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丽丽赫本
 
编辑 | 朗门
 
责编 | 陈沉沉
 
前几天,李承铉在节目《定义》中,谈到当全职爸爸的经历,引发网友热议。
 
在当全职爸爸的这7年里,曾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他都处于较抑郁、崩溃的状态。
 
他没想到,做父母是这么难的事。
 
一方面,会不自觉地把来自外界的压力,传达给孩子,对孩子凶;另一方面,却又觉得对不起孩子,常常在孩子睡着以后忍不住哭泣。
 
然后就会去看一堆育儿书,在心里承诺,明天要做一个更好的爸爸。
 
作为拥有更多资源的艺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的爸妈,处境就更不用说了。
 
为人父母,你有没有在哪一瞬间崩溃过?
 
我有。
 
当无数个日子,儿子频繁夜醒,而我却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又累又困时;
 
当连续哄了2个小时,儿子死活不肯睡觉,而我又要急着做其他事情时;
 
当我时时刻刻被他粘着,一口热饭吃成冷饭时……
 
内心岂止是崩溃,有时,甚至会“讨厌”他。
 
当妈的居然讨厌自己的孩子?我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部高分神剧《养育者》,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育儿片段,我稍微松了口气:
 
原来大部分父母,都曾被孩子逼疯过。
 
他们也会抓狂、会崩溃、会又哭又笑。
 
在这部剧的评论区,都是“人间真实”、“是我本人,没错了”。
 
可谓是,道出了每对被逼疯父母的心声:我们就是这样不完美的养育者啊!
 
 
01
 
剧中的保罗和艾莉,儿女双全,但他们并没有结婚,只是两个孩子的共同养育者。
 
在看似美好温馨的日常里,其实是无数个崩溃的片段。
 
影片开始,就伴随着孩子刺耳的尖叫声。
 
父亲保罗极力控制情绪,不停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忍住,吼也没用。
 
如果大吼大叫,他们就会哭,你会恨自己,
 
表现好点,做个好爸爸。”
 
可是,当他推开孩子房门的那一刻,情绪还是爆发了,忍不住吼了孩子。
 
孩子们被吼得目瞪口呆,他立马心软,道歉:“我只是需要你们安静点,我在工作,刚才那话不是认真的。”
 
自从参加完学校的消防安全课之后,7岁的儿子总是害怕会发生火灾,一到晚上入睡的时间就开始捣乱。
 
保罗一直试图耐心地给他解释:现在没有火灾,家里有烟雾报警器,爸爸妈妈都在这里保护你和妹妹。
 
可后来孩子不仅担心火灾,还开始担心家里进贼、出门被车撞等等......保罗又一次被逼得发飙。
 
要知道,曾经的保罗,可不是这样子的。在两个孩子出生以前,他也曾是一个充满爱心,喜欢孩子的英伦绅士。
 
在餐馆主动帮助那些被孩子折腾得心力憔悴的父母,陪伴陌生小孩。
 
他照顾小孩很有一套,很多人以为他已为人父。
 
他也一直都很想成为父亲,但没想到真的成为父亲以后,自己却变得如此粗鲁暴躁。
 
孩子还是婴儿时,保罗抱在怀里好不容易哄入睡,刚想放到床上,孩子马上大哭。
 
保罗大怒:小混球,讲点道理吧!
 
