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7年06月26日 15:08

纵火的保姆,与消失的边界

纵火的保姆,与消失的边界

​保姆,对现在的城市居民来说,极为重要。

我认识的朋友里,极少有人不请钟点工,而条件好的朋友,有人会请

全职保姆,甚至是住家保姆。

有一段时间,广州电视台最受欢迎的节目,是「心水保姆」。

关于保姆,我知道这样几个故事:

一位朋友,有一个大别墅,请了三个保姆,其中一个住家,而这位保姆本来的梦想就是住豪宅,所以她对她的工作很满意,我朋友也常开她玩笑:你住这套房子比我时间多。

还有一次,去参加一个...

阅读全文>>
2017年06月26日 01:01

保姆纵火,或是因与美好有仇?

保姆纵火,或是因与美好有仇?

烈火,在豪宅中燃烧。

杭州保姆纵火案中,这个视频和图片一再播放,成了一个太刺激人的图景。

在我看来,这副图景是一个隐喻:美好毁于嫉恨之火。

这个外在的火焰,极可能是保姆莫某晶内在的嫉恨之火引燃的。

嫉恨心理,是最具杀伤力的心理,它的逻辑是:

1、我不相信好东西会属于我;

2、看见别人有好东西我想抢;

3、但抢了还是不相信能属于我;

4、所以我干脆毁了好东西。(而且摧毁时会有强烈快感:这个...

阅读全文>>
2017年03月27日 13:27

“辱母案”中的生死博弈

“辱母案”中的生死博弈

​​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

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尤烈,

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平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

      ——英国思想家培根

 

受全能感的驱使,总有人希望,永远是自己说了算。

 

但是,他人是存在的,他人的力量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活在博弈中。

 

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谈刺痛了整个中国的聊城辱母案。

 

首先想强调一句:

 

我想活在这样一个国度,

当自...

阅读全文>>
2017年03月21日 21:18

让生命重归于自在

让生命重归于自在 ​​

​  一个人是被我们称为所谓“宇宙”的一部分,受时空限制的一部分。他会觉得他的思想与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这是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一些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拓宽我们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生灵和整个世界的美,这是我们的使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莫扎特...


阅读全文>>
2017年03月13日 12:09

稠得化不开

稠得化不开

中国当地艺术家的F4中,我最早关注的是张晓刚与岳敏君,后来有人在微博上向我推荐方力钧,于是才开始关注他的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必须得说,能欣赏F4的作品,咨询起了很大作用。我是2007年才开始正式做咨询的,而多数咨询都是长程的,现在还进行的个案,都至少持续谈了三年以上了。

长程意味着深度,而深度咨询,才能深入到来访者内心深处,也因为不断碰触深渊一般的人性,才发现,这些艺术家们所表达的,就是潜意识深...

阅读全文>>
2017年03月10日 20:38

成为你自己的英雄

成为你自己的英雄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三句话,其中的关键是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是谁。

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的第一部中,青梅竹马的瑞秋对布鲁斯·韦恩说:你内心深处如何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

这句话很有道理,但这不是至理,至理是“你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这极为重要,看清楚,你可以更好地做选择,你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你是谁。”

作为一个能量体,如果不被看见,那...

阅读全文>>
2017年03月07日 23:53

越是紧张时刻,越需要松动你的教条

越是紧张时刻,越需要松动你的教条

​  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买它,“这孩子肯定能长大成人”之类的话不可靠。

  在每个行业和每个地区,注意观察的业余投资者都能在职业炒家之前发现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

  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美国麦哲伦基金的前CEO彼得·林奇

 

  请问,我们如何度过经济危机?我们能怎样让自己更有效...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22日 11:24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成为你自己!

  为我的书《七个心理寓言》(现在升级版为《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签名时,我常给读者朋友留下这句话。成为自己的人,也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他发现他们具有许多条优点,如:

  宽容而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能容忍模糊状态,具高度的创造力;...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18日 10:41

图书推荐:沉重的肉身

图书推荐:沉重的肉身

    假设,你懂得了所有的心理学理论,掌握了所有的心理学技术。那么,你是不是将不再痛苦,也不再困惑?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譬如,你仍有可能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爱一个人,但那个人不爱你,无论你怎么争取他都不爱你。这时,无论你的心理学素养多么高,你的心一样会产生被撕裂的疼痛。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情,两个性情相契的人的相遇是无比美好的。但问题是,太多的相遇是误会,是错过,心理学能帮助你懂...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16日 22:52

谈谈李雪

谈谈李雪

​最近的论战,因凯文批评李雪而起。

凯文的文章,我认为一直是这样:基本观点不错,但逻辑、事实与论证,我认为不成立。

譬如拿中国足球的兴衰,来比喻心理咨询业应该被严格规范。这个比喻是错的,因事实非常简单,中国足球主要是被管死的。

至于凯文发起论战的第一篇文章,更是逻辑论证与事实上不成立,“二十年……没遇见过(看见孩子自残而愉悦的父母)”这观点太极端了。

但网友“chanchan-bing”写的一篇文章《心理咨询...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16日 15:47

我永远不会跟你谈孝顺爸爸妈妈的事

我永远不会跟你谈孝顺爸爸妈妈的事

这是心理学界的曾奇峰老师

写给自己女儿的一封信。

情真意切,言辞灼灼。

值得父母亲和想要做父母的人一读再读。

亲爱的小人:

