸爸的感受时,便会破坏孩子对爸爸的真实感知。
 
这时,孩子眼里看到的,是妈妈的情绪滤镜中的爸爸,而不是真实的爸爸。
 
如果这个滤镜带着强烈的批判与不满,那么,一个「绝对坏爸爸」的形象,便会在孩子心底生根萌芽。
 
随着孩子不断「妖魔化」自己的父亲,两人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
 
第二种结果:孩子并不认同你。
 
因为当妈妈与孩子过度捆绑在一起,不留一丝空间时,往往意味着,两人之间会面临各种家庭琐碎,一地鸡毛。
 
当孩子从中更多地感受到痛苦,而不是享受时,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身边妈妈的 “不好” ——
 
“跟妈妈在一起太可怕了,什么都被管着,还整天被批评。”
 
同时,为了缓解焦虑,他还很有可能会不断臆想爸爸的 “好” ——
 
“要是能跟爸爸在一起就好了,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由此,一个「绝对好爸爸」的形象,便开始在孩子心底生根萌芽。
 
随着孩子不断「理想化」自己的父亲,他与你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
 
无论是「批判伴侣」,还是「替代伴侣」,似乎都没办法彻底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一个孩子无法正确认识父亲,与父亲建立关系时:
 
整个家庭的三角关系就会趋向混乱,无法维持平衡。
 
注:这个案例,母亲和父亲互换,也是一样的道理。
 
02
 
三角关系主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结构,由美国家庭系统治疗师默里·鲍恩提出。
 
简单来说,就是丈夫与妻子、孩子与爸爸、孩子与妈妈,两两联结,构成稳固的三角关系,相互支撑,互不干扰。
一般情况下,三角关系越明显、越清晰,家庭的关系就越趋于平衡、稳定。
 
如此一来,孩子才能从妈妈身上获取母性力量,从爸爸身上获取父性力量,健康成长。
 
但如果,父母之间有一方过度介入到孩子与另一方的关系中,则会很容易形成三角纠缠,或三角阻断。
正如像前面所说的:
 
如果妈妈过度干扰孩子对爸爸的感受,则很容易形成三角纠缠;
 
如果妈妈直接代替伴侣承担责任,则很容易形成三角阻断。
 
如此一来,孩子无法与爸爸建立正常的关系,整个家庭的关系结构也会变得混乱、失衡,严重妨碍孩子的成长。
 
也因此,家庭成员既需要依赖三角关系维持彼此之间的亲密,也需要保证有一个最佳的距离,让彼此间的干扰降到最低。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联结或干扰,更多是指心理上的,而不是空间上的。
 
所以,它不仅适用于普通的家庭,也适用于离异的家庭。
 
03
 
理解了这一点,再去谈 “怎么办” ,也就清晰了:
 
不卷入,不纠缠,把属于孩子与父亲的空间归还给他们。
 
具体要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
 
伴侣给孩子检查作业,检查得不够仔细,导致孩子作业没有全对。
 
这时,你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卷入到伴侣与孩子的关系当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指责并抱怨伴侣,或直接揽过责任。
 
如此一来,就会很容易像前面所说的,阻断伴侣与孩子之间的真实联结。
 
第二种处理方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单纯描述事实结果,不做价值评判,也不介入去解决问题。
 
“这次作业错了3题,有1题是漏写了,另外2题是算数算错了。”
 
也许,他们会立刻警醒并改正。
 
但更多时候,他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错误,也不做改变。
 
这时,你也许会很着急,很焦虑,并迫不及待地想介入去解决问题。
 
但无论如何,你都一定要忍住。
 
因为一旦介入,你将会被迫与孩子进行捆绑,并进入到 “伴侣越不给力,你就越操心” 的恶性循环中。
 
既消耗了自己,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也破坏了家庭三角关系的平衡,使得问题更难解决。
 
也因此,不介入,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因为慢慢地,你会发现,随着两人一次次犯错,一次次被老师点名批评,他们之间总会有一个人优先站出来,做出改变。
 
那个人,也许是爸爸,他开始谨慎检查作业,努力规避犯错。
 
如此一来,他也便树立了知错能改的典范,并强化与孩子之间的联结与牵绊。
 
当然,有些爸爸,可能始终都不愿改变。
 
但对孩子来说,这依然是个很好的「成长契机」。
 
因为一旦孩子真切地体验到爸爸的局限以后,他便不再把这件事寄托在爸爸身上。
 
同时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会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或向身边的其它关系寻求帮助,并从中获得新的成长。
 
这个不断碰撞、不断磨合的过程,也许曲折而漫长;
 
但却能够保护你和孩子,伴侣和孩子,你和伴侣三方关系的界限,并引导家庭关系趋向新的动态平衡。
 
04
 
其实,在很多家庭中,控制欲强的爸爸也会经常干扰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里讨论的,不仅仅是妈妈如何去做,而是有相似情形的父母,应该如何去做。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很难。
 
原因之一:父母有一方不愿意放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陪伴得多的那一方父母,已经与孩子形成了初始的联结。
 
一方面认定固有的关系模式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担心孩子在新的关系中受到委屈。
 
也因此,当这种联结成为一种习惯和依赖的时候,便很难轻易放开孩子。
 
在此,我更想说:
 
对孩子放手,允许孩子进入新的关系,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成全。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各种关系的真实碰撞中,全面成长。
 
原因之二:父母的家庭分工不一致。
 
许多家庭,都是夫妻一方在外拼事业,另一方在家带孩子。
 
或者还有一些离异的家庭,孩子长期跟随其中一方生活。
 
也因此,在陪伴孩子的任务分工上,夫妻双方经常是不一致的。
 
但事实上,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唯一的衡量维度。
 
我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家庭。
 
爸爸在外忙事业,每天早出晚归。妈妈是家庭主妇,在家全程照料女儿,母女关系很亲密。
 
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她开始渴望挣脱妈妈的怀抱,走向独立。
 
这时,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便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控制,令她感到痛苦与烦恼。
 
于是,女儿尝试向爸爸 “求助”:“爸爸,我不想要妈妈了。”
 
当听到这句话时,爸爸猛然意识到家庭关系出了问题。
 
但他并没有立刻介入到妻子与女儿之间,去教育 “不懂事” 的女儿,或指责妻子。
 
相反,他选择了承担起爸爸的角色和责任,尝试与女儿建立联结。
 
然而,常年在外忙碌的他,根本安排不出太多时间来陪伴女儿。
 
于是,他买了一个留言本,放在女儿的床头。
 
每天晚上女儿都会通过留言本与爸爸分享自己的当天发生的故事。
 
然后爸爸半夜回来阅读,并给女儿留言鼓励。
 
这个小小的举动,成功地辅助女儿度过了与妈妈分离的艰难时期。
 
同样在离异家庭也是如此。
 
哪怕夫妻情分不再,父母也需要尊重孩子与彼此的联结空间。
 
如此一来,哪怕一方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也依然可以维持与孩子的情感联结,协助孩子成长。
 
写 在 最 后
 
我们常常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映射着孩子未来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孩子总是透过滤镜去看待自己的父母,无法与父母建立真实的联结。
 
那未来孩子也很有可能会透过滤镜看待世界,无法与世界建立真实联结。
 
许多孩子无法正常处理人际关系,原因就在于,他在家里也无法正常处理与父母某一方的关系。
 
也因此,我更加提倡,在家庭三角关系中,尊重彼此的联结空间,互不干涉。
 
还自己以纯粹,还孩子以纯粹。
 
不去干涉孩子与父亲(母亲)的关系,也不去干涉孩子与世界的关系。
 
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