两个孩子洗澡也不让人省心,打打闹闹,保罗大吼:都给老子闭嘴,别泼来泼去了。
 
但同时,他又何尝不是深爱着两个孩子呢。
 
他会轮流跟艾莉哄娃睡觉,俩人会一起带娃看病,会陪娃一起玩,会为孩子的教育筹划……全程参与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
 
或许,他只是累了。
 
养育孩子过程中,总是在各种情绪中摇摆。
 
爱ta,也时不时讨厌ta。
 
愤怒、内疚、疲惫、崩溃……种种情绪来回在同一个人身上上演。
 
但那个人不是演员,而是一位养育者。
 
02
 
像保罗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很常见。
 
初为人父母的新鲜感过了,在日复一日24小时围着孩子转的高压下,他们的情绪往往很容易出问题。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养育倦怠”。
 
心理学教授Isabella,曾对1723名父母做过一个调查问卷后,将养育倦怠界定为:一种特殊环境下所形成的,与养育情景相关的「情绪失调」。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日常行为,超出了父母认知范围和能力,让父母产生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大约有8-36%的父母,会出现养育倦怠的状况。
 
就如剧中的保罗,开始对孩子的到来心生欢喜,但两个孩子实在是太调皮了,经常搅得他没法专心工作。
 
他的生活,渐渐被孩子折腾得失去掌控。
 
他失去热情,对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投入;
 
失去耐心,动不动就容易发脾气。
 
发完脾气又开始自责,认为自己不是个好爸爸,在自我否定和崩溃中恶性循环。
 
保罗对自己的父亲说:30多年来,总认为自己是好人,但有了孩子后,才发现自己坏透了,大吼大叫,像个神经病。
 
对此,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当妈的我,像极了一个神经病。
 
一点小事就能让我炸毛,忍不住发脾气,发完脾气又自责不已,但下次依旧难以自控。
 
有时陪他玩,也没有耐心,内心很毛躁;
 
有时他大哭,我也不心疼,还觉得厌烦……
 
我不禁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说好的要做一个温柔的好妈妈,结果怎么就成了一个面目可憎的怨妇。
 
后来我才知道,自己也是养育倦怠。
 
03
 
回想起自己做母亲一路走来的历程,从开始的满心欢喜,到后来的力不从心。
 
其实我能预见,育儿过程,都是喜忧参半的。
 
但现在面临的“养育倦怠”,是未曾料想到的。
 
那么多父母和我有着同样的困扰,我试图去分析,这一切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
 
① 围着孩子连轴转,身心俱疲
 
疲惫,大多是从长期缺觉开始的(负责哺乳的妈妈)。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16个月,都是一两小时醒来一次。这期间,将近5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没睡过一次整夜觉,睡眠严重不足。
 
一个人带娃,每天处于24小时随时待命的状态,几乎没有自己休息的时间。
 
连轴转,趁着他午睡时间做饭,每次喂饭都是大战三百回合,满地狼籍。
 
每天都是在重复伺候他吃喝拉撒,没有任何时间干自己的事,所有时间都被他占据。
 
随着他慢慢长大,还会制造大大小小各种麻烦,等着去解决。
 
这日子,既得不到休息,也看不到尽头。
 
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力,正在被孩子一点点剥夺,能量也被耗尽了,有时真想要逃离这一切。
 
② 内心太过焦虑,被“完美父母”绑架
 
在做父母之前,我们都对自己做父母的样子,有很多想象。
 
以为自己能做孩子的超人,会搞定一切育儿难题;
 
自己会像公益广告里的父母一样,对孩子有无限耐心。
 
结果呢?
 
全能的自己,连一个小玩具组装都搞不定;
 
耐心的自己,有时是孩子眼里咆哮喷火的恐龙。
 
越是想做完美父母,压力就越大,就越难做好。
 
一旦有什么事不合自己的预期,就很容易爆发。
 
越紧绷的弦,越容易断。
 
背着“完美父母”的大旗,艰难行进,当现实与理想差距越来越大,内心也会越来越焦虑,最终就崩溃了。
 
③ 自我延伸降低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延伸”的概念,也就是说无论结婚还是生育都是自我的延伸。
 
这是丰富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
 
与孩子相处时间越久,我们的付出越多。
 
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一段时间看不到他有什么大的变化,并且还在不停地制造问题和麻烦。
 
我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越来越低,挫败感越来越强,有时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开始失去耐心,烦躁不安甚至自我怀疑。
 
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会不自觉把这种负面情绪,一股脑地倾泻给孩子。
 
对孩子情感隔离;
 
相比孩子,更喜欢和手机相处。
 
情绪频繁失控;
 
不光是在育儿这件事上,生活的一切,都不那么顺心;
 
……
 
情况更严重的父母,会从养育倦怠,发展为抑郁的状况。
 
04
 
但养育倦怠,其实是可以缓解的。
 
它是育儿过程中常见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想要减少倦怠感,养育者需要获得更多支持和照顾。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和孩子稍微舒坦一点呢?
 
