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作者|天雅
责编|陈沉沉
前段时间,罗翔因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往事,再次上了热搜。
03年冬天,26岁的罗翔,
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
她走了几小时路要去法律援助中心,
迷路了,但路上没人愿意理会她。
罗翔提出要打车送她过去,
老太太听到这句话,扑通一下给他跪下了。
这让年轻的他极其震撼。
后来到了援助中心门口,老太太对他说:
“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了你的前途。”
这句话再次让他震惊,
因为戳中了他内心的恐惧——
当时的他是北大法律博士,也考了律师执业证,
其实可以帮她做援助的。
但他始终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份,
因为真的怕“影响前途”。
18年过去了,
罗翔依旧深感愧疚,觉得当时自己很虚伪。
说实话,
看到罗老师这样坦诚而谦卑的自我反省,
内心是很感动、很温暖。
因为他将我们大多数人『共同的难堪』说了出来:
我们常常想帮人,
却担心被索取;
我们常常语言上坚持正义,
但行为上又患得患失。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一段时间,
但我很想再去谈谈,
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道德困境:
为什么我们不敢善良了?
01.
首先,想先跟大家分享2个“极致善良”的故事。
◆ 故事一
1989年,英国电视节目《这就是人生》
邀请一位老人到了演播室,
坐到观众席第一排。
主持人拿着一本尘封了50年的剪贴本,
翻到写满孩子名单的最后一页,
向观众询问道:
“今晚这里,
还有谁是尼古拉斯·温顿解救出来的吗?”
话音刚落,
整个观众席的人都站了起来,
向这位老人致敬。
50年前,二战期间。
年轻的温顿,生活在伦敦,
远离战乱,生活惬意。
但他却选择了只身前往捷克难民营,
历经千辛万苦,
将被纳粹迫害的600多名孩子解救,
并分批送往了英国不同的收养家庭。
他把孩子送到对应的家庭以后,
要求每家都得填写一份签收单,
证明孩子交给他们了。
这样的“证明”,
一字一墨静静地躺在温顿的剪贴本上。
眨眼间就是50年。
温顿并不在乎荣誉,
只在乎那些孩子是否平安。
如果不是妻子偶然看到,
这段历史也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在漫长岁月里,
这群孩子并不知道是谁解救了自己。
但是他们一刻也不曾忘记过:
在地狱横行的当年,也有天使曾爱过人间。
◆ 故事二
60年前,印度加尔各答贫民窟,
出现了一位修女特蕾莎。
从12岁开始,一直到她87岁去世,
她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
帮忙治病、提供食物、给孩子开设教学……
她关注每一个被觉得无足轻重的穷人,
给他们帮助、尊重和关怀。
在特蕾莎的生平传记里,
记录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特蕾莎在贫民窟开展工作,
一个衣衫褴褛、腿上有伤的小孩向她讨要吃的。
当时她身上没有足够的钱,
于是她很抱歉地对小孩说:
“我只能替你包扎伤口。”
可正当她准备涂药的时候,
小孩突然抢走她的袋子,拄着拐棍跑了。
好心提供帮助,却从中受到伤害。
在特蕾莎一生中,类似这样的遭遇,数不胜数。
但她却说:
即使你是友善的,
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即使你是诚实和率直的,
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即便你把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还永远不够,
但不管怎样,
你还是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这样的事迹,
我们小时候在书本上读过特别多。
这就是我们内心所认同的,正义善良的化身——
他们将救人、助人当成自己的使命,
却从不强调自己的付出。
但同时,
极致的善良正义背后,代价也是极致的。
对于温顿来说,是放弃稳定的生活,
走进战乱之中,甚至可能失去性命;
对于特蕾莎来说,是终身生活在贫民窟之中,
尽管付出一生助人,却还可能遭受伤害和质疑。
02.