 

之所以叫你“小人”,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你的确很小啊,胳膊腿细的像我的手指;

 

 

二是“小人”这个词稍带贬义,就算是对你有时候调皮、而我又对你没什么办法的一种“报复”吧。

 

首先,我想对你说抱歉,因为我们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让你...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12日 09:40

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  把一个坏苹果和一个好苹果放到一起,好苹果也会变成坏苹果。

  这个道理很简单。然而,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将“好苹果”和“坏苹果”捆在一起,结果孩子身上的那些“好苹果”逐渐也变成了“坏苹果”。


  我们国家的孩子普遍被认为经不起挫折,并且,较一致的看法是,溺爱导致了这一结果。

  然而,最近和几个家庭的聊天令我认为,这一看法是片面的,溺爱未必就是孩子们低挫折商的主要杀手,这一问...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11日 12:51

科学主义还是现象学?——罗杰斯的矛盾

科学主义还是现象学?——罗杰斯的矛盾

​什么是“人本主义”?

首先须澄清,“人本”并非‘以人为本’。人本的英文原词humanistic也不能涵盖人本心理学的意思。马斯洛下面一段话倒可以精确地表述“人本”的含义。

数千年来,人本主义者总是试图建立一个自然主义的、心理的价值体系,试图从人自己的本性中派生出价值体系,而不必求助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

与管理界流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回事儿,人本主义的意思仅仅是:人如何就根据自身做选择。


【哲学来源...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08日 20:17

虐孩子时,父母绝对不会开心吗?

虐孩子时,父母绝对不会开心吗?

​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真相的距离,假若这个人彻底拥抱了他的人生真相,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了。所以,去拥抱你的灵魂的黑夜,即没有距离地去面对你人生中的悲剧。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大意,非原话)

 

父母真的“皆祸害”吗?

近日,我的同门师弟、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写的这篇文章引发了新浪微博和心理学圈中的一些讨论。

这事有点微妙,因为凯文驳斥的是李雪的观点...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04日 11:16

对外人好,对家人狠,why?

对外人好,对家人狠,why?

​中国式好男人,稳重厚道,但被动消极。被动消极的原因,不是善良,而是因为有一颗玻璃心,承受不了渴求表达后被拒绝的挫败感。

他们那张缺乏表情的脸很有欺骗性,会让人觉得,怎么攻击他们都没事。其实他们只是貌似一锥子扎不出个屁来,但不满却在心里累积,等着爆炸。即便不爆炸,面对攻击他们的人,感情也在消亡。

他们的情感表达,特别是爱情中,只能抵达离自己胸口一厘米远处。这点热情,若受一点挫败,就会收回。他们的...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27日 10:02

反逼婚心理攻略

春节将至,平日乐悠悠笑嘻嘻的吃瓜群众们,开始慌了。   因为他们将面临各种残酷至极、一轮又一轮不得喘息的中国式“逼迫”:逼婚、逼生子、逼生二胎、逼酒……   其中,逼婚最为可怕。   婚姻当属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可在这个“头等大事”中,正值婚龄的国人,却没有按照自己意愿去做选择的权利。   并且,逼婚,必然是来自于亲人,特别是父母。而我们的孝道文化又合理化了父母对孩子的“逼迫”,所以子女背负的压...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21日 20:44

逼婚的压力来自哪儿?

逼婚的压力来自哪儿?

38岁女白领被母亲安排相亲水泥工,拒绝被骂不孝。

 

昨天,新浪微博被这一条新闻刷屏,一时成为热点。

成为热点,我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14日 10:02

二十四孝:把爸妈当婴儿养

二十四孝:把爸妈当婴儿养

咨询中,常听到女人说:我找了一个“二十四孝老公(或男友)”。这样的故事,毫不例外都意味着,男人将女人当做一个小婴儿养,而这时男人就是在当一个全能妈。

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我就想,也许,《二十四孝》的本意,就是希望孩子将父母当婴儿养吧。

《二十四孝》是元代的郭居敬编录,而故事主要取材于西汉刘向撰写的《孝子传》。它的二十四个故事分别是:

孝感动天,舜孝敬一直想杀死他的后母;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孝敬...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12日 09:54

中国式关系的“葵花宝典”

中国式关系的“葵花宝典”

​中国式人际关系,有独特之处。

譬如,西方的很多人际关系的句子,都会涉及到一点:尊重界限。但是,在国人这里,一尊重界限的话,两个人之间就会像断掉关系一样。

考虑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最核心的一点是,懂得大家都是巨婴,而巨婴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照顾。

我写过一篇文章《当婴儿照顾,当女神崇拜——中国式两性关系哲学》,这也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秘诀——当婴儿照顾,当神来崇拜。

这种方式,也就适用于巨婴,如果对...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09日 13:17

为什么热点新闻总反转?

为什么热点新闻总反转?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创造了社会想象系统一词,也即我说的集体之心。

莱茵说,符合社会想象系统的人,就是一个社会中所谓的正常人,背离这个系统的人,就会被社会视为疯子精神病。

新中国后,官方版的社会想象系统成功发挥了作用,民众皈依这个系统,但该想象系统是精神分裂性的,所以,文革中,民众整体上成为疯子,但他们却将正常人看成精神病。结果是,所谓正常的普罗大众制造反人性的事,而遇罗克和张志新被精神病。

当下的中...

阅读全文>>