可以从这3方面做出一些调整:
 
① 养孩子,是 2 个人的事
 
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两个人突然变成三个人。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养育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父母之间要减少损耗,不要让一方觉得孤立无援。
 
两个人也需要互相照顾,彼此赋能,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
 
在《养育者》中,保罗夫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在孩子晚上不睡觉时,他们俩每人90分钟,轮流照看孩子。
 
学校开家长会,两人一起出席;
 
家务活也是一起承担,轮流做饭;
 
儿子受伤,也是两个人一起送着去医院。
 
即使后来艾莉去柏林工作,也时刻牵挂着孩子们,和保罗一起分忧解难。
 
父母共同投入到养娃过程中,合作互助,倦怠的感觉,会缓解很多。
 
如果一个人是全职做父母,这时更需要另一方的支持。
 
文首提到的李承铉,他说,自己能从抑郁状态里走出来,离不开妻子的支持。
 
妻子郑重地感谢他,因为他的付出,给了她一个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句话,让他很温暖,自己的付出是有被看见的。
 
② 放弃做完美父母,60分已经很棒了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万千心理: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中提出,最好的父母不是完全为了孩子而牺牲自我的“100分父母”,而是更能顾及自身需要的“60分父母”。
 
60分父母可以偶尔发脾气,偶尔偷懒,偶尔犯错,偶尔缺席孩子的生活,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这世上,没有完美父母,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在《养育者》片尾,保罗的儿子得了脑炎,差点失去生命。
 
在儿子住院时,他一直默默祈祷,并告诉自己如果儿子能够康复,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爸爸,再也不吼他。
 
可是,等儿子痊愈,保罗再次因为一点小事难以控制脾气地冲孩子大吼。
 
所以,你看,想成为完美父母,真的太难了。
 
别再苛求自己了,放下完美父母期待,60分父母也可以把孩子养得很好。
 
③ 在关心孩子同时,别忘了要关心自己
 
就拿我自己来说,成了妈妈以后,我几乎都快忘了自己,每天眼里心里想得都是怎么把宝宝养得白白胖胖,聪明可爱。
 
我忙着给他做各种营养辅食,忙着带他读各种绘本,玩各种开放性游戏,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希望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高质量陪伴。
 
可我忘了,我一个人带娃,精力总是有限的,把自己逼得太紧,肯定就会很累。
 
后来,我学会了留点时间给自己,让家人帮忙带娃,我抽空补觉,看看自己喜欢的书,跟朋友逛逛街放松一下自己。
 
当我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学会多爱自己一点。再怎么忙,也腾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的精力得以恢复,心情也变好了,带娃也就不会那么烦躁了。
 
要学会在倦怠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不要过分透支自己。
 
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温尼科特说:“一份健康的亲子关系,既能容纳爱,又能忍耐恨。”
 
育儿,是一场持久战。
 
会遇见荆棘,也会遇见鲜花。
 
无法控制会遇见什么的话,那唯一可控就是我们自己:
 
卸下心理包袱,才能轻松上阵啊~
 
作者:丽丽赫本,多平台签约作者,善于用最通俗的文字剖析人性,是最懂你的知心人。个人公众号:丽丽赫本(liliheben1991)。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话题:



0

推荐

武志红

武志红

69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与《活出你的小宇宙》共十部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18次。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广州有个人工作室。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