讲完这两个故事,
我们也就能理解善良的困境了。
大多数人在道德感的驱使下,
渴望做个善良之人。
但善良不是嘴上说出来的,而是行动做出来的。
某种程度上,
真正的善良,是承担了责任和代价的。
然而,在责任和代价面前,
我们会虚弱,也会恐惧——
恐惧恶意,也害怕被索取过多。
因此,在有困难的人面前,
我们常常无法提供「毫无不留」的帮助。
于是我们可能会做两件事。
第一、我们不敢善良。
我在非洲穷游时,
看到当地的小孩枯瘦如柴,
曾想过给他们些许钱和食物,
但因为害怕他们知道我的善心后,
向我索取更多,
于是我选择快步离开了现场。
我也曾在朋友向我哭诉不幸时,
不敢过于共情,
因为害怕她的负面情绪将我拖下漩涡。
我不敢传递过多的善意,
是因为害怕自己被“他人的苦难”吞噬。
第二、我们可能发展出“伪善”。
诚如罗翔在节目中的自我剖析一样。
他的善良停留在语言的优越感里,
而不是在实际的行动中。
小时候的他,常常请乞丐来家里吃饭。
但负责给乞丐做饭的,
并不是他,而是他的父母。
他自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却享受了做好事的快乐,
满足了“当好人”的念想。
罗翔说:
“我现在才明白,那只是一种「抽象意义的善良」。”
后来,
当真正面对着一位处于社会边缘的老太太,
真正需要承担责任时,
他却不敢施展一个法律人的本领去帮助对方。
罗翔说:
“当时的自己,
只是在用虚伪的道德优越感,
来掩饰内心的恐惧与懦弱罢了。”
03.
当「虚伪的优越感」被现实冲击,
我们才有机会触碰真实,
才有可能发展出真正的、具体的善良。
哪怕很微小,也会很有力量。
所以当罗翔听到援助中心门口,
老太太对他说了一句:
“别影响了你的前途”;
见到一位前来寻求法律援助的农民,
为了不给他添麻烦,
晚上一个人睡学校的过道。
他被深深震撼。
从理想的道德高地,
跌落到残酷的现实困境,
罗翔有很多愧疚。
正如他说的,
整天忙着爱抽象的人类,没时间爱具体的人。
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回归现实。
只有真实地看见眼前具体之人,
才能真正抵达善良。
现在看过他视频的人都会发现,
在讲课的视频里,
他不再空谈宽泛的理论,
而是将法律和鲜活的生命及现实联系起来;
在生活中,
他开始和同学一起开设法律诊所课程,
带领学生参与法律援助。
你从他身上看到的不是优越感,
而是一种谦卑和真诚。
这时候的罗翔 ,就正如他自己说的——
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不仅要在理论中得到体现,
还要在现实中得到回响。
他今天对法律和人生的思索,
也在现实中影响着每个具体的人。
04.
来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
今天的我们如何抵达真正的善良?
在此我想说,
善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刻意给予些什么。
有时候,
在一个具体的人面前,
做真实的自己,
放下伪善,坦露真诚,也是一种善良。
在影片《心灵奇旅》的灵魂空间里,
有一位极度愤世嫉俗的灵魂,叫做22号。
许多顶级的世界大师都曾去开导过他,
想要让他燃起对生命的热情,但都没有成功。
可后来,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却做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大师们面对22号,
都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我来超度你”的优越感,
从而激起22号的强烈反击。
而音乐家面对22号,
则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真实平等的存在——
你的孤独,我也有;
你的恐惧,我也有;
你的落魄,我也有……
我无法指引你如何到达目的地,
但我愿意与你一起,一路前行。
由于生前好不容易等到与知名爵士乐手同台,
却在演出前夕意外身亡,
音乐家内心充满了不甘。
也因此,他一直不愿接受自己死亡的事实,
并想方设法地想要逃回地球,
继续自己的演出。
正是他身上这份
“明明一事无成,却对人生充满渴望”的姿态,
引发了22号的好奇。
后来,当22号借着乔的身体来到地球,
感受到人世间真切而朴实的平凡以后,
他终于爱上了生而为人的美好感觉。
其实,无论是影片里的音乐家,
还是今天的罗翔,
都算不上是全能的拯救者。
但他们的真实、坦诚和谦卑,
却真切地影响并改变了身边的那个人,
亦或周围的一群人。
05.
最后我想说,
善良,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
它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平等的存在。
不会因为你的富有而变多,
也不会因为你的贫穷而变少。
就像作家梁晓声说的:
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
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
就像有时候,善良是为了心安理得。
也许终其一生,
我们都无法成为一个普度众生的极善之人。
那就做一个真实的人吧。
返璞归真的真诚流露,
它也许不能消灭所有邪恶,拯救天下苍生,
但却能在黑暗中点亮一道微光。
在这道微光里,
有你,有我,有世间万物